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你可看过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初读此句,我不以为然。可是在人类对绿色肆意践踏的今天,回味这句话才领悟到,这分明是警世之声啊——绿色的毁灭也预示着人类的消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怀着满腔热情,肩负时代重任,许多人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努力工作着。“本期人物”《万千风流志蓝天》就描写了这样一个为环境保护事业辛勤工作的人——山东省潍坊市环保局局长高华忠。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为座右铭,为了还天空一片蔚蓝,还大地一片碧绿,他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才有了今天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才使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哭了     
一天,大自然收到月亮大夫开的病单,看了病单后,大自然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原来,病单上写着一、人类排放“三废”,污染大气和河流,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河里的鱼儿越来越少。二、人类滥砍乱伐森林,使地球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小,引起水土流失。三、人类大量采挖矿石,使地球千疮百孔,  相似文献   

5.
自然悟语     
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于它以无私和广博的胸襟孕育了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名家走笔”刊登的《自然悟语》,提出了这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名作《诗经》,还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小夜曲,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都感悟于自然的造化,是朴实无华、宽广神奇的大自然给人们以灵魂深处的震撼,使之创作出永存于世的不朽之作。大自然给人类以生命,给艺术以源泉,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这一切,珍惜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6.
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已迫切需要,具有“多学科渗透性”特点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担负起这个重任。   从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及各种版本的中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来看,涉及有关大自然和环境保护内容的不少,这些课文,有的在学习要求中就明确指出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例《什么是生态系统》、《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有的内容本身就是论述环境保护问题的,例《大自然警号长鸣》、《令人担忧的人类生态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这是21世纪中国科学界与环保界最具影响力的争论;这是中国极具权威的科学巨匠与环保精英的对决;他们怀着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展开了这场唇枪舌剑的论战。论战不存在私利,不存在诋毁,为的是让真理愈辩愈明,让子孙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何祚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初,他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提出了“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整个环保界。唐锡阳,《大自然》杂志前主编,环保作家和环保活动家, 国家环保总局特聘环境使者,中国环保界的权威人士。他在读到何先生《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文章后,大为吃惊,用缜密而犀利的言辞,引古论今,极具说服力地予以反驳。让我们一起关注系列报道《论战2005》  相似文献   

8.
钟厚涛 《绿叶》2011,(6):105-110
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难言的灾难。卡逊曾这样痛心疾首地写道:"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寂静的春天》)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9.
《狼耶,人耶,本性耶,变性耶?》,通过解读著名作家莫厄特的《与狼共度》,作者对人性、狼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并再次提醒人们:“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权已经够多的了……如果人类还不能满足,不能自律,就只能自食物极必反的恶果了。”但愿作者的反思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能让更多的人觉醒。  相似文献   

10.
留下太阳吧,给森林给森林,留森林吧, 给小河给小河;留下小河吧。给大海人大海……留下星星,留下晚霞,留下小鱼,留下绿草,留下小鸟,留下鲜花……”这是我们“环保公司”的成员们最喜欢的歌曲。每当我们聚在一起唱起它,心里总是感慨万千。我的环保公司成立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懂得了珍惜,也为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幸福、快乐和美好!  相似文献   

11.
珍爱绿叶     
古老的印第安人在一首歌谣中唱道:“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这朴实的吟唱里,既有着椎心泣血的呐喊,也有着一语道破天机的哲思。在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大自然的铁律确立了万物万有,均必须以某种规定了的方式存在和活动。人类在初始阶段,并没有想从那壮丽的、和谐的、严密的、完整的生命链环中解脱出来的企图,摆出一副“人定胜天”的狂妄架势。那时的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着神秘感和敬畏感,并将宇宙间的一些物种当作图腾来崇拜。即使到了农业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环保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不但是人类居住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且也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摇篮 ,可以说人类是这个摇篮里的高级生灵 ,也是地球上唯一的主人。现地球上生活着 2 0 0多个民族。各民族依偎于大自然 ,他们贴近大自然 ,认识了解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 ,树立起了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意识。把广阔的天地 ,辽阔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作为自己生息繁衍的物质基础的哈萨克族 ,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大自然 ,把大自然镌刻在自己的心中。哈萨克族早就认知了新鲜空气和水的价值 ,所以用许多成语表达了哈萨克民族对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情感和行为准则 ,…  相似文献   

13.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编辑手记     
《绿叶》2020,(Z1)
正编辑部在组织2020年第一期杂志时,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仍在燃烧。"森林的历史,即为生命的历史。"为此,我们把著名生态文学家徐刚老师的《大森林》放在首篇。《大森林》阐述了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中国的森林现状……如徐刚所言:"森林从发生到毁灭又重生,使原始地球变得温柔,又生出各种植物、  相似文献   

15.
“感谢大地,正是大地上的山脉、森林、河流与荒原,引领我们走向崇高并保有一个作家和诗人不可或缺的思考和想像。”“为了生命的广大和美丽,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是著名作家徐刚在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作品奖颁奖大会上满怀深情的话语,代表了所有关注人类生存家园——地球命运的人士的心声。提起环境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美国著名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还有著名作家徐刚和他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引发了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群众性的环保运动,“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伐木者,醒来》对中国的环境发出了强劲的棒喝之声,惊醒国人。“我们的同胞砍杀的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肌体、血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天天在流血的国家。”“我仍要在地球上放号——无论我的声音是多么细小——伐木者,醒来!”这是作者向人们敲响的大自然的警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感召力,不仅冲击人们的视觉,还冲击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盲区”?中华字典里解释曰:“指收不到反射波的区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就有这样一个盲区,那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从远古到20世纪中叶,好象从没有对人与生存环境、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认真思考,本期“名家走笔”栏目刊发的《走出文明的盲区》指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不应有的盲区”。正是由于我们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认识上的无知,才导致了今天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了解、反思过去,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是为了更早地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盲目乐观中警醒,这样才能不“吃老本”,而“立新功”。好在我们及时醒悟了,而中华民族觉醒后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20世纪中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人与自然生  相似文献   

17.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它提醒着我们每个要节约用水;也暗示着全世界正面临严重缺水。生命诞生于水中,浪费水就是间接的扼杀他人生命。3月12日是“植树节”,它告诉我们每年消耗大量的森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正在缩减。森林是“地球的肺”,是人类的“氧气工厂”,我们要合理科学的利用森林资源,更需要我们给它注入新鲜血液。当您在身边发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质的时候;滥砍乱伐森林,破坏植被的时候请您拨打12369免费环保举报电话,让那些怕坏环境的人无处可藏。每个人都用具体的行动捍卫身边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对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阻止和揭发,那么我们都能享受到鸟语花香、碧海蓝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鲁枢元 《环境教育》2005,(11):51-55
本文认同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这一学术界的最新判断,而且认为“人类纪”远远不仅是一个地质科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跨越了人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概念,一个全体地球人类都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整体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纪”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球化”,一种充盈着生态学意味的“全球化”。而“精神圈”的存在则是“人类纪”的重要表征。人类在酿造了地球生物圈的种种危机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精神圈遗留下种种偏执和扭曲、空洞和裂隙。修补地球破碎的“精神圈”,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说环保     
袁榛 《环境教育》2010,(7):59-60
朋友,当你过着快乐祥和的生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正一步步地恶化?当你打扫自己的美丽的庭院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当你充分享受春日里和煦阳光的时候,可曾想到南极上空已经失去了臭氧层的庇护?曾几何时,天空是那么蓝,河水是那么清,森林是那么密,就在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人类同样在向大自然索取并不应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无往不复     
“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衣”。《增广贤文》上的这句熟语,讲的本是时间的无情。在今天,这句话却反映出了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迅猛。历史的加速度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人类的思维。生活在历史车厢中的我们,在缩短了与未来距离的同时,也忽略了许多美丽的细节,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