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2015—2019年在淀山湖布设5个采样点,监测总氮、总磷等12项水质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对该水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确定影响该水域富营养化水平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淀山湖水质因子时空分布差异显著。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淀山湖富营养化在轻—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并且季节变化规律明显;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淀山湖以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为主。驱动因子分析表明硝酸盐氮是该水域富营养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总氮和总磷的时空模拟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氮磷在淀山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ELCOM-CAEDYM耦合模块分析了2008年淀山湖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时空变异。研究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淀山湖上覆水中的总氮、总磷的时空分布,总氮、总磷质量浓度总体变化趋势与实测值相一致。淀山湖春冬季总氮的质量浓度要明显高于夏秋季,3月份是淀山湖总氮质量浓度最高的时候,千墩港是淀山湖总氮质量浓度最高的区域。淀山湖总磷的分布并未表现出季节上的规律性,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潘集矿区塌陷水域水质评价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煤塌陷水域是淮南潘集矿区一种特殊的地表水体.为了对潘集矿区塌陷水域进行水质评价和提供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基础,选择了潘一矿区典型的两个塌陷水域,采用格网法布设39个采样点对水质进行全面采样监测,分析了水体的重金属元素和部分理化指标并运用数学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封闭性较好的l'水域水质由水体中间向两岸呈递减趋势,中间断面水质为Ⅲ类;与泥河连通的2#水域水质较差,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Ⅳ、Ⅴ类.由于矿业污染源的影响,导致2#水域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强度高于1#水域.各塌陷水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然而丰富的塌陷水资源若合理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可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2001年—2007年淀山湖水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淀山湖的水质均未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TP、TN、石油类、IMn、COD和BOD5。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79~63.57,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chla与石油类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TP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与BOD5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水温、DO、IMn、COD、氨氮、TN的相关性不显著。chla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Landsat 8遥感数据为数据源,进行天津市地表温度反演研究。首先采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利用均值标准差法进行温度分级。然后建立不同温度等级面积比例的估算模型。再通过随机样点,从不同温度等级和土地覆盖类型2个角度,分别建立并比较不同类样点的地表温度与各指数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次高温区域面积比例与人口密度、人均GDP都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地表温度与NDVI、BAEM的二元线性回归决定系数高于地表温度与单一指数的决定系数;将样点分类后,低温点与MNDBI的决定系数高于其他温度等级样点,水域和植被样点与各种指数的决定系数高于其他地物类型样点。  相似文献   

6.
影响淀山湖水质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1996-1998年淀册湖全湖水质均值变化情况作了评述,对影响淀山湖水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淀山湖水质受到太湖来水水质影响的情况,提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保护淀册湖水质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云龙湖(117°07’E~117°10’E,34°13’N~34°15’N)位于徐州市南郊,属浅水城市湖泊,是江苏省著名省级保护区之一。湖区水域面积为6.76 km2,陆地面积为6.3 km2,最大水深5.1 m,平均水深2.5 m。为了掌握云龙湖的污染情况,在云龙湖距岸20 m处沿湖周分东、西两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东、西区各有10个采样点,编号1~20,分别  相似文献   

8.
苏南地区农村河塘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苏南地区农村河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物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别在镇江、宜兴和常州采集了农村居民生活区、农田附近和养殖厂周围13个底泥样品,对底泥中的5种重金属Zn、Cu、Cd、Pb、Cr质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Haka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底泥中5种重金属对其所在水域的污染程度,对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影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部分农村河塘底泥已受到轻度的重金属污染,部分采样点Cd、Cu和Zn已达到中度污染;不同类型底泥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趋势为:居民生活区>养殖厂周围>农田附近.  相似文献   

9.
22个点位监测结果表明,大辽河口及辽东湾海域溶解氧与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初级生产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经过地理信息系统测算,该水域低氧区范围约为60~8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对太湖东部水域9个点位浮游硅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点位的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到较丰富状态,其水质为中污染到轻污染;硅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密度因水域地形特点、换水周期等因素出现差异,在半封闭水体中的物种丰富度较差,生物量和藻密度较高,优势种所指示的水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硅藻相对多度和各项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总磷(TP)对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影响显著。东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主要受到TP和浊度(NTU)的影响,东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受到TP和NTU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11.
以太河水库主要污染物总氮为控制指标,选用适合于水域水环境特征的水质模型,对水域纳污能力、现状纳污量以及纳污削减量分别作计算.按照研究水域的功能区划和污染源分布与削减状况,分析并确定重点治理污染源,制定总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卫星CCD影像在太湖沉水植物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 CCD影像,综合现场巡视情况,对2014年1—5月太湖梅梁湖水域的沉水植被区域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取沉水植物、水华、地表植被与水体4个样本区域,对它们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沉水植物光谱反射率曲线相比其他样本区域独特的结论。并根据此特征,结合基于提取样本运行决策树的方法,以2014年5月1日为例,提取出了太湖梅梁湖水域沉水植物的分布区域与面积。  相似文献   

13.
太湖微囊藻毒素与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了太湖2001年的微囊藻毒素的周年变化,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Microcystin-LR,MCLR)和水温、光照、悬浮质、溶解氧、风浪等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显示微囊藻毒素在夏秋季节较高,但各采样点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最高值及其变化趋势与各采样点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学变化及样点周围水域藻类生长情况等有密切关系,从湖泊物理因素来看,微囊藻毒素浓度受风浪和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8-2003年长江口邻近水域(30°-32°N,121°27′-122°30′E),丰水期和枯水期10个航次、20个点位的海洋监测结果,对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6年内共检出浮游植物238种,其中大部分为硅藻。研究结果表明,深水航道附近水域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反,航道内浮游植物总丰度呈直线上升(R=0.81,P<0.05)。对航道内12个环境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盐度、溶解氧、硅酸盐和浊度为主要环境主要因子。其中浊度和硅酸盐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关系密切,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并受深水航道工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珠江口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近滩为主的水域进行浮游藻类发生与关键水质因子 (溶解氧(DO)、活性磷 (PO3- 4-P)、硝酸盐 (NO- 3-N) )的监测与总结 ,得出二者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为珠江口水域水质、浮游藻类生态及赤潮研究做些基础工作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ndsat系列4个时相数据,利用谱间关系法提取NDVI、NDWI和缨帽变换指数,并采用决策树和分类后比较法研究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5年淮南矿区塌陷积水区域面积为189.51 km~2,年均增加6.77 km~2。其中,2000—2005年塌陷积水区域面积变化较大,年均增加15.0 km~2,其水域数量变化动态度和空间变化动态度分别高达13.66%和53.61%。凤台矿区年均增加积水面积最大,为2.60 km~2,其次为新集、潘集和孔李沉陷区,9大沉陷区及其他矿区增幅较小。在"边塌陷边治理"下,除潘集和凤台矿区水域面积增加,丁集朱集矿基本持平外,其他矿区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7.
松花江水系主要水域系指包括嫩江、牡丹江、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倭肯河、汤旺河等支流水系在内的广大水域,面积为46.8万平方公里,约占松花江水系流域面积的85%。 这一水域地表水中元素背景值之间存在着一定数量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本文仅对造成这种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梅梁湖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8年的4月—11月梅梁湖水域应急监测数据,探讨了梅梁湖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蓝绿藻含量与TP、pH值和D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SD和E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3-N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梁湖浮游植物生长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但主要为TP、TN、水温和风速。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南嘴水域浮游藻类及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1999年洞庭湖南嘴水域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的周年资料分析,研讨了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并依据Shannon多样性指数标准评价了洞庭湖南嘴水域的水质。  相似文献   

20.
一、样品采集与测试 (一)站点布设与样品采集:在沿海二十三个县市水稻土布设83个采样点,其中坡积性水稻土设37个点,冲积性水稻土设27个点,海积性水稻土设19个点。20个点分别取表土(约0—20cm)和底土(约20—40cm),其余63个点只取表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