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污染物排放造成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土壤污染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土壤污染防治的理念从"先污染后治理"向"谁污染谁治理"的观念转变,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对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指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土壤监测水平落后、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薄弱、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短缺等难点问题,为此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开发新型土壤监测技术;二是健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三是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开发;四是拓展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2.
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张劲强  董元华 《环境科学》2007,28(9):2134-2140
采用批平衡吸附试验,研究了诺氟沙星在河南封丘潮土、江西鹰潭红壤、苏南常熟水稻土和南京黄棕壤等4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诺氟沙星的土壤吸附-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但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线性拟合.其Kf值变化较大,分别为潮土82.0 L/kg、黄棕壤432 L/kg、水稻土5 677 L/kg和红壤8 790 L/kg,显示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其中,诺氟沙星在红壤中的滞后现象明显与其他3种土壤不同,其滞后系数至少大5倍以上.研究表明4种土壤中诺氟沙星的吸附参数Kf值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溶液中诺氟沙星阳离子形态比例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pH(5~9)下,红壤和水稻土的诺氟沙星吸附参数lgKd随pH的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黄棕壤和潮土中则不同程度地线性下降.可见,阳离子吸附可能是诺氟沙星土壤吸附的重要机理,而低pH下红壤和水稻土中诺氟沙星的吸附是阳离子吸附和土壤溶液共存阳离子竞争性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土壤有机质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在原土及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土霉素在原土和去除有机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在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土壤处理中的拟合相关系数(r)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去除有机质能够降低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lgKf),但增加了吸附强度(1/n).土霉素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所设土霉素浓度范围内,土霉素在褐土和红壤中的平均滞后系数(HIa)分别为0.039和0.015;去除有机质后的褐土和红壤对土霉素的解吸滞后现象显著增强(P<0.01),其HIa分别增加到0.068和0.028.  相似文献   

4.
天然地质样品有机质组成对菲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种有机碳含量、结构和性质都相差较大的天然样品Chelsea土壤和Paxton页岩为吸附剂,以菲为吸附质进行一系列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有机质是以腐殖酸为主时(Chelsea土壤),样品对疏水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很容易达到平衡,解吸与吸附之间的滞后现象不是很明显。相反,对以干酪根为主要组成的Paxton页岩样品,吸附与解吸之间有明显滞后现象发生,吸附与解吸是一个完全不可逆过程。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会成为决定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红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Z1):95-97
目前环评工作中存在环评严重"滞后"现象普遍、厂址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公众参与在环评中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应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着监察力度不强、手段落后、监察条件滞后、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环境监察工作面临着监察范围更广、形势更复杂等客观现实,通过分析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在污染土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公众对污染场地的关注度不高、中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框架和设施的研发尚不成熟,现有的技术支撑条件难以满足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需求。结合污染场地管理和场地风险评估、土地利用功能、场地修复技术,提出了场地修复管理急需开展的工作。指出破解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难题的关键是:健全土壤专项法律法规、优化土地空间用途、按照土壤反退化原则化解土壤环境风险、完善土壤治理修复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8.
阳离子类型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中吸附-解吸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鲍艳宇  周启星  张浩 《环境科学》2009,30(2):551-556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不同阳离子Ca2+、K+、Na+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褐土和红壤)中的吸附-解吸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阳离子条件下,土霉素的吸附-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平均拟合相关系数为0.989;除了KCl介质中土霉素在褐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外,其它介质条件下的等温吸附线均属“L”型等温吸附线.在同一阳离子介质中,土霉素在红壤(2.907~3.173)中的吸附容量(lgKf)始终高于褐土(2.577~2.885),而在红壤(0.672~0.825)中吸附强度(1/n)始终低于褐土(0.713~1.005),且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均以物理吸附为主.3种阳离子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土壤中阳离子类型对土霉素的吸附容量无显著影响;而与K+和Na+相比,Ca2+的存在显著降低溶液中土霉素在土壤上的吸附强度(p<0.05).土霉素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平均滞后系数HI在0.015~0.053之间.在同一阳离子介质条件下,土霉素在褐土中的滞后系数显著高于红壤(p<0.05);在同一土壤中,不同阳离子对滞后系数的影响不同,其中在褐土中K+与Ca2+、Na+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而3种阳离子对土霉素在红壤中的解吸滞后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梁光源 《环境》2015,(4):20-22
<正>由于土壤修复的基础立法工作没有完成,大方向尚未确定,使得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工作也受到影响。目前,土壤修复的技术标准及路线都很不清晰,哪些需要修复,哪些不需要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按照什么技术程序,都没有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3H在黄土中迁移的滞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证实3H在介质中的吸附,进行了饱和条件下的3H和Br-、3H和99Tc与非饱和条件下的3H和131I的溶质迁移野外现场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3H的迁移速度滞后于Br-、99Tc和131I.模拟结果表明,3H在饱和黄土中迁移的延迟因子约为1.95~2.05,相当于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速度比地下水流速慢了50%.影响3H迁移滞后的因素主要有土壤黏土矿物的吸附,土壤中不流动水的存在及土壤的理化性质.该结果对用3H对地下水定年和测速的精度提出了质疑,也为中、低和极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中处置3H废物的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X53X320.12200602769中美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赵沁娜…(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土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6,38(1).-6~10环图S-38对中美两国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现有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滞后于城市大气、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尚无推荐的行业导则,缺乏土壤污染评估标准,土壤污染状况信息不透明,公众和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烈以及如何准确地识别污染土壤的程度和数量、判定污染者所承担的责任、筹措土壤污染处置基金等问…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我国国内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重心已逐渐由水、气、渣、噪向土壤方面倾斜;对鞍山市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壤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批量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与解吸时间对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的浓度随其解吸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二者间可用经验指数公式表达.阿特拉津连续解吸5d后,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从50μg·L-1增加到2 000μg·L-1时,对应解吸率分别为23.1%、30.4%、33.0%、36.4%和38.5%.土壤吸附阿特拉津与对应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浓度关系可用传统和依时解吸等温线2种方式描述.无论传统还是依时解吸等温线都与吸附进行到168h的吸附等温线之间存在着解吸的滞后现象.传统和依时Freundlich解吸等温线参数能对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滞后作用进行量化,滞后系数ω只适合传统解吸等温线的滞后量化,而滞后系数Hλ对2类解吸等温线都适用.  相似文献   

14.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脆弱区土壤呼吸速率特征和土壤温湿度对其影响,对准确评估和预知该区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地22 a柠条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CO2分析仪和温湿度传感器测定不同土层(10、50和100 cm) CO2浓度平均值和土壤温湿度,采用Fick第一扩散系数法计算土壤呼吸速率,探究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湿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峰值出现时间存在滞后现象,相邻土层间(10、50和100 cm)土壤呼吸速率由上至下均滞后1 h;6~9月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为多峰曲线,其中10、50和10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分别在7月25日、8月6日和8月10日,达13.96、2.96和1.47 μmol ·(m2 ·s)-1;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50 cm及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10 cm土层指数拟合最优,R2=0.96,50 cm和100 cm土层拟合较差,R2分别为0.00和0.01,温度敏感系数Q10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均显著(P<0.05),二次拟合表现为50 cm (R2=0.35)>10 cm (R2=0.22)>100 cm (R2=0.31);10、50和10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综合作用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96%、6%~50%和22%~24%.综上所述,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纯林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存在差异,1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但土壤温度的相对贡献更高,50 cm土层及以下土壤湿度为关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为温室气体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面广量大、污染物复杂和环境诉求高等环境现状下,苏州市环境执法工作仍面临着地方行政干预现象、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滞后、环境执法效能低下问题和部门职责分工不清、合作机制不畅等问题.本文从法律制度、执法体制、执法机制和标准依据等方面对苏州市环境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程、利用科技手段、加大队伍建设、强化执法宣传等改进环境执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工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工业废水的灌溉、废气的排放以及重金属超标制品的使用,导致土壤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积极的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其次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旅游能够巩固美丽乡村的发展之基,带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使穷山恶水变成奇山秀水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然而,在当前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生态旅游实践滞后不科学等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不重视实际生态体验和参与,生态平衡意识淡薄,在认知层面认为生态环境旅游只是打造自然环境风景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法治经过40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环境执法效率不足、环境立法滞后等实际问题。应用于环境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的环境立法进程,使得回应型立法和创新型立法成为可能;可以提升我国的环境执法能力,推动协同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可以增强环境司法透明度,提升环境案件审判的科学性,同时通过司法大数据预测判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发展趋势并作出应对之策。但是当前,我国环境执法大数据建设尚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标准不统一、部门间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法律机制建立来破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德宏州环境监察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别基层环保领导者对环境监察的认识不充分;环境监察机构的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投入到环境监察工作的经费不足,导致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滞后;环境监察部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现真正统一的监督管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提出对策:建立科学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改进环境执法方式和创新形式;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沘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水质及底质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隐患突出;矿山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城市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沿岸土壤受到污染。提出水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矿区生态恢复;开展河道内污染源清理;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用水系统;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