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是按化学当量与氧发生燃烧反应。组合式焚烧炉(回转窑、二燃室和炉排炉)能够将各种危险废物进行焚烧处置。危险废物先在回转窑内经过缺氧、热解干馏,生成的可燃气体和废渣分别在二燃室内和炉排上进行高温燃烧和持续燃烧,使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燃烧效率和有机物的焚毁去除率等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高温燃烧可以将烟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持续燃烧可使废渣燃尽烧透。在对危险废物进行元素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焚烧工艺设计、技术参数计算,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保产业》2010,(9):62-62
##正##由大连国阳环保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卧式逆燃生物质能气化锅炉,适用于工民建供暖,洗浴业、海珍品近海养殖业等的供热。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利用生物质能燃料的低硫性和可再生性,根据生物质能燃料挥发分高且快速释放的燃烧特点,自主研制的卧式逆燃生物质能气化锅炉的双层炉排反烧方式使燃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保产业》2001,(6):44-44
由哈尔滨锅炉厂有限公司开发、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大容量高效、低氮切圆燃烧锅炉适用于大型电站。 主要技术内容 一、基本原理 四角切圆的燃烧方式是将煤粉(一次风)和二次风在炉膛四角与炉膛中心──假想与圆相切的方式喷入炉膛(见图),实现煤粉的切圆燃烧。具有炉膛充满度好,扰动大、利于燃尽、低NOx排放等优点。 本项目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引进美国CE公司的600MW亚临界锅炉四角切圆燃烧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解决该技术还不能适应燃烧低挥发份劣质煤的要求、低负荷稳燃和NOx排放量达不到预期值的问题。开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双回路立式热解焚烧炉对某地区的垃圾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调节过量空气系数,一、二次风机的风量等参数,研究双回路热解炉垃圾焚烧NOx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焚烧炉的二燃室温度能够达到850℃,烟气停留时间超过2秒,燃烧灰的热灼减率小于3%.随着引风机风量系数的增加,烟气中NOx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二燃室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的作功冲程是靠可燃混合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完成的,可燃混合气的浓度及燃烧过程中火焰的传播速度关系到燃料燃烧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功的质量,同时决定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多少。作功冲程的过程表明,空燃比的大小、混合气的质量决定火焰传播速度,对混合气燃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旋涡二次风对生活垃圾焚烧炉燃烧情况的影响,针对750t/d垃圾焚烧炉,采用CFD技术进行燃烧状态模拟,就上层旋涡二次风投入,下层二次风投入,上、下层二次风同时投入三种工况进行对比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下层二次风的投入对垃圾干燥作用显著,对炉膛上方烟气搅动作用有限;上层旋涡二次风使烟气呈螺旋上升形态,有效延长烟气停留时间;仅投入上层旋涡二次风,其呈现双旋涡形态,加入下层二次风后,转变为四旋涡形态。旋涡强化了该区域的燃烧。  相似文献   

7.
焚烧是危险废物处置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危险废物来源多样、成分复杂,在焚烧过程中常出现生产线运行不稳定,生产指标不达标等问题。文章根据危险废物热解气化焚烧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主要原料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工艺计算及热平衡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搭接机制,使二燃室燃烧温度可稳定保持在1100℃以上,保证烟气在二燃室停留时间2s,满足了焚烧炉稳定连续生产的需要,使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黄少鹗 《环境技术》2000,18(5):31-38
介绍俄罗斯中、小型燃用天然气工业和供暖锅炉,贯彻全俄国家标准(ΥOCTP5091-93)治理氮氧化物排放采用的技术措施,应用“再循环烟气”系统及“两段”燃烧系统能明显降低NOx排放,投资省,运作简,见效快,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几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比选,分析不同处理技术物耗、能耗情况,优选出经济有效的含油污泥焚烧技术,结合新疆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采用层燃螺旋炉排焚烧技术,利用其燃烧热能生产蒸汽用于原油生产,采用余热吸收急冷与碱液半干法除酸技术,有效控制了二次污染;采用布袋除尘与烟尘固化技术确保了烟气达标排放。年节省成本支出3095.88万元。  相似文献   

10.
自从汽车发动机废气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净化汽车废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内容分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大类。前者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改进(进气系统、燃烧室、点火系统、化汕器、喷射系统等的改进);提高空燃比(A/F)即采用稀薄混合燃烧;研制低公害燃料等。后者包括各种催化反应器、水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