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新疆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中道基填筑拟采用的戈壁砾石土填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戈壁砾石土的颗粒分析、表面振动压实、点荷载强度等物理力学试验,对其颗粒特征、压实特性以及大粒径砾石强度展开了探讨.结果 表明:该地区戈壁砾石土不均匀系数Cu为37.9,曲率系数Cc为2.12,属于级配良好的砾类土,且填料在1~2 mm粒组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不同粗颗粒含量戈壁土均存在明显的最优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最大干密度随含水率变化呈现抛物线形式,且随着填料粗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天然级配的戈壁砾石土粗颗粒含量超过70%,最大干密度可达2.41 g/cm3;另外,戈壁砾石土中大块砾石的强度较高,自然风干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的平均值约为60 MPa.试验得出乌鲁木齐机场建设采用的天然级配的戈壁砾石土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基填筑材料,研究结果亦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河南三门峡地区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不同含水量、不同压实度下的重塑黄土进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实度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弱应变硬化向强应变硬化转变;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粘聚力与含水量的变化呈明显负线性相关,内摩擦角与含水量无明显的相关性。相同含水量下,粘聚力与内摩擦角随压实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呈现出明显的指数相关。含水量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比压实度大。对以上强度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考虑含水率和压实度的抗剪强度相关关系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在某种试验条件下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应用和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黏土的微结构直接决定宏观水?力学特性,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模型都是基于宏观参数所建立,由于缺乏微观机制的支撑,己经难以满足科研和工程需求。因此开展孔隙结构演化研究可以加深对非饱和土复杂水?力学特性的认识。在详细阐述黏土的孔径分布特征及双孔模型的基础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水?力作用下黏土孔隙结构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并进行了相关讨论。结果表明:考虑颗粒集聚体的双孔模型(集聚体间孔隙与集聚体内孔隙)可以更好地解释黏土复杂的水?力学特性。水?力作用对黏土孔隙结构的影响机制不同,根据文献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初步总结出水?力作用下土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外力荷载只显著影响集聚体间孔隙,对集聚体内孔隙基本不影响;含水率变化会改变土颗粒相对位置,继而影响这两类孔隙结构,但是土水相互作用复杂,导致含水率变化对土孔隙结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并且没有统一认识。鉴于此,在研究土水相互作用对微观孔隙影响时应充分考虑物理?化学作用,并构建微观孔隙结构演化与宏观变形的定量关系,这也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滑坡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罗圣  殷坤龙  刘艺梁 《灾害学》2012,(4):17-20,27
滑坡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是一直困扰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的一大难题,目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法、反分析和统计分析法,但都没有考虑其他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以某一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为基础,采用SPSS数学分析软件分析滑坡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与抗剪强度的相关性,筛选出对滑坡抗剪强度影响较大的因子;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区域滑坡抗剪强度与影响因子的网络结构,并以建立的神经网络结构对该区域的滑坡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估算;最后以万州区滑坡为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计算的结果与滑坡试验得到的结果误差基本都在5%左右,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沉降与稳定性是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目前对软土地基沉降与稳定性的预测常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力学模型,而邓肯-张模型便是其中常用的一个模型。但该模型有8个材料参数,软土的成因不同,工程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邓肯-张模型材料参数也就不同。基于此,利用薄膜取土器从湿地软土地基采集原状土,对湿地形成的两层软土进行不同固结压力下的三轴剪切试验,结合邓肯-张模型的力学原理,确定了湿地两层软土该模型的参数。研究成果可为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湿地软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冻融循环作用显著影响固化剂加固效果和固化土物理力学特性。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 F1 加固黄土强度与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掺量、不同冻融次数的 F1 固化黄土试样开展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探讨冻融前后 F1 加固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及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F1 可显著改善黄土持水特性和压实特性。当 F1 掺量为 0.3 L/m3 最佳掺量时,与黄土相比,F1 固化黄土塑限和最优含水率分别减少 2.65% 和 7.22%,液限和最大干密度分别增大 7.92% 和 9.83%;F1 显著增大黄土黏聚力与内摩擦角。0 次和 15 次冻融循环时 ,与未冻融黄土相比 ,0.3 L/m3 掺量 F1 固化黄土的黏聚力分别增大 36.82% 和 16.64%,内摩擦角分别增大 16.92% 和 4.63%;与黄土相比,冻融循环 15 次时 F1 固化黄土中微孔隙增大 6.28%、小孔隙减少 17.84%,孔隙面积比和平均分形分维数分别减小了 20.4% 和 0.67%,表明经 F1 固化后黄土形成更加稳定的层状堆叠结构,显著改善冻融循环作用下微、小孔隙的演化和发育,提高密实度、增强力学性能和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7.
白龙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的高发地区,在强降雨的激发下沟谷内堆积的大量固体松散物质易形成泥石流。 松散固体物质的颗粒级配影响着它的力学性能,进而对泥石流的启动产生较大影响。强降雨后,松散堆积体内大范围剪切破坏而转化为泥石流。以白龙江流域近期新发泥石流的 16 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取其具有代表性的堆积样品,通过室内土工实验,测试其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并通过筛分及激光粒度仪对样品的颗粒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图解法、粒度分维法和经验公式法对泥石流堆积物的特征、性质、粒度分形结构和颗粒级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区内泥石流堆积体粒度分布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 D 为 2.5~2.6,且粒度分维值 D 随黏粒含量 Pc的增加而增大,二者满足关系式 D=0.115 1ln(Pc )+2.509 8。2. 通过经验公式、粒度分维计算、现场称重等方式确定了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大部分泥石流为黏性泥石流。3. 堆积物中的黏粒含量较多,但大都缺失中间粒径,级配不良,且堆积物的抗剪强度普遍不高。各泥石流堆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内摩擦角却大都在 27°~30°变化。说明该区域泥石流堆积物的内摩擦角具有良好的相似性。通过研究新发泥石流堆积体的物理力学特性,依据分形理论,剖析粒度分维值与粒度组成、粘粒含量、黏粒级配等相关性,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基安全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影响地基安全的地下砂土层和黏土层在不同状态下土粒宏微观力学特性变化的监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弯曲伸缩元技术对土体在一维压缩条件下的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速变化进行监控;通过砂土和黏土不同状态下弯曲元信号对比,探讨弯曲元技术在不同土体中的可行性及信号优化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弯曲元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对砂土一维高压下的颗粒破碎、橡胶砂混合物力学性能变化以及黏土固结过程中强度变化的过程监测;同时确定了不同土体最优弯曲元信号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南宁非饱和弱膨胀土强度,寻求一种基于物理力学参量简化的强度方程。以弱膨胀土非饱和特性变化规律为依托,开展击实试验、自由膨胀率试验,三轴试验和膨胀力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获得了不同含水率下的吸附强度与膨胀力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膨胀力与吸附强度变化关系可用指数函数形式表征。基于试验成果,从土的含水率与吸力出发,以膨胀力为变量,建立吸力作用下的预测模型,探索出一种改进的南宁弱膨胀土的强度预测方程。该方程能很好的预测抗剪强度,为非饱和强度理论分析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Z1)
注浆法是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把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天然的和人为的缝隙或孔隙,以改善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该文针对河北某高速公路某桥台处边坡出现的纵向裂缝,对花管注浆参数进行了设计,给出了详细的注浆工艺方法、参数与施工工艺。可为类似的边坡处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上海社区灾害和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小时  沈荣芳 《灾害学》2002,17(4):72-75
首先分析了社区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和部分人为事故及其成因,并对社区灾害特点作了说明,然后对上海市社区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灾害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灾害统计作为认识和分析农业灾害问题的主要环节,对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规范性差、统计方法落后和统计组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列出2000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对1990-2000年与1980-1989年两个时间段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和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Deaths in natural hazard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long RJ  Radford DA 《Disasters》1993,17(1):1-11
Archival and library search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establish extensive databases on deaths and damage resulting from natural hazard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Although the records of fatalities are certainly incomplete, volcanic eruptions, tropical cyclones, landslides, tsunami and earthquakes appear to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Only 22 per cent of the recorded deaths have resulted from meteorological hazards but a single event could change this proportion significantly. Five events in the fatality database account for 88 per cent of the recorded deaths. Future death tolls are also likely to be dominated by a small number of events. While the expected number of deaths in a given period is dependent upon the length of record considered, it is clear that a disaster which kills one hundred or more people in the Solomons can be expected more frequently than once in a hundred years.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我国十大极端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昌汉  张强  陈峪 《灾害学》2003,18(2):74-78
2002年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在1999-2001年连续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干旱。另外,暖冬、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以及暴雪等影响也较大。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洪水、飓风和地震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技术系统,是由美国宇航局、日本宇航局、英国航空航天机构以及荷兰航天技术发展局共同研究开发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御技术综合系统。该系统的分系统设在上述4个国家航天机构,世界其他12个国家航天单位可以移置任何一种灾害监测和预警分技术。综合系统自研制成功以来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侯亚红  刘文泉 《灾害学》2003,18(3):34-38,90
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波动很大。本文在介绍脆弱性的有关定义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对1997年的脆弱性状况做了初步评估,并利用有关GCM预测结果,估算了有关灾害指标的可能变化,对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其评估方法和预测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煤矿生产人为事故性灾害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凌海梅  任晓崧 《灾害学》2002,17(1):52-55
本文针对我国煤矿生产领域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状况,系统地分析了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减轻事故的对策统。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世纪华北干旱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首先 ,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湿指数 ,该指数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相对于一地的水份需要量而言的 ,并且针对干旱的特点 ,考虑了前期降水对近期干旱现象的贡献。利用该指数 ,对我国华北近几十年来的干湿变化进行了讨论 ,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 ,华北的干旱化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其次 ,对华北干旱化的季节结构和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最后 ,讨论了近年来华北的连续干旱现象 ,指出近两年来的连续干旱是近 5 0年来最为严重的 ,并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显的结束趋势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