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路径与过程基本清晰,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雨热同季、地质构造背景与碳酸盐岩可溶性的耦合,导致碳酸盐岩中大量封存的碳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碳的循环;二元三维结构中地下空间CO_2具体动态变化性,可视为次级碳库,影响生态系统碳的循环过程;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均有利用HCO_3~-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新途径;发现了碳酸盐岩快速的风化作用与水生植物生物碳泵的耦合机制,喀斯特作用碳汇效应得以确证。但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的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喀斯特作用碳汇量的估算受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正负机制、外源酸等多因素的挑战,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植被、土壤与岩石、地下空间次级碳库、大气、大气降水存在复杂的多界面作用过程,碳的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不明确。未来研究应重视:针对喀斯特地区特点的新研究方法、技术的研发;喀斯特关键带理念的统领;联网长期观测;模型的集成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土壤容重(BD)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的估算,亟待利用已有数据来构建容重传递函数模型(PTFs)。本文利用南方喀斯特分布省份的石灰土土壤普查数据,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容重传递函数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已发表的容重PTFs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石灰土的适用性较差,需要进行优化或重新建立新的容重函数预测模型;(2)优化后的模型Shiri et al(2017)~*、韩光中等(2016)-a~*和韩光中等(2016)-c~*的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3)基于石灰土亚类建立的PTFs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比优化模型更加适宜于喀斯特石灰土的土壤容重预测;(4)不同石灰土亚类容重预测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石灰土容重预测的关键因素,与各亚类土壤的BD都有很高的相关性;(5)土壤容重传递函数模型的适用性不仅与研究区域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的土壤类型有关。建议在今后喀斯特地区土壤容重预测模型研究中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和土壤类型因素。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遭受破坏后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并进行相应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比较研究。评价指标包括: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选择桂林、昆明、毕节地区3个喀斯特地区带入评价模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评价方法比较,结果如下:毕节地区在两种评价结果中均列于最后一位,均处于亚健康状况。桂林和昆明两个地区的排序不定,在第一、二位之间变动,同属于健康状态。由此,了解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到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适合的方法,对进一步进行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赖力  余红 《环保科技》2002,8(1):26-30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 ,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 ,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 ,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2000~2018年西南五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研究,探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用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寻找NDVI与夜间灯光数据的突变时间点.借助广义可加模型(GAM)对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自然驱动因素分别拟合植被覆盖的响应曲线,探究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东部的植被恢复效果整体比西部地区好;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作为表征城镇化的替代变量,城镇化与植被覆盖都在2009~2010年之间发生了突变,城镇化的突变时间早于植被覆盖的突变;喀斯特地区有88.54%的植被覆盖增加,其中有48.15%显著增加;非喀斯特地区有80.08%的植被覆盖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占32.34%.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整体要比非喀斯特地区好.植被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路网密度、建成区面积等人类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整体而言,非喀斯特地区受到的气温影响要比喀斯特地区的大,降雨、土层厚度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影响更大一些.对比评价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明显,要实现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刻不容缓。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被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喀斯特区域改进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 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的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石漠化面积迅速扩大,林地覆盖率急剧下降,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科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且侵蚀严重,土壤中的有机碳和营养盐主要来自地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及累积。在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有机碳急速流失和土壤质量退化的背景下,分析不同林下凋落物量和降解动态以及土壤有机碳库积累差异,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凋落物归还量及其对土壤碳库积累的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为喀斯特地区林地恢复重建和石漠化遏制工作提供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优美,是四川的精品旅游路线之一。自贡的恐龙群窟,堪称世界奇观。盐都自贡僰海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风景秀丽。珙县石碑龙,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僰人悬棺,是世界上最大的悬棺群。兴文石海洞乡是不可多得的喀斯特公园,其洞穴与漏斗都是世界级的,独具一格的景观配置,构成了一幅世界上极为壮观、极为独特的自然奇观。蜀南竹海更以其浩瀚的翠绿、万壑的柔情,无比的峻秀,给恐龙之乡增添了无比的美丽,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鹤壁市岩溶属于中国北方型。西部碳酸盐岩裸露,东部为埋藏型碳酸盐岩。含水层岩性以奥陶系中统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区内岩溶地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为岩溶的发育、岩溶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大量勘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次研究从地貌发育的角度揭示了贵州省石漠化景观及其等级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和气候(降雨量)的空间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与现今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存在关联性。具体体现为:(1)贵州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区内的峰丛(林)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200mm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随着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塔状峰丘增多;溶丘,峰丛(林)不发育地貌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1100mm的威宁-毕节以北的黔西北溶蚀为主地貌类型区和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北的溶蚀侵蚀地貌类型区,(2)贵州石漠化程度与喀斯特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较好,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不好。峰丛(林)地貌发育的威宁-毕节-贵阳-凯里一线以南的溶蚀为主地貌区,黔中地区人口密度为300~400/km2,该区一些县的石漠化,远不如黔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200~300/km2或黔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00~200/km2的严重。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全面破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除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少数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原始森林无论是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历史时期均已遭受全面的破坏。喀斯特坡地次生植被的恢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地的岩土组成,现代石漠化严重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下垫面地面物质组成的控制,也就是"石山"的多寡。  相似文献   

15.
南海渔业资源具有"公共池塘资源"的基本属性是导致其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内生困境,为此有必要从南海渔业在低敏度领域的现实表征为立足点,与南海领土主权与海域划界争端等高敏度领域相互结合的角度考察与评判南海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主权变动动向:应该注重传统捕鱼权在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管辖权边界的应用.以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和新建立南海渔业管理组织联合协同组织新的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必定有助于南海渔业资源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黄果树瀑布群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瀑布群,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然而却未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还不高。从该景区的优势资源及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着手分析,提出景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借以提升景区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南中国海具有丰富的浅海和热带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红树林分布的中心之一.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大约占全球的28%,该区红树植物的多样性为世界最高,共有46种真红树分布于此.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南中国地区红树林资源破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虽然南中国海周边国家过去都实施了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然而缺乏区域协调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行动的有效性.本文在对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退化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在双边或区域的层面上共同协作,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扭转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生境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59  
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岩溶发育的地质历史背景,决定其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NE向的构造隆起带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30%的岩溶县有292个。岩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主要表现在:(1)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中水、土资源的短缺且不协调。水资源以地下水资源为主,且难开发;土壤资源零星分散,土层薄,易流失;(2)现存广西区植被覆盖特征显示,岩溶石山区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非岩溶区,同时也暗示着岩溶石山区植被的恢复、演化慢于非岩溶区植被;(3)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表明岩性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制约;(4)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贵州省是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的中心,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远比邻省的低。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碳酸盐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块性,其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85.05%、83.03%、46.78%、54.43%,岩溶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不及非岩溶县。根据岩溶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在西南岩溶生态重建过程中应关注地表植被覆盖率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的影响、关注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的影响、关注岩溶地球化学对特色经济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