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正>近年来,天津市按照《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和《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要求,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不断创新形式内容,突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夯实基础,环境友好型创建精细化。天津市始终将环境友好型创建作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细胞工程,面向学  相似文献   

2.
《和谐》一文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用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以界定它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区别。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最为全面的论述。该文从思想方向、文化基础、战略目标、制度支撑这几个方面全方位地论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政策及体制,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在这几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还应该关注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中国环境之所以出问题与我们的增长方式有关,也就是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环境。同时,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应该注重环境产…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2008,(6):23-23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全国各地围绕中国主题,以宣传“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宣教动态     
编者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全国各地围绕中国主题,以宣传"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介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2006,(7):52-5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公民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全社会从上到下积极投身环保事业,将环境友好行为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而针对环境友好行为需要我们引以为鉴的是环境不友好行为现象的产生,我们要坚决杜绝此类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指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低碳经济语境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如东县以创建生态县为抓手,完善机制,着力构建齐抓共管格局;转变方式,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攻坚瓶颈,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工程;严格监管,全面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布局,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2007年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以来,如东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环保  相似文献   

9.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本研究以湖南泸溪县为例,结合泸溪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实际,通过分析泸溪县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性提出了树立生态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求真务实,建设具有泸溪县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11月10日)各位委员、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与大家再次相聚,共同探讨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这次年会以"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制定"十二五"规划、探索环保新道路等议题进行研讨,这对于我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作用。今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即将过去的五年里,我们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预计,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4000美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得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对大学生的环保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大学...  相似文献   

12.
熊敏桢 《环境教育》2013,(Z1):92-94
论述了中小学校在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中环境教育工作的概况及其现状,针对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中环境教育工作的强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正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构建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环境友好型学校是在原绿色学校创建基础上的延续、提  相似文献   

13.
姜宏 《环境教育》2007,(5):54-58
中国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表明获得该标志的产品质量优、健康和环境保护优。发展中国环境标志旨在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开发和生产双优产品。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十多年来,中国环境标志发展的有益实践,引发了人们对绿色消费与绿色经济的思考和关注,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帮助。今天,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已经形成了21000多个规格型号、约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的产品群体。中国环境标志把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发扬光大,开拓了“科学消费,始于中国环境标志;绿色消费,首选中国环境标志”的新境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姜宏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是是中国政府和国家环境意志的体现;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污染减排本质上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同步、并重、综合)的具体措施;是环境优化经济的具体体现;是环境保护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参与国家决策的具体渠道;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2008年,环境保护部成立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本刊邀请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就污染减排工作的背景意义、重点、疑点等环保工作者和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谈谈他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李秋年  李秀贞 《四川环境》2009,28(4):123-127
文章围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切入。分析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阐明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法律作保障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还是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发布200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及主题标识,要求各地围绕中国主题,以宣传"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  相似文献   

19.
路远 《环境教育》2007,(9):52-53
2003年年初,我国颁布实施的《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出政府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挥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政策功能,和《中华人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05,(11)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解振华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