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阴市主要河流夏季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6—8月采集江阴市6条河流的浮游藻类样品,分析其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指示性类群和硅藻商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137属种,平均生物量2.38 mg/L,蓝藻、绿藻、硅藻分别占72.3%、10.2%和8.4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幅分别为3.34~3.59、4.75~6.40和0.73~0.75,硅藻商变幅为8.3~16.4。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水体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和硅藻商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处于α中污带-β中污滞-多污滞。相关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水质因子不显著相关,与悬浮物SS显著负相关,与总有机碳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或硅藻商更适于作为城市河流水质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小清河污染治理前后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分别于2015年(治理前)和2020年(治理后)在小清河上游进行采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样品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2020年样品中共检出4门31种。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污染治理前后的浮游植物种类、密度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治理前,治理后的硅藻门和绿藻门相对丰度分别上升了51.6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蓝藻门下降了62.9个百分点,小环藻(Cyclotella spp.)取代微囊藻(Microcysitis spp.)成为绝对优势种,群落类型由蓝藻型演替为硅藻型。相似性分析结果和相似度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清河上游群落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显示,治理后的S2与S3采样点群落特征表现出差异,S4与S1采样点群落特征相似。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治理后,TP、DO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减弱,TN、NH3-N、pH是目前影响群落特征的主要指标,主城区氮磷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范围由S2、S3、S4采样点缩小到S2采样点。治理前后的小清河上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治理后的小清河上游水质处于α-中污染状态,较治理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冰封期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冰封状态下呼伦湖的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2015年12月—2016年3月环湖设置6个采样点进行浮游藻类及湖水水质的监测。浮游藻类以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多(52.5%),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9.8%),蓝藻门Cyanophyta(10.5%)。物种丰富度和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从12月至次年3月呈下降趋势。浮游藻类丰度自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上升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NH3-N、TN、TP、电导率、DO、BOD5、CODMn和pH是影响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NH3-N、TN和TP分别对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烟台西港倾倒区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倾倒活动结束后烟台西港倾倒区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具有硅藻为主、甲藻为次的特征,生态性质以温带近岸性物种为主。倾倒区停用后,硅藻数量大幅增加。桡足类、浮游幼虫及毛颚类的强壮箭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与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多样性分析表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倾倒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尚好。  相似文献   

5.
于2014年5—9月逐月对青岛世园会园区内的天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2属66种,密度变化范围为18.48×104~427.00×104个/L,优势种为克罗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逐渐升高,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聚类结果显示,监测区域大致可按月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分别为绿藻型、硅藻-隐藻型、蓝藻型。冗余分析表明,氨氮、CODMn及总氮与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水质评价显示,天水水库水质处于中度污染,营养水平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于2016年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对流溪河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了生态调查,共鉴定出133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55科127属。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3 ind./m2和20.02 g/m2,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占优势,软体动物的生物量占优势。此外,结果表明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空间方面,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高于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无规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明显高于干流,而生物量却明显低于干流;上游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下游,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干流,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是支流低于干流。在时间方面,平水期至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分布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生物量分布规律与密度相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为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最低。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划分为干流群落和支流群落,群落间物种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结果表明:流溪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干游更加稳定,下游断面群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干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总磷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7.
应用GIS技术研究了"引江济太"对太湖北部底质与水质总磷(TP)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9年,调水北部沿线4个点位底质TP浓度降幅为59.8%~80.5%;不同点位的水质TP浓度变化存在差异,入湖口点位下降14.1%,沿线其他点位分别上升37.4%、38.6%和45.0%。从空间分布来看,太湖水质TP始终呈明显的"西高东低"分布特点,但底质TP的分布未显示出该类规律。望亭水利枢纽调水情况与入湖口5#点位底质TP浓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在调水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的年份,5#点位底质TP浓度会偏高。"引江济太"会对太湖北部调水沿线,特别是入湖口附近水域的TP含量产生较大影响,并通过水流迁移与底质再悬浮释放影响下游水域。如何降低望虞河及周边支流的入湖泥沙量将是今后开展科学调水、保障贡湖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密云水库浮游藻类和细菌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密云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水库水面不同方位和不同水深分别布点采样,对水库水质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密度和卫生学性状进行了初步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水体浮游藻类总量有增加趋势,但主要群落结构变化不大,仍以绿藻-硅藻型为主;但蓝藻的比例随水温的增加显著;各项卫生学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同时发现其内湖的蓝藻污染较为严重,对大库区水质形成潜在威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2012—2013年春(3月)、秋(9月)两季,从蟒蛇河上游大纵湖至下游新洋港大桥,共设置6个监测点位,调查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并利用群落结构指数等方法评价其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蟒蛇河水域共监测到浮游植物64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要门类;各监测点位浮游植物密度呈现秋季显著高于春季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春、秋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交叉演替的现象;蟒蛇河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指征水体污染程度为尚清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数值均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且上、下游点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2003年长江口邻近水域(30°-32°N,121°27′-122°30′E),丰水期和枯水期10个航次、20个点位的海洋监测结果,对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6年内共检出浮游植物238种,其中大部分为硅藻。研究结果表明,深水航道附近水域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反,航道内浮游植物总丰度呈直线上升(R=0.81,P<0.05)。对航道内12个环境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盐度、溶解氧、硅酸盐和浊度为主要环境主要因子。其中浊度和硅酸盐与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关系密切,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并受深水航道工程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3S技术研究了太湖底质与水质总磷(TP)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水华频次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16—2018年,太湖底质TP年均值在433~537 mg/kg波动,水质TP年均值从0.064 mg/L上升至0.087 mg/L。从空间分布来看,底质TP、水质TP和水华频次均呈现“西高东低”的规律,太湖西部区尤其是竺山湖区是需要开展治理的重点区域。3年间,太湖西部区水质TP上升,而底质TP与入湖河流TP下降,说明内源磷污染是太湖西部区水质TP升高的主要原因,须加强科学清淤。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湖湖滨带,均匀布设49个点位,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4、8月开展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整体较低,优势种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呈"鱼腥藻-鱼腥藻-微囊藻"的演变趋势;西北部湖区(竺山湖、梅梁湾、西部沿岸)浮游植物密度明显高于东南部湖区(东部沿岸、东太湖、南部沿岸);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体相似,密度比湖体高1个数量级;RDA排序筛选出在显著水平上解释浮游植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为TN、CODMn、SS、p H、SD,且方差分解指出TN是相对最重要的变量;当物种适合度为50%~100%时,与TN具有较好梯度响应关系的是四尾栅藻及弓型藻,并且这2个种与TN、TP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组合变量也有较好的梯度响应关系,具备指示太湖湖滨带富营养化的可能,但定量指示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太阳山湿地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季节演替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于2019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0年1月(冬季)采样分析了太阳山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及季节变化,同时测定了水环境理化因子指标,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优势度、丰度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山湿地浮游植物可分为22个功能类群;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替和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春、秋、冬3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以硅藻门为主,夏季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春季优势功能群主要为D、C、P,以硅藻门种类为主;夏季优势功能群主要为J、Lo、TC、M、H1,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种类为主;秋季优势功能群主要为D、S1、MP,以硅藻门、绿藻门种类为主;冬季优势功能群主要为D、X3,以硅藻门种类为主。影响太阳山湿地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季节演替的水环境因子有水温(WT)、pH、溶解氧(DO)、透明度(SD)、盐度(Sal)、氮磷营养元素含量、化学需氧量(CODCr)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4个湖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时空差异与水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其中,西湖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替驱动因子为pH、DO、WT、总磷(TP),东湖区为pH、DO、WT、氮磷营养元素含量,南湖区为pH、DO、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南湖区为pH、DO、WT、BOD5、CODCr、TP。pH、DO、WT、BOD5、SD等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差异以及TP、TN、氨氮(NH3-N)、CODMn等水环境因子的湖区差异是太阳山湿地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出现季节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浮游细菌和蓝藻暴发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蓝藻暴发期间太湖竺山湾表层水和底泥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门水平来看,水样和底泥中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次之,此外蓝藻门也有一定的比例,可为水华暴发提供预警指示;从属水平来看,水样中的优势细菌主要为GpXI和GpIIa,底泥中为Gp6和GpIIa。  相似文献   

16.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下游的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动物时空响应,于2016—2017年对东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涵盖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的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类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70.83%)、枝角类11种(15.28%)、桡足类10种(13.8...  相似文献   

17.
对2015年以来的太湖TP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TP升高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太湖TP浓度由0.059 mg/L上升至0.079 mg/L,涨幅34.1%。太湖TP上升的原因可能为:随入湖大量泥沙的带入而累积;东太湖水生植被覆盖面积急剧下降,使得湖体TP上升幅度明显;太湖磷营养盐浓度影响着蓝藻水华爆发的强度,蓝藻水华加快了湖体磷循环;夏季受台风天气影响,风浪较大的条件下造成底泥的再悬浮与释放而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18.
三岔湖浮游植物四季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三岔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8门78属299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和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末和夏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和初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Kutzing)、小舟形藻(Naviculaminima)、细小平裂藻(M erism opdeia minima)、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m netia)等。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和密度显示,湖区的水体已进入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