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地空气质量模式灵敏度及误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山地空气质量模式的灵敏度分析和误差模拟,分析了模式中各参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及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正确地选择模式,合理地使用各参变量,特别是源强、风向、风速、扩散参数、地形订正因子及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区海岸复杂地形下大气输送与扩散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边界层预报模式提供的非定常的风场和湍流场,采用实用的考虑风切变的烟团模式模拟了海岸复杂地形下高架点源排放SO2的地面浓度变化特征。联接模式细致地考虑了地面反射,混合层穿透和反射。结果反映了风场湍流场的非均匀非定常对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ISC长期模型在烟台市空气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将ISCLT模型应用在烟台市空气污染综合控制规划中。研究在进行模式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了SO2,NOx长期平均浓度,进行了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分析及控制效果的预测。结果表明,ISCLT模型完全适用于在气象参数的获得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模拟大气污染物的长期浓度分布;部分主要高架污染源以及低架点源是烟台SO2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市中心区、环境空气中NOx浓度的2/3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实施综合治理方案后,区域SO2浓度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是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从高斯模式出发,以SO_2的扩散为例,对关中地区点源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各影响大气污染扩散规律的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模拟表明,环境风速、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物的有效排放高度对点源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阳泉市大气环境质量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山西省阳泉市南煤集团西上庄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总体要求,拟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耦合大气污染模式CALPUFF,对评价区域2005年4月的大气环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综合模式系统的模拟发现:该地污染源的排放对阳泉空气质量起决定作用;对SO2的平均浓度贡献为47.05μg/m3,对PM10的平均浓度贡献为20.37μg/m3。本地点源的排放对SO2的影响相对较大;对SO2平均浓度的贡献可达36.93μg/m3。该地面源排放对PM10的影响相对较大,对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为14.63μg/m3。外地点源排放对阳泉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但在某些过程中外地点源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区域输送对阳泉的空气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复杂地形机械湍流扩散的粒子随机行走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粒子随机行走模拟方法模拟了高架点源在中性情况下在复杂地形上的排放,并将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进行了比较,二者能较好地吻合。虽然将该方法用于复杂地形大气扩散计算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困难,但是在确定模式基本参数等方面,还应该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7.
尘粒蘑菇烟云扩散地面浓度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静风条件和重力沉降对尘粒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分析,指出高架孤立点源尘粒在静风条件下扩散呈现蘑茹状烟云;建立相应的正态分布地面浓度扩散模式,并确定其扩散参数表达式。应用该模式可简便地预测地面浓度及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静风条件和重力沉降对尘粒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分析,指出高架孤立点源尘粒在静风条件下扩散呈现蘑菇状烟云,建立相应的正态分布地面浓度扩散模式,并确定其扩散参数表达式,应用该模式可简便地预测地面浓度及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阳泉地区酸雨频率、发生时间与降雨成分及其变化分析,以及与环境空气SO2、NOx监测数据时空变化对比,分析阳泉市区点源、煤矸石山等污染源排放、治理、减排及其变化情况,得知该地区酸雨频率的变化主要与矸石山、机动车及低架点源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相关,同时高架点源排放的酸性污染物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酸雨频率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颜幼平  陈凡植 《环境》1998,(8):25-26
烟流的扩散问题现一般采用高斯模式来描述,高斯烟流模式是在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理论得到的,提出了解决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实用模式。本文将利用对高架点源的烟流拍照获得一组烟流照片,把这一组烟流形状在计算机上叠加,可以得到一个采样时间内的烟流边界层,由流体力学理论导出烟流扩散的污染物浓度。 1、模式的建立浮射流高架点源排放的烟流,由于它的起始密度和周围环境大气的密度不等,受到浮力的作用,本文将烟流扩散  相似文献   

11.
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定量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天津某建筑施工工地,现场采集大气中PM10、气象、路面积尘及机动车数等数据,并确定施工扬尘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FDM模型,计算施工扬尘排放因子,将计算得到的扬尘排放因子和各影响因素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施工扬尘PM10排放因子定量模型,并结合ISC3模型,模拟计算2003年11~12月间,天津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PM10排放浓度.结果表明,施工产生的PM10平均浓度为20.3μg/m3,占大气PM10浓度的13.3%.  相似文献   

12.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he steady-state three-dimensional atmospheric dispersion equ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transport of non-buoyant emissions from a continuous ground-level area source. The model incorporates power law profiles for the variation of wind speed and vertical eddy diffusivity with height, represents the lateral eddy diffusivity as a function of wind speed and the crosswind dispersion coefficient, and includes dry deposition as a removal mechanism. The model is well suited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emission concentration levels in the vicinity of an area source, as well as farther downwind, under neutral or 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 impact of the important model parameters on contaminant dispersion is examined. The results from several simulations, compared with point and line sources of equivalent source strength, indicate that at short downwind distances, predictions of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emitted from area sources may be unacceptably inaccurate unless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is properly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3.
贾佳  丛怡  高清敏  王玲玲  杨静静  张国辉 《环境科学》2020,41(12):5256-5266
为揭示郑州市冬季空气污染过程及形成原因,选取郑纺机国控站点为采样点,探讨2019年12月郑州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主要气象参数特征,对比不同污染阶段PM2.5水溶性离子、元素和碳质组分浓度变化,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分析采样期间污染源排放与区域传输对采样点PM2.5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第一次和第二次重污染形成和消散过程略有差异,分别呈现出"缓慢累积、缓慢清除"和"缓慢积累、快速清除"的特征.第一次和第二次重污染时段NO3-、SO42-和NH4+质量浓度占PM2.5比值达到41.5%和46.2%,OC/EC比值分别为4.0和4.5,二次气溶胶颗粒的大量生成是两次重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采样期间本地、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区域对采样点PM2.5浓度贡献占比均值分别为58.0%、2.4%、6.7%、6.9%和12.7%,第一次重污染是本地污染物排放和外来源区域传输共同作用的结果,期间西部和南部区域及外来工业源贡献占比有所升高;而第二次重污染则主要受到本地大气污染物累积的影响,期间交通源、扬尘源和燃煤源污染贡献骤增,外部区域对采样点PM2.5浓度的影响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4.
汽油机的颗粒物排放与所用燃料的性能密切相关.为评价燃料特性对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简化PN指数(SPNI)关系式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该指数包含T70(70%蒸馏温度)、重芳烃(碳数≥9)含量、终馏点温度和烯烃含量4个关键的燃料参数.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配制了代表不同地区市场油的20种模型燃料,并对其燃料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发动机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典型运行模式下的发动机实际颗粒物数量(PN)排放均与SPNI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与已有的详细PM指数相比,该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可操作性强.该简化PN指数可用于工程上评价不同汽油燃料的颗粒物排放潜势.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空气颗粒物风蚀源排放清单构建模型软件(PMEI-WES),估算2016年天津市郊区土壤风蚀源颗粒物排放清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了主要气象参数和土壤参数输入不确定性对排放量的影响,量化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2016年天津市郊区土壤风蚀源PM10排放总量为22025.1731t.风速是影响排放量的最主要参数,排放量随风速增加呈指数增长,土壤碳酸钙与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排放总量95%概率范围为(15237.7581t,37434.8873t),不确定度为(-37.48%,53.60%);90%概率范围排放量为(16111.8606t,36104.7554t),不确定度为(-33.89%,48.14%).各区排放量不确定度大小与风速误差大小最显著.土壤参数对不确定度极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典型钢铁工业城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邯郸与其周边城市相比,臭氧(O3)污染最为严重.基于观测数据分析夏季邯郸O3浓度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邯郸O3超标天数比率为86.7%,各区县O3浓度分布存在差异,高温、低湿和偏南贴地气团传输是此次O3连续污染的主要成因.继而,以CAMx-OSAT模型模拟方法进行O3来源解析,溯源分析显示:邯郸O3污染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城市碳排放的评估方法——影响要素和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碳排放研究基础上,从城市化的碳排放效应、城市碳排放估算和影响要素、碳排放观测、碳循环和碳代谢过程等方面系统归纳总结了碳排放评估方法、要素和过程。评述了Kaya恒等式、LMDI方法、CGE模型、混合分析法、清单编制法、UE模型、FFDAS模型、STIRPAT模型、格网模型、综合分析法(Four-part Methodology)、建筑碳排放模型、物质代谢法、EC碳通量观测等代表性碳排放估算和观测方法。研究焦点正在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机理,从自然、人文单一过程转向人文-自然耦合过程,热点区域从发达国家城市转向发展中国家城市,从单一数据源转向遥感、实验观测等多源数据。基于上述特点,当前研究应从城市公平发展和低碳城市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利益能源研究框架,根据城市职能类型和发展水平,综合涡度通量观测、计量模型、生态模型、遥感和GIS技术,构建高精度城市碳排放账户,建立城市代谢存量和流量标准分类系统,发展和完善碳排放估算模型,提高城市碳排放计算结果精度和城市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青岛市城市机动车的发展现状和道路交通状况,采集典型交通状况的车流量和车速数据,对评价区域进行了移动线源、面源的源强分析计算,得到了该区域内机动车排放网格数据,通过修正的排放因子计算了青岛市机动车主要尾气污染物的年排放量,目的是为机动车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数据。研究表明从排放源源强分析机动车道路污染状况和污染区域分布,不受扩散模式的影响,可以简单有效的评价机动车排放污染程度;青岛市城市主干道以成为机动车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针对青岛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情况提出了合理的污染物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对区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受统计数据缺乏与研究方法的限制,当前的研究不仅较少探讨精细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同时也缺乏在县级尺度上对人均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论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增强型饱和校正模型估算了网格尺度上的城市居民碳排放,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碳排放总体空间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郑州市市辖区的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总量位于首位,而邢台县、辉县市和襄垣县的人均碳排放较高。此外,就其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碳排放强度、第二产业比重和HDD(Heating Degree Days,热度日)均表现为正效应,城镇化率为负效应,而CDD(Cooling Degree Days,冷度日)的系数有正有负。城市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中原经济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碳排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碳达峰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程,中国各省级地区的碳达峰研究对全国碳达峰任务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基于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延伸构建了碳达峰时间预测模型。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强度改善的9种组合情景下,预测了2020— 2040年全国30个省级地区(除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碳排放总量,并通过拟合计算与历史期峰值的比较,得到碳达峰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对各地区是否能够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级地区碳达峰时间差异明显,在空间格局上呈南北条带状聚集。(2)碳排放强度的改善对碳达峰时间影响较大,4% yr-1的改善对 2030年前达峰最有利。(3)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