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指出,30多年来的多种分散经营造成大农业未能真正使农、林、牧、副、渔的全面生产达到良性循环,而生态农业是一条新的、科学的农林发展致富的必由之路。 立体经营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具体生产方式和经营途径。它包括森林或农田的结构配置立体化,生产结构上经营立体化和气候层的经营立体化。本文以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和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实例加以说明。 文章第二部分阐明了加强农林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研究的主要课题和对复合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到2020年将下降到87%左右。(3)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面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五大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为此,国家最近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联合,能够在科技综合研究和集成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五大科技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能起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含义: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生态高值农业研发内容:(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2)建立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3)研发六大城市圈(如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十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三大体系。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2)农产品加工技术;(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4)标准化生产技术;(5)高新农业技术。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建议:(1)将"生态高值农业"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的重大研发项目;(2)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提出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3)组织全院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全国的有关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揭示和分析南京市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持续、稳定发展和高效的城郊型农业生态系统提出了一些对策:1.建立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模式,适应城郊型经济的发展,其中要以建立和发展生态农场、生态户和生态村(乡)为重点;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拓立体利用途径;3.把城市废弃物纳入到城郊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华北平原农桐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综合方法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正在从单项生产转向综合经营,从单项技术转向信息综合技术,以及重视生物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国农业综合经营的一些优化模式给以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经营管理的信息综合技术或方法学的研究工作,但是数量不太多。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为宏观经济的决策者和生产管理人员提供适用的信息分析综合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于预测、规划、设计和科学的生产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华北平原农桐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根据红壤坡位的理化性质分界,在低丘红壤上建立了“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立体种植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果(饲)-猪-沼气-菇-鱼-粮(菜)”链式循环,链环间再加以定量化调控,形成协调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已经逐渐展开。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农牧渔业部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省、市、县级的试点约200多个。其试点的范围有地区、县、村、户等不同形式;所包括的内容有:合理利用土地、立体种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优化模式;防止污染,综合防治病虫害;改良盐碱地,建立适宜的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等。这些试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本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卓有成效地改变半干旱风沙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恢复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迅速发展生产,尽快地脱贫致富,是自然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的。建平县治理干旱风沙地的实践证明,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造林种草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村、田、路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是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0.
乡村是一定地域内覆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丘陵地区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其自然地形并对河流和水塘等天然水体产生了破坏,乡村旅游的泛滥导致丘陵地区乡村的农业文化割裂与景观特色丧失,现存一系列乡村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四川省简阳市三星镇双桂村为例,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如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耕种效率低下、村庄生活设施落后、村民生活单调等,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解决途径,具体包括:通过迁移部分居民点、增加垃圾收集处理站与分散式人工湿地以控制点源污染;生态式改造河流驳岸以提高河流水质与净水能力,提高环境效益;发展"林粮间作"、"水旱轮作"和"立体渔业"3种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对丘陵地貌进行保护与利用,在降低化肥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效率;开展农耕体验与农家乐等经营活动,提升乡村经济效益;增加滨河木栈道、观鸟亭与垂钓平台等滨水休闲设施,提升农村户外活动空间品质,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社会效益。通过上述手段既保留乡村的生态价值,又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保证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乡村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观光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经营形式的创新,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产业.本文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创新意义、开发模式,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定南县龙塘镇杏林农庄"猪-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为例,系统研究了该模式的关键技术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杏林农庄内实施山顶种植水土涵养林,山腰开梯田种脐橙,园间栽培生草,山脚保留防护植被带,山脚建造养猪场和沼气池,沼气池下游建有多级鱼塘,已形成较典型的"养猪一沼气一果树一养鱼"四位一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分析认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止东江源头区水质恶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8年(1985—1992)的试验研究,证明杉木幼林套种籽西瓜不仅提高了林分的生物生产力,而且增加了林地养分归还量,促进了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有效地防止了林地的水土流失,是一种速生高效和生态协调的山地立体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东省赤红壤水土流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持续农业的途径与对策.认为: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壤退化;发展持续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建立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侵蚀土壤上重建森林植被群落首先要建立先锋群落,然后建立稳定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6.
椒农间作作为岷江上游花椒种植的主要方式,其系统内不合理的结构导致了能流和物质流效益的下降,严重制约了系统的价值转化效益。因此,优化、筛选和评价岷江上游不同椒农间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当地农户的花椒经济收益显得尤为重要。以岷江上游茂县叠溪镇椒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访谈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间作辣椒Capsicum annuum(M1)、花椒间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M2)、花椒间作玉米Zea mays(M3)、花椒间作杂草(M4)及花椒间空地(M5)等5种模式的能流、物质流及价值流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①5种间作模式的投能结构相对简单,投能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处于中低水平。此外,需特别调整人力投能分配的比例。②该区氮磷输入较多,但钾素整体处于亏缺状态,故应适时适当补充钾素,以保持较好的耕地土壤肥力。③间作高杆和对氮磷钾需求较高的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建议在今后间作过程中尽量避免。④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系统的能流、物流及价值流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排序为M4(0.701)>M1(0.536)>M3(0.387)>M2(0.347)>M5(0.215)。以上表明,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椒农间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M1模式为较优模式,但仍需注重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与维持。  相似文献   

17.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发展给广州北部山区的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探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资源氮素含量的关系,通过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渗出水中,平均总氮质量浓度依菜地、水田、砂糖桔园、荒山林、油茶林而逐渐减少;油茶林和砂糖桔园的土壤渗出水未检出铵态氮(NH4+-N);较少受到扰动的油茶林的土壤渗出水硝态氮(NO3--N)质量浓度较低。结论如下:1)广州北部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应控制或清退规模集约化菜场;2)广州北部山区可实行油茶种植生产方式,这可能是平衡农民收益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模式;3)山区土地利用不宜大量翻动土壤,以减少 NH4+-N 在土壤渗出水中的出现而造成流失和污染。  相似文献   

19.
广东沼气农业模式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骆世明  黎华寿 《生态环境》2006,15(1):147-152
回顾了广东沼气发展历程,介绍了广东典型沼气农业模式,包括广东西南部丘陵区典型农户沼气模式,广东东部丘陵区典型农户沼气模式,广东东北部丘陵山区典型农户沼气模式,广东低洼地和积水区农户沼气模式,以及广东规模化养殖场沼气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沼气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沼气模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沼气发展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湖北渔业生产模式的特点:以水体为生态背景,建立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把渔业,粮食种植业,畜、禽饲养业和果林业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水体成为一种多功能、复合式的生产系统,并按照生物共生互补的作用,使生产系统内的各种物质关系不断地合理化、有序化和规范化。文章介绍了目前在推广中的几种优化生产模式,如平面布局模式、立体复合模式、时间规律模式、食物链增益模式和时空承载满负荷模式。并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渔业生产模式具有效益高、能耗低、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