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可持续发展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河下游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以及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可持续发菜规划,为绿洲地区生态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人工绿洲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工绿洲是当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未来文明建设的主要依托,也是本地区独有的人工生态景观。中国西北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于是蒸发量大、降雨量小。光热资源充足为当地的主要气候特征,为人工绿洲的开发与发展准备了前提。通过人为作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把地下水或者河流水引入进行灌溉,增加土壤水份,改善土壤成分,形成了可供人类生存的绿洲。西北地区的人工绿洲经过2000多年的曲折道路,有的已消失,有的正在衰退中,有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土源与引水开垦条件及人工绿洲的发展趋势和现存的生态问题。从而得出,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人工绿洲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总结人工绿洲衰退的原因,提出西北地区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百年以来绿洲兴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绿洲兴衰的成因和后果。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自然因素是绿洲发展和衰败的客观条件和宏观背景,人文因素才是影响绿洲兴衰过程的主导因素;人工绿洲的扩大会带来正向和逆向两方面的影响,绿洲的衰败会导致荒漠化、居民生计受到威胁、农户贫困程度加剧、下游与中上游用水矛盾凸显、人口外流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根据影响绿洲兴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绿洲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自治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近期重点开发区。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生产基础好,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大。本文着重评述了该地区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潜力,提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和对策,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意见。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发西部地区 ,有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 ,但也应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西部生态环境问题。该地区环境极其脆弱 ,森林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加剧 ,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自身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而且对于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防灾减灾 ,都具有重大意…  相似文献   

6.
伊朗的荒漠化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沙漠威胁着全国18个省和97个城市.在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风险逐渐增加.在调查伊朗的风沙危害典型区沙源、沙丘类型、风况、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因害设防"的风沙危害治理原则,提出沙区公路防护和绿洲保护的风沙危害模式和四点建议来完善现有沙漠化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晋陕蒙接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过程中,蔬菜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多次实地考察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落后的种植方式的影响,该地区蔬菜生产的水平很低,无法适应大规模经济开发的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蔬菜生产的薄弱环节是淡季时间长,保护地生产所占比重甚小,专业化生产的程度低。结合作者本人在当地布点试验的成功经验和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发展该地区蔬菜生产的对策为重点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保护地蔬菜的生产,以带动一般大路菜的生产和促进农业种植业的改革。在蔬菜生产基地的布局原则上,本文提出,应以目前的和规划中的重点城市为主要集散地和中心市场,以重点城市和重点工矿区为主要保障供给对象;在技术路线上,提出有重点、分批次和分阶段建设的方针;在组织措施上,提出完善各种市场调节机制,重视和引进科技力量,以及需要政府的有关单位作好扶持和推广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8.
加强人口调控保护沙漠绿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人口调控保护沙漠绿洲我国沙漠绿洲散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银};D平原、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吐鲁番等盆地边缘。但近年来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这些西北绿洲大面积急剧萎缩。据专家们估算,这些地区现有沙漠绿洲面积14万平方...  相似文献   

9.
元江河谷热带坝区自然优势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江河谷是我国云南省横断山脉中的干热河谷之一,属于热带半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具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和土地资源,但降雨量特少,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多种热带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作者在该地区进行多年试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元江河谷热带坝区的自然优势。强调指出:该地区是我国发展优质紫胶--信德紫胶虫最理想的地方。从林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来考虑,指出今后元江河谷热带坝区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业,走“生态林业”的道路。选择优质紫胶虫最好的寄主树滇刺枣作为造林树种,建立以滇刺枣人工林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地区是自治区工农业经济最集中发达的地区,畜牧业生产在本区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阐述了本区草地的资源状况,生产力特点及草地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草地面积525.4万ha,草地类型较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牧草组成较丰富,营养价值较高。但草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平均产草量为1275-1350kg/ha。从草地资源的水平分布格局看,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雅鲁藏布江以北占63%以上。从时间分布看,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冬季的草地现存量仅为秋季的10-30%,但本区饲草饲料构成、分布格局与畜牧业生产是相协调的,构成了一个相对匹配的草地畜牧业整体。  相似文献   

11.
宁夏盐池牧业生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详细地分析了盐池县牧业生产系统的内外关系与存在问题及相应的战略对策;结合对现实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的定性分析,指出合理运行牧业生产系统,是使盐池县草原恢复、生态维持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与分区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乌拉特中旗近20年来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气象环境质量状况等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乌拉特中旗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按照“围封轮牧,划区禁牧,舍饲养牧,移民休牧”的指导思想,并对如何改善乌拉特中旗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保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探究合理的人口容量对该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模拟草地理论载畜量以估算畜牧业产值,设定三种居民生活水平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不同时期下的适度人口容量,分析人口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十五”期间,三种情景下全区人口承载力呈富余状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当前居民和小康水平情景的人口容量尚有结余;到“十三五”期间,三种情景下人口承载力总体均超载,但空间分布不同,在当前居民、小康和富裕生活水平情景下,分别有11个、8个和2个县的人口容量尚有结余,人口承载力超载地区主要分布于三江源地区东部。应根据现有资源分布和符合主体功能要求的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将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铁岭市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之一,它是辽宁省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新兴的能源基地,抓好铁岭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通过对铁岭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分铁岭市域内的生态功能区为五个类型,并对每个类型进行归类评价和分析,并提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总体战略方针和对策,对改善铁岭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藏西南高原气候及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对该区农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01—2017年的中国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近117年藏西南高原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17年来藏西南高原年均温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明显周期和突变点;温度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蒸散和标准生产潜力呈减小趋势,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标准生产潜力由降水和温度共同决定,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未来气候若持续“暖干化”变化,将导致藏西南高原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来应进一步推进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舍饲养殖等工程,并选用耐寒耐旱高产草种,提高牧草产量,实现草畜平衡,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水、土、光、气、热等无生命物质之间,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门科学。它是生态经济学的基础。单有生态学观点还不能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还必须与经济学相结合。要研究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还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政策的保证,才能达到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目的。作者近年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体会,希望促进这门综合性学科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给出保护地综合生态承载力的实质内涵“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利用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保护地生态承载力优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源区玛多县进行区域保护地生态承载力评价及规模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草畜矛盾是制约玛多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标,在保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发展相对较为迅速,2020年、2025和2035年玛多县地区畜牧业(家牦牛)规模分别为287615~363303羊单位,302752~438991羊单位,378440~514679羊单位.由于保护地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黄河源区玛多县需控制其人口与旅游规模,2020年、2025年和2035年牧民人口规模区间分别为1.25~1.65万人、1.65~1.83万人和1.863~2.135万人.2020年旅游规模最大为4.113万人次,2025年为4.700万人次,2035年为5.396万人次,在规划目标情景下旅游业发展减缓,主要是考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试点以及地方规划对旅游的限制开发,旨在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 生态学是关于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家畜生态学则是研究家养畜禽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理论之一,又是当代新兴应用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无论在科学理论的学科体系上或是在生产实践的作用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