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艳平  周清 《环境科技》2007,20(Z2):89-92
中国是受土地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仍然呈增加趋势.综述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防风固沙和解决水资源是沙漠治理的两个关键问题,其技术措施有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灌溉等.对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沙漠化治理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企业参与沙漠化治理,有利于沙漠化治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企业参与沙漠化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并就如何实现沙漠化治理与企业盈利的耦合,促进企业参与沙漠化治理提出了深化沙漠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治沙成果换排污权和实施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土地的管理不当和环境受到压力,使全球许多干旱地区的土地正在退化。尽管国际上在努力防止沙漠化,但问题正在继续恶化,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陆地与8.5亿最穷的人口正面临着沙漠化威胁。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每年有35亿公顷土地都受到了沙漠化的不良影响,其中,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完全变成沙漠,有2100万公顷变成半沙漠状态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农村中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村民由1977年的5700万人增加到1984年的1.35亿人。全世界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0亿美元,而控制沙漠化每年却只需45亿美元。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引起的。当然,人类也有能力来控制沙漠的扩大和治理已经变成沙漠的土地,如改善农业技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改善土地管理、改良灌溉方法与排水方法等。现就沙漠化的原因、危害与防止沙漠化的对策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沙漠、沙漠化土地已达10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1.2%左右。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我国未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及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其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5.
3.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砂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致使在原先非沙漠地区产生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从而使土地生产力衰退,造成土地资源丧失的过程。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09.5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戈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相似文献   

6.
菊芋--治理沙漠化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沙漠化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我国的沙漠化实际情况和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治理沙漠的生物措施,即选择菊芋作为治理沙漠的先锋植物,并简要介绍菊芋的生物学特征和它的治沙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观点讨论中国沙漠化的成因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要防治沙漠化,必须先要找出沙漠化的成因。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外部环境的作用强度很大,超过系统的承受范围而导致系统崩溃。由于全球变化导致气候格局发生变化,中纬度地区趋于干暖化,另上我国境内地形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季风强度,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并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份,土地风化淋蚀作用强烈,使得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而人类过度活动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沙漠化特征,从我国实际出发,主要采取适应,预防和治理的策略来防止沙漠化的继续扩展。  相似文献   

8.
主席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很高兴来到这里出席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就大家关心的沙漠化问题交换意见。我们愿意同各国代表一起,共同努力,使会议能够为解决我们大家所关心的阻止沙漠化蔓延并进而改造和利用沙漠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世界上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展,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数十个国家和六亿多人口,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沙漠和沙漠  相似文献   

9.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干燥的微湿土地(干旱土地)受到人类的有害影响所引起的土地退化。这是宇宙里所有干旱土地的普遍但又是分散的土地退化过程,这与人造卫星观察到的沙漠边缘(“沙漠扩大或缩小”)植被生产率循环波动的现象不同,这与气候变化有关。目前全球沙漠化直接危害着36亿公顷干旱土地或全球干旱  相似文献   

10.
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UNCOD)给予沙漠化的定义是:“最终导致沙漠状态的土地生物潜势的衰减或破坏”。UNCOD采用的“抗沙漠化行动计划”,所指的沙漠化地区是“现在正出现沙漠化以及未来易受沙漠化侵袭的地方,包括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提出温差电场对岩石板块的弯曲效应及其他条件共同作用引发地震的理论。并用多种方法作为证明。提出地深型弱温差电场与全球每年约500万次无感弱地震的关系,岩浆型强温差电场的形成与平均全球每年不到二十次灾害性大地震及其“余震”的关系和原理。运用引发地震的原理提出判断无地震地区和有大地震发生的地区的根据和方法,并圆满地解释了地震相关的所有现象。提出预报大地震的两个可观测的重要征兆,并作为震前预报的根据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15.
李深 《交通环保》2003,24(6):21-22
以对中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现状和危害的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路建设的特点,阐述在西部公路建设中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原则、对策与措施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而现有的荒漠化治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地蔓延,主要问题在于治理的方式和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力不足。在荒漠化治理中引入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将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私营企业高效的运营能力相结合,实现荒漠化治理中的共赢,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荒漠化形势。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问题是个全球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目前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8.
西南岩溶山地坡地石漠化分类刍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现行的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程度分级标准过于简单,只能表征坡地的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土地面积比例,不能反映石漠化前后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本文提出的石漠化分类,是土壤流失程度、石漠化程度和地面物质组成类型的叠加分类。这一分类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漠化坡地的现今景观特征和石漠化前后的景观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石漠化成因分析、石漠化治理规划编制和治理措施选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世界环境日聚焦"沙漠和荒漠化",关注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为全人类敲响"沙漠和荒漠化"警钟!本文从土地荒漠化这一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以各个部门法为切入点,阐述了目前中国预防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