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部生态旅游模式的市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中国名山资源的23%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我国正在西部实施可持续战略,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正顺应了这一战略。作者对在西部建立生态旅游的要素市场、国内外游客市场、资金市场进行了考察研究,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赂,论证了生态旅游在西部的市场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孙世文 《青海环境》2004,14(2):70-72,75
文章以“宁夏生态旅游科技园”项目为例 ,论述了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实现生态旅游的三种类型战略 ,即 :生态型战略、生态经济型战略、生态文化型战略。揭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是西部旅游业开发的战略选择 ,并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四川实现生态旅游强省的历史机遇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省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假日经济等历史机遇.从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庞大的生态旅游市场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等角度分析了四川省实现生态旅游强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双赢理念的新兴旅游类型,被西部各省(区、市)所关注并将其定为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缺点、市场定位、产品转化及空间布局的分析,初步勾画了西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文化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模式等内容,进一步提出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区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旅游为指导。该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开发生态旅游具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有利于组合开发的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为其提供了政策优势,同时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开发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前景,提出了在该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占地面积10.08km^2,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相似文献   

8.
范弿  杨世瑜  李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45-1048
与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不同,在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依托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可较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论述了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并就目前团结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以伊犁河谷生态旅游源为基础,塑造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旅游已蓬勃发展起来,但"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现象仍十分严重,由于管理不当致使生态旅游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对生态旅游进行绿色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生态旅游和绿色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绿色管理的特征,从区域生态旅游系统出发,利用绿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别对生态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和载体的管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标准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简要叙述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生态旅游标准缺失的后果以及生态旅游标准体系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对比了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现状,提出了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应加快专业队伍组建,标准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就加快西部开发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在开发西部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在青海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中央领导的指示,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完全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抓住了根本。…  相似文献   

13.
1999年以来 ,江泽民总书记就加快西部开发多次作了重要指示 ,明确指出 ,现在开发西部的条件已经具备 ,时机已经成熟 ,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 ,不失时机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前不久 ,朱基总理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 ,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建设青海大生态环境 ,已成为摆在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光生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4):244-245,249
本文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要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及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供求关系视角对区域生态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旅游人数和网络搜索的计量模型,以阿勒泰地区2008—2012年生态旅游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旅游人数与当年实际旅游人数基本接近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生态旅游需求。该模型和方法的应用对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潜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现有文献资料,在确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实践,指出目前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消费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过度的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代价的付出.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办法.   ……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对该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类分析。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设计出生态旅游产品,其中主要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道教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以及其它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和四川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和意义,归纳了四川生态旅游农业的几种模式,并对四川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前提,对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以此对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游客管理进行有效调控。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等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和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5000人/d,冬半年为10240人/d,年均承载量为468.6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