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微污染原水中污染物质为去除目标,以廉价和资源丰富的竹炭为原料,通过微波辅助铁钴复合改性,制备了改性竹炭水处理材料,并应用于生物滤池中对微污染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条件下改性竹炭生物滤池对浊度、NH4+-N及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1%和74.5%,且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改性竹炭生物滤池后期出水水质稳定:浊度<1.0 NTU,NH4+-N <0.5 mg/L,CODMn <1.0 mg/L。因此改性竹炭作为生物滤池填料应用于微污染原水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生物填料是水处理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水处理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水处理领域填料的发展现状,指明了填料的发展趋势,对亲水性、生物亲和性、磁效应填料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给出了今后填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威胁,供水水源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污染,农村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指标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主.由于农村供水的特殊性,需要研究适合村镇供水实际的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文章重点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的技术,从中提出适合农村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方案.文章经过分析认为,采用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吸附预处理和生物预处理是适合农村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深度处理通常不适合农村供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在微污染生物预处理方面较成功的例子,并提出了如今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所面临的有机物去除率不高及生物处理池的泥沙淤积和填料结泥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介绍了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生物预处理的技术和应用。评述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和有机质高效去除的要求,在组合填料生物滤池基础上,设置了超声辐射与无超声处理的生物滤池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的对比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在最佳工况条件下对沸石-颗粒活性炭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作用。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的影响因素(水温、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分别建立了NH_4~+-N、COD_(Mn)浊度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最佳工况条件:水温为20℃、水力停留时间为30 min、气水比为0.5:1。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下,对微污染水中NH_4~+—N、COD_(Mn)、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4%、87.1%、96.9%,出水水质好于缺少超声波强化作用的情况。还进一步分析了超声波促进生物活性的机理,以期为净水工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当前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新发展。针对微污染水源,主要的处理工艺有化学氧化、生物处理两大类。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O3、KMnO4、高铁酸盐、H2O2、ClO2。饮用水处理中的生物处理通常是生物膜法,反应器有生物滤池、生物塔滤、生物接触氧化等。  相似文献   

8.
膜生物反应器是通过膜技术强化生物反应器的水处理新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少和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它存在膜污染和能耗高的缺陷;三相生物流化床具有处理效率高、容积负荷大、传质速度快等优点,但它同样也存在出水悬浮物浓度高和载体易流失的缺陷,将膜分离技术和三相生物流化床有机结合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讨论膜生物反应器和生物流化床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结合后的膜生物流化床在膜污染、能耗、微生物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许多地区的饮用水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水安全。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技术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论文介绍了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微污染水中的新型微量有机污染物。分析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介绍了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术,如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预处理、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光催化氧化等技术的作用原理,研究与应用。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微污染水源水的基本特征是含有少量的有机物且水质受到了氨氮污染.此种水源水使用常规工艺进行处理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处理后的水质很多情况下达不到国家制定的饮用水标准.本文在对我国目前的微污染水源水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各种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