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绥化市自然保护区存在主要问题,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目标,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的过程,认为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的相对稳定与自然讴各类的不断增加为一矛盾统一体,它是推动自然保护区分类发展的唯一动力。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性质为主要分类分类依据的三级分类方法,以及与之匹配的自然保护区命名模式。  相似文献   

3.
戴亚南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4):11-13,10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关系往往难以协调。本文以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别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反而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的旅游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即墨市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管理开发问题探讨  即墨市环保局局长、马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  季相华1994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发布牡丹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中,公布了山东省即墨市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试论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分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的体制,带来了管理职责不清、挫伤建设自然保护区积极性和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该文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投资体系,并且结合管理实际提出了制定分级管理办法、动员社会参与和严格执法等具体措施,以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即:全面巩固现有的,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抢建一批濒于破坏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8.
何喜 《环境保护》2006,(11A):4-6
10月27日,由国务院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全面回顾了我国自然保护区5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筹划未来,表彰先进,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日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就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灵国 《陕西环境》2002,9(4):38-40
受世界自然基金会支助,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考察团一行20人于2002年4月8日至14日对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特别是对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具体运行机制进行了重点考察。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跨越福建省、江西省地界,位于福建省北部、江西省东部,周边分别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建阳市和邵武市北部、光泽县东南部、江西省铅山县南部接壤,以武夷山脉北段的黄岗山、猪母岗山系为主体,境内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拿大是世界上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国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时间相对较短.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和立法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虽然中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保护区但与加拿大相比.无论是在设立时间,还是在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并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开工建设1.2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我国需要加强水电开发管理,促进水电健康发展。2009年10月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发展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以实现具有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在我国各种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水利水电建设是最早开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下解决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五大难点,认为尚难破解水电规划开发生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解决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并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开工建设1.2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我国需要加强水电开发管理,促进水电健康发展。2009年10月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发展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以实现具有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在我国各种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水利水电建设是最早开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下解决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五大难点,认为尚难破解水电规划开发生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解决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参考大量生态旅游中环境问题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中主要的环境问题有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物种减少等。同时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游人、景区内服务单位和景点的自然污染。提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技术和环境保护规定相结合,双管齐下,既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恢复,又要从源头上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历程,以十大经典案例引出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建立起一套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中国EIA&众参与水平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EIA&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现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处理生活垃圾的一个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国内外学者针对与垃圾填埋场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此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并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构特征、分异规律、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三级环境区划。研究各环境区的环境结构、环境特征与环境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生态环境失调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各环境区经济发展的环境负荷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与途径;提出各环境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相应的防治、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静  刘文霞  张林  于迪 《环境工程》2012,(Z1):196-199
本文论述了开展公路公路施工期噪声监测方法研究和防治措施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公路施工期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并以汕昆公路板坝至江底段施工期噪声监测为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公路施工期噪声的方法和途径,最后给出了公路施工期噪声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柠檬酸行业废水治理中厌氧反应器不易稳定运行的状况,对其反应器中的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有机负荷、Ca2+、出水回流、硫酸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处理柠檬酸废水的厌氧反应器运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对环境监理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我国现阶段环境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法律法规建设、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省级成果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海湾海域使用现状分析,阐述我国海湾海域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海湾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海湾资源大量减少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