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较有影响的9次中强震前地震空区、中小地震条带分布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变化特征,认为江苏及邻区地震前出现地震条带、地震空区等异常现象较普遍。在本地区研究条带异常所选取的震级下限为ML30为宜,在黄海地区研究地震空区震级下限取为ML30,而陆地地震空区可取ML20为震级下限。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引言 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发生了震级为7.8级地震。此次地震属于板内地震,也不是发生在深大断裂上。地震前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对于没有明显前震活动的大震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异常。所选用的资料取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库存目录。二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一) 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图象 1.条带唐山地震是一次没有直接前震的主余震型大震。为寻找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我们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主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震前在震中附近存在小震活动的孕震空区。临震前于孕震空区的边缘上发生了一组具有某些临震信息的逼近地震。空区上地震的频度比和应变释放速率出现了加速异常变化。一定区域上的频度、b值、波速比等在震前也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5.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分析聊考带历史上的3次6级以上强震前后的活动图象及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后强震活动及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认为聊考带的强震活动可能是华北南部地区大震的前兆,指出聊考带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可能作为本地震带强震前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震前(Ms≥7.0)区域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速度参数指标研究了邢台、唐山两次大震前不同地震活动的综合特征。速度参数是指两个地震震中位置的距离S与相应两个地震发震的时间间隔T的比值。文中指出,邢台地震前具有28个月的低速异常值,唐山地震前具有36个月的低速异常值。这两次地震前速度参数的异常降低是明显的,速度参数的前兆变化与b值,波速比的异常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认为速度参数反映了大震前在时间上的平静与在空间上的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分析探讨了浙江鄞县42级地震及历史上浙北中强震前的地震空区现象,认为孕震空区可能是浙北中等及中强震的中期前兆,并提出浙北孕震空区的特征及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将武当断块及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公元前159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强活动图象特征。试图探讨中强地震活动以及主震发生前小震分布与武当断块构造及其区域孕震系统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并对断块周缘的中强地震发展形势作了一些初步讨论。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7年)、《湖北省地震目录及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4年)、《河南省地震历史资料》(1980年)、《四川地震目录》(1975年)、《陕西安康地区地震目录》(1979年)、《陕西商洛地区地震目录》(1980年)和部分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疆几次历史大震为例,结合亚洲大陆其它一些大震对地震滑坡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作为古地震滑坡的鉴别标志,在新疆发现了多处古地震滑坡。本文根据1812年新疆尼勒克8级地震震区的两次古地震滑坡的分布、规模,滑坡壁下崩积物,滑坡舌所掩埋的古地面的 C~(14)年代测定,对两次古地震事件的参数和大震复发间隔进行了估计,并对利用滑坡壁坡角估计其发生年代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象。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近二十年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存时间分布上具有3.5年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该区内发生的 M_L>4.0级地震之前,多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 b 值异常;(3)1980年5月14日威海4.6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图象曾出现小震空区。另外运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该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活断层和地震活动图象是现今探索地震预报最为活跃的两个课题,作者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索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文章着重以1975年郎家沙地震为例,研究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重现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与活断层的关系,并以此模式预测南黄海6.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和近期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 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六个单位共同组织的。会议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4位地震学家,(我国正式代表54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72篇学术论文,是分五个专题进行的。第一个专题是大陆地震活动性,共宣读了15篇论文,文章认为强震前震中区的地震活动有特征性变化。我国学者许绍燮宣读了关于“地震活动性图象评述”的论文,他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有一定的予报效能,并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地震的时、空、强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地球旋转运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这样一些相关规律:1.中国和欧洲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相同的年变化,并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同步;2.全球M≥8级大震的月频分布曲线与日长(△P)曲线一致,但频度曲线超前一个月;3.南北半球M≥7级地震活动的逐月时序迭加具有高低潮的反向呼应关系;4.地震沿纬度分布状态表明,在北纬35°处和赤道偏南的纬度带上是两个地震活动高峰带.认为日地距离的变化使地球处于周期性的太阳引力场中,是地震活动出现规律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地震断裂一般是指地震时震源区所形成的深部断裂带及地表破裂痕迹,但事实上只有少数浅源大震在震后地表才能留下了可供直接研究其性状和特点的宏观痕迹。因此,大部分地震断裂的力学特点常常借助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分析得出。震源机制解得出的两条节面,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由于马来西亚地震活动性低,所以地震危险性评定并没有得到重视。然而,在加里曼丹岛东北角的沙巴州存在局部地区的小、中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同样,马来西亚半岛的西海岸遭受苏门答腊外大震长周期波的侵袭,地面运动可能会被放大。东南亚地震学与地震工程联合会(SEASEE)承担了1982~1984年地震危险性减灾计划,进行了包括编制马来西亚地震构造图在内的一些地震学研究(图1)。  相似文献   

20.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除台弯外)地震最频繁的地段,自九世纪有地震记载以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历来为南方地震工作者所注视。最近几年,各单位通过地震史料的发掘,对该带地震活动又有不少新的发现,有些还是以往地震目录中遗漏的大震。本文仅对1906年3月28日泉州—厦门沿海海域大震及一些有关问题提出初步看法,以便在研究该带地震活动性时引起必要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