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废旧聚氯乙烯再生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我国南方某公司废旧聚氯乙烯再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量化估算.结果表明:1 t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总能源消耗量为6 287 MJ,其中石油消耗量为6 000 MJ,煤消耗量为287 MJ,总的资源耗竭系数为5.77×10-3 a;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环境影响负荷为0.428 a-1,其中废塑料运输过程主要引起光化学臭氧合成问题,其环境影响潜值为0.190 a-1;工艺过程中主要引起固体废物污染,其环境影响潜值为0.110 a-1.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光化学臭氧合成、固体废物、大气颗粒物污染和酸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评价加氢脱硫废金属催化剂回收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将回收生产过程分为6个阶段,选取了12种关键环境影响类型,通过建立物质投入及排放清单,基于eBalance软件进行建模和计算。结果表明:回收1 t废催化剂的总环境影响为1.11E-08,其中,全球变暖效应潜值(GWP)是废催化剂回收生产过程中最大的环境影响贡献类型。焙烧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最大,其次为提取钴镍阶段、浓缩蒸发阶段、提取钼钒阶段,预处理阶段、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很小。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提出能源替代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为4.98E-09,较回收工艺环境影响削减了55.16%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型干法水泥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的原材料开采过程,水泥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中的直接环境影响和电力生产、煤生产的间接环境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物料平衡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泥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建材行业建立相关的生产标准提供方法借鉴,进而促进建筑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纯镁砂是众多镁质耐火材料中需求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产品之一,但是近年来高纯镁砂生产企业仍面临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污染控制治理难等问题。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高纯镁砂生产“从摇篮到大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将整个生产过程分为6个阶段,并选取了12种关键环境影响类型,通过建立物质投入及排放清单,基于eBalance软件进行建模与计算。结果表明:高纯镁砂生产的总环境影响为4.23×10-12,其中GWP是高纯镁砂生产过程中最大的环境影响贡献类型。轻烧阶段、重烧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最大;其次为细磨阶段、开采阶段、压球阶段;而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5.
聚氯乙烯安全生产自动喷淋水系统锦西化工总厂于利民,王旭岑聚氯乙烯树脂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国内外聚氯乙烯生产厂曾多次发生氯乙烯单体空间爆炸事故,损失惨重。氯乙烯单体的泄漏,直接威胁着生产的安全。我厂聚氯乙烯车间除了坚持巡回检查、严格操作等预防措施外...  相似文献   

6.
袁媛  郭明辉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4245-4252
利用改性木质素制备的木质材料其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为探讨该环保型木质材料的可行性,利用Ga Bi 6.0软件,对基于复配改性木质素磺酸铵的环保型木质材料(HMIL/WF)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分析生命周期各生产环节的非生物资源耗竭、酸化效应、富营养化、全球变暖潜值、臭氧层破坏潜能以及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力等主要环境影响类型.结果表明:在HMIL/WF材料生命周期的3个子系统中,纤维制造子系统对各环境影响贡献值最大,此次是产品成型子系统,后期加工子系统对环境影响最小.全球变暖潜值是HMIL/WF材料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占总环境影响值的73.09%,环境影响大小依次为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效应、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力、富营养化、非生物资源耗竭和臭氧层破坏潜能.热能消耗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占HMIL/WF材料生命周期总环境影响的44.77%.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热能消耗、电能消耗、H_2O_2生产、木质素磺酸铵(AL)制备和运输阶段.热能消耗环节的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效应、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力、富营养化和非生物资源耗竭的影响值为HMIL/WF材料生产各环节的最高值;运输阶段产生了最高的臭氧层破坏潜能.与传统中密度纤维板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总值(4.71×10~(-9))相比,HMIL/WF材料的环境影响总值(4.22×10~(-9))减少了10.4%.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区域玉米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吉林、陕西、河南、湖南、广西等玉米主产省份为例,以生产1t玉米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比较了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过程中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潜力.结果表明,五省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广西0.315、湖南0.309、河南0.273、陕西0.238、吉林0.183.几种资源环境影响中,潜力大小依次是富营养化、环境酸化、温室效应、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其中,施用氮肥引起的氨挥发是导致富营养化和酸化的主要原因.农户间玉米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潜力差异很大,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变异范围在41.2%~81.6%之间,且以湖南省最高,吉林省最低.如果将玉米追肥由撒施都改为穴施,五省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将降低8.5%~34.1%.总体而言,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具有资源环境影响较低的优势;富营养化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而改进施肥方式、减少氨挥发是降低玉米施肥资源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筑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开发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以上海市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和Ecoinvent数据库中的建筑材料生产数据,采用ReCiPe法对上海市建筑物的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未来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中人类毒性、金属损耗最为突出,约占总环境影响的45%和20%;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钢筋和木材的生产,对各类环境影响贡献度分别约为47%、17%;高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中的工厂建筑物化环境影响在各自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按现有趋势发展,2020年上海市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和环境影响潜值均将达到2014年的1.52倍,非居住建筑则可达到2014年的1.14倍.针对上海市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分析结果,为有效减轻上海市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需重点关注钢筋、铝材、木材以及混凝土的生产,识别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转移环节进而改进工序;在设计阶段考虑选择环境影响负荷低的绿色建材,如混凝土砌块、高性能混凝土等,从而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隐含环境负荷高的高层居住和工厂建筑类建筑,通过降低建材使用量等方案降低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GaBi软件的钢材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采用GaBi4.3软件分析了生产1kg普通钢材过程中的物料消耗、能源消耗以及时环境的排放,并利用软件提供的CML2001方法评价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水循环利用率低造成大量淡水资源浪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温室效应和环境酸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综合判断区域工业行业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分别定义了工业环境影响评判系数和工业环境经济系数,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造纸及纸制品业对西安市的环境影响最大,环境影响系数分别为0.332 2和0.304 6;环境经济系数较差的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环境经济系数分别为151.650 0、34.798 3、19.652 0、8.032 2.环境影响与经济效益评判模型的建立为区域环境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IMPACT 2002+方法对我国的乙烯行业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分析了包括原油生产、原煤生产、原料生产、乙烯生产和电力生产5个环节在内的13种污染物排放对乙烯行业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工业对不可再生能源原油的消耗,对温室效应、呼吸效应和水体酸化等的环境影响潜值最为严重.减少乙烯生产环节和原料生产环节(炼油过程)的SO2、NOx、CO2等气体的排放,以及原油开采过程的CH4逸放,是改善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以石脑油为原料裂解乙烯工艺比以轻烃为原料制乙烯工艺对环境的影响要小.而煤制烯烃工艺对环境影响较大,仍具有一定改进空间.总体来看,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乙烯行业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尾气排放两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煤与秸秆成型燃料的复合生命周期对比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复合生命周期对比评价方法,引入能量返还率、资源耗竭系数、环境影响负荷和生命周期成本4个参数,对煤和秸秆成型燃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经济性做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平衡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EEE (Energy, Environment, Economic)综合指标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与煤相比,秸秆成型燃料的能量返还率低、资源耗竭系数小.秸秆成型燃料的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潜值、富营养化潜值、工业烟尘、粉尘潜值及固体废弃物潜值均比煤小,因此,秸秆成型燃料的环境影响负荷比煤小.秸秆成型燃料的EEE指标值比煤小79.8%,所以,从平衡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环境排放和经济性角度出发,秸秆成型燃料具有替代煤的潜力.但是,秸秆成型燃料的生命周期成本比煤高,其大力推广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13.
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参数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轶嵩  兰利波  郝卓  付佩 《环境科学》2022,43(8):4402-4412
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为量化探究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化石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运用GaBi软件建模,以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路线为参考,构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数据清单并对其全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和预测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双极板、不同能量控制策略和不同制氢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关键数据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生命周期的化石能源消耗量(ADPf)、全球变暖潜值(GWP,以CO2 eq计)和酸化潜值(AP,以SO2 eq计)分别为1.35×105 MJ、9108 kg和15.79 kg.动力系统生产制造阶段的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均高于使用阶段,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堆栈和储氢罐的制造过程.金属双极板、石墨复合双极板和石墨双极板的制造工艺中石墨复合双极板的综合环境效益最好.能量控制策略的优化会使得氢能消耗降低,当氢能消耗降低22.8%时,动力系统的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0.4%和8.3%.相比于甲烷蒸气重整制氢,基于混合电网电解水制氢的动力系统生命周期全球变暖潜值高出53.7%[KG-*6],而基于水电电解水制氢降低39.6%.降低动力系统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值的措施包括优化能量控制策略降低氢能消耗、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产业和聚焦突破燃料电池堆栈关键技术实现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14.
范秀磊  邹晔锋  刘加强  李莹  刘强  侯俊 《环境科学》2021,42(4):1901-1912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而备受关注.与典型微塑料(PVC、PP、PE和PS)相比,轮胎磨损微粒(tire wear particles,TWP)在组成成分、添加剂种类和理化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深入比较TWP与典型MPs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行为的不同.以TWP和PVC微粒为目标MPs,土霉素(OTC)和磺胺甲唑(SMZ)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TWP及PVC微粒老化前后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特性,这对正确认识MPs潜在的水环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TWP及PVC在紫外线老化过程中,均表现为颗粒表面出现裂纹、凹坑和凸起,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官能团强度增加,亲水性增强等现象.老化前后TWP及PVC的吸附模式均表现为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两个阶段,其中TWP对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属于多层吸附;而PVC对Langmuir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属于单层吸附.TWP对SMZ和OTC的载体能力均强于PVC,其中新制TWP与PVC对OTC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到5.14 mg·g-1和1.38 mg·g-1;而老化后TWP和PVC对OTC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增加至5.82 mg·g-1和2.13 mg·g-1,要大于老化前.解吸实验中,老化后TWP及PVC对抗生素的解吸量均高于老化前,而解吸率却随之降低.在同种解吸液中,老化前后TWP对抗生素的解吸量均高于PVC.而在模拟肠液环境下老化前后TWP及PVC对抗生素的解吸量均要高于在超纯水环境下.  相似文献   

15.
废纸制浆造纸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清洁生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涵义和评价内容,明确了清洁生产分析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必要性。以重庆某废纸制浆造纸厂为分析对象,从原辅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能耗指标及污染物产生指标这六个方面对该厂生产工艺进行了有效而全面的清洁生产分析,并以此探讨废纸制浆造纸厂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的指标体系、指标权值和评价方法,为完成废纸制浆造纸行业环评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Single-use medical devices have been under close scrutiny for several years, especially the choice of plastic materials. Many different requirements such as medical safety, treatment functionality and efficienc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tc. have to be fulfilled. Today,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for hydrophilic urinary catheters are polyvinylchloride (PVC) and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TPU). In this research study, these two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In light of the knowledge gained in that study a new plastic material for use in urinary catheters was developed. The ai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material was to design a high performance material with superi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newly developed plastic material is a polyolefin-based elastom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new material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plastic materials. The study focused exclusively on the choice of plastic materials and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The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a system perspective and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methodology. The functional unit has been set to the treatment of one patient during one year. The results from the LCA models have been presented both in terms of direct inventory data, such as energy use and formed emissions, and in terms of the results from four differ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based on direct inventory data, i.e. common inventory results such as energy resource uses and emissions of CO2, NOx and SO2 show an overall bette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or the new polyolefin-based elastomer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PVC and TPU plastic materials. The normalization and weighting steps in the analyzes have indicated the importance of energy resource uses and global warming as indicator for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en if other impact categories also can play a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polyolefin-based elastomer showed a clearly bette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an the TPU material. Compared to PVC plastic material the new polyolefin-based elastomer showed an almos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can be mainly 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t materials' energy use. The new material has thus also shown to be an environmentally good alternative to PVC if a PVC-free material is requested. Basing the plastic formula, on simple bulk plastics with low energy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single-use medical devices, has been shown to be a successful method of producing high quality products with superi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聚乙烯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文章以我国东北某大型石化企业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聚乙烯生产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污染物产生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量化估算。评价结果表明:生产1t聚乙烯能源消耗为32.3×106kJ,环境影响负荷为701.9标准人当量。其中,轻烃、石脑油裂解及裂解气分离工序是释放污染物的最主要工序,光化学烟雾是最大的环境潜在影响,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聚乙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1 000 L甘薯乙醇为单位功能单元,将甘薯乙醇生产体系分成作物种植、原料运输和乙醇转换等3个单元,对其生命周期能耗与环境排放进行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比较习惯施肥与测土配方施肥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9类环境影响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产体系的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分别为1.41和1.43。习惯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包括人体毒性、富营养化、酸化、淡水生态毒性、能耗和全球变暖,其环境影响潜力分别相当于2000年世界人均影响潜力的40%、40%、31%、29%、25%和20%。测土配方施肥降低了化学氮肥和磷肥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和甘薯单产,使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酸化和全球变暖潜力分别降低了31%、15%、9%和7%。可见,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可改善甘薯乙醇生命周期的能源效率并显著缓解其负面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基于Eco-Indicator99,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终点破坏类影响评价模型(Chinese endpoint damage model,CEDM). 对影响评价模型的资源属性参数进行了本地化研究,核算出以2010年为基准年、以我国为基准区域的资源属性本地化人均年度基准值(4.33×105 MJ). 采用现场和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太阳能级多晶硅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调研样本总产量达到2012年全国产量的80%. 结果表明:从环境影响的最终破坏受体来看,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人体健康损害方面,占其整个环境影响的72.31%;其次是对资源衰竭方面的影响,占24.23%;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小,仅占3.46%. 在所有环境要素中,电的环境影响最高,占79.48%;其次是蒸汽消耗、工业硅原料,二者分别占13.18%、5.97%. 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是欧洲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是受电力结构所致,但在技术先进性和污染防治水平方面要优于欧洲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