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垃圾处理产业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处理产业是以"垃圾"为处理对象的事业体的集合,包含技术服务、垃圾处理和二次原料开发利用等体系,产品有物质资源、环境资源和垃圾处理服务。垃圾处理产业开发和开放了部分市场,引入了多种企业参与模式,但总体上,垃圾处理产业尚处于形成期的企业化阶段,需要在产业政策引导下加快产业化步伐,形成私有私益、私有公益、公有私益和公有公益并存的多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2.
垃圾处理产业化是造就一种特定模式,聚合已进入垃圾处理行业的事业体并培育核心事业体的一种过程,一般包括导入、扩散、发展和聚变等4个子过程.产业化应将垃圾处理由公有公益性服务事业转化成服务产业,并最终转化成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宏观来看,涉及到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层面。  相似文献   

3.
林权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私益与公益的互动与协调。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在实现私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公益的实现,在公益最优下保障私益实现。  相似文献   

4.
欧恒  张琪 《环境保护》2020,48(16):30-34
环境侵害案件往往呈现出环境公私益相互交织的特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间存在着分离救济、利益保障以及审理顺位的问题,无法对环境公私益进行整体有效维护。因此,需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一是探索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审理模式,二是扩张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三是明确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审理顺位选择。为了协调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间的关系,平衡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笔者提出了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最大限度兼顾环境公益和私益。  相似文献   

5.
<正>环境私益诉讼权利救济的缺失依据诉讼维护和救济的权益分类标准,可以将环境诉讼分为环境公益诉讼和环境私益诉讼。公益诉讼的宗旨是维护环境的公共利益,私益诉讼是为保护公民个人或小集体的合法权益,二者维护的权益存在区别,但又是相互关联。环境法的公共利益是指符合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成员或不特定多  相似文献   

6.
吴勇 《环境保护》2014,(16):22-25
根据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环保法庭受理的案件主要是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诉讼里,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环境法目的的实现和环境诉讼程序价值的发挥。文章分析了环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应当遵循的原则,就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两种类型,分别探讨了举证责任的核心和责任分配。  相似文献   

7.
提出基于公私合营的政府管理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公私合营的政府管理模式具有的"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大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公私合营的政府管理模式类型,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业特征进行有机结合,将公私合营的政府管理模式分为公有私营模式、公私合资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三大类,分析这些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实现政策性与效益性的双赢发展机制,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益诉讼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主要基于案件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的现实以及满足专业化审判需求与消解地缘因素干扰的双重目的。当前,环境公益诉讼集中管辖制度整体设计不足,提级管辖也并非集中管辖的最佳方式,而最主要的问题是民事公益诉讼与关联的行政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刑事诉讼在管辖级别上所形成的差异格局或者说是错位配置,无法与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划集中管辖的现实充分对接。因此,要从法律依据、管辖法院确定、检察职能衔接、配套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与丰富。  相似文献   

9.
新汶矿区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煤伴生资源、煤矸石等废弃资源深度开发为切入点,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延伸产业链,构建形成了以"煤、电、化、建"为主体的矿区产业集群。通过以矸换煤、煤炭地下气化、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炭深加工、矿山设备再制造、废水利用等多种途径,提升资源利用深度和广度,实现产业间的废弃资源、废旧产品与主导产业之间的半闭合连接,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对于矿山企业特别是老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有效途径.昆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处于发展阶段,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系统地对昆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所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包括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经济激励机制;采用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进行生活垃圾产业建设融资;加快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龙头企业;积极控制生活垃圾源头;建立垃圾排放权交易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垃圾处理难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引领各行各业的和谐发展,在城市垃圾处理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垃圾处理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这把金钥匙破解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特许经营制度化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快速发展.通过对行业政策、经济投入、处理能力建设和处理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分析了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前补贴和用于购买行业服务及资源化产品的后补贴在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识别出后补贴机制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快速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在我国城市垃圾静脉产业中,除了生活垃圾处理行业,还包括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但后两者发展滞后.应利用后补贴制度,针对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的生物柴油、甲烷燃气等产品建立购销体系,对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建设和生产项目给与价格补贴,以激活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诉讼的概念尚不清晰、制度归属有待明确是我国气候变化诉讼发展的重要桎梏。气候变化问题属于“广义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救济方式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和生态环境损害私益救济;气候变化诉讼归属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且与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高度契合。我国目前应将气候变化诉讼融入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积极推进司法解释、有待未来专门立法的方式,促进我国气候变化诉讼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诉权是环境权的救济权权能。诉权的社会化是环境诉讼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诉权的扩大化,以保护兼具有公共性私益和个体性公益特点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5.
沪宁高速无锡段沿途村民饱受交通噪声困扰,中华环保联合会接到举报后向无锡中院环保审判庭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最终经双方同意后依照法院的调解方案达成调解协议。本文认为公益诉讼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一大利器,但类似噪声污染这类并未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直接损害、仅仅是影响到特定人的安宁利益,动用"公器"来维护"私益",是否满足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有待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捷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1):122-124,128
面对国内日益突出的垃圾处理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值得深思.在垃圾分类处理领域,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实行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垃圾处理模式.参考以美国为代表的简单分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严格分类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无限分类这三种国外代表性的垃圾处理模式,对国外垃圾处理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特点分析和评价.三种代表垃圾处理模...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近些年来新加坡高度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建设,其措施主要体现在废水利用、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绿色建筑"四个方面。新加坡经过政府与企业及社会的长期努力,在以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而为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经济的自然循环链锁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后产生污染的循环环节所致。由于所有的产品经过消费以后都会变成垃圾,而代表着人类社会现阶段资源不可持续资源利用模式的垃圾的现行处理模式,将直接导致资源的耗竭。比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后发现,经济系统中的“还原”环节被弱化是导致目前人类生态经济灾难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垃圾处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还原型”高科技产业途径及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小城镇垃圾处理现状,并在分析库区小城镇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库区小城镇垃圾处理模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筛选并建立了库区小城镇垃圾处理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出四大类评价指标,即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在四大类指标内又分出各自具有可操作性的亚指标。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三峡库区的可能采用的四种处理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运输距离范围内,采用区域性联合集中处理——堆肥+卫生填埋的处理模式,能够较好解决库区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瑞安市副市长、浙南农村合作中心执行理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陈林认为,土地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公有、私有这种非此即彼的取舍,而在于公权、私权的相互平衡。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有私权,也有公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