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环境监测》2020,(1):114-1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应对疫情的环境应急监测战役也随之打响。受疫情蔓延影响,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监测人员因缺少专业防护用品和设备,监测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接到湖北省监测中心站等单位的紧急求助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北京朗净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响应,踊跃捐助,紧急从俄罗斯、日本采购一批防护物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也协调有关单位紧急捐助10台余氯快速测定仪。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重金属在线分析仪的系统架构、方法验证、系统流程的优化、运维周期及应急预警功能。通过重金属在线技术在常州市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测中的应用,表明仪器在测试地表水中镍、铅、砷、镉、铜等金属时相对稳定,基本能满足预警应急的要求;通过系统流程的优化,及对远程控制能力的开发,较好地满足了无人值守的自动监测要求;仪器初步应用于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预警应急流程,增加了一道饮用水水质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六合区通江河发生大面积水质变浑浊现象,污染来源不明,直接进入长江,威胁下游饮用水安全。通过不断调整污染筛查方案,最终锁定污染因子及污染源头,为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通过此次事故得到启示,因为环境事故的复杂性,对监测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方案制定、监测布点、现场工作等方面,阐述长江南通段船舶苯酚泄漏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通过案例分析并比对国内其他类似事故,明确该类型事故具有污染源不确定性强、污染扩散速度快、污染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应对类似事件,通过建立应急统一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监测实验室、模型预测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应急监测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水质监测是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要求的提高,人工水质监测与自动水质监测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越来越普遍。以船舶为载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巡测,可实现高密度样品采集、检测及信息的实时传输,在长江泸州以下干流水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的应用可弥补常规监测断面间距过大、人工监测频次低、固定站房式水质自动监测站近岸取样等不足,对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形成有效补充;船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定点、定深、定时监测,可以在河流污染带监测、入河排污行为的监管以及偷排行为的溯源、水污染应急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既可应用于长江干流等河道较宽且水质可能存在岸别差异的河流,也可应用于滇池、太湖、丹江口等大型湖泊、水库水生态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病原微生物安全风险。调研发现,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多侧重于实验室及医务人员的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缺少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在采样、样品运输和交接、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安全规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护指导文件比较笼统。笔者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标准基础上,识别和评估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病原微生物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监测要求和人员防护建议,针对采样、样品运输和交接、实验室分析和废弃物处置过程提出个人防护措施及突发情况下的应急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监测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环境应急监测为案例,在回顾历时近3个月的环境应急监测基础上,围绕应急监测组织体系、方案制定、能力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旨在对建立我国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或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8.
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技术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太湖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为确保太湖地区饮水安全,提高政府应对蓝藻水华的能力,对太湖水源地蓝藻进行预警监测是判断蓝藻水华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蓝藻水华暴发的过程和蓝藻水华的监测技术,结合政府部门的实际,提出了太湖引用水源地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体系,对整个太湖地区乃至全国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预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区域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加强区域间的环境合作,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还存在着监测网络不健全、监测项目覆盖不全面、监测新技术应用不足、质控体系不完善、信息产品供给与公众需求有差距等问题,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提升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技术支撑能力,亟需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的监测网络,增设传输研究、污染监控等特殊监测点位;逐步拓展监测项目,开展颗粒物化学组分和O_3前体物监测;加快遥感监测等立体监测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全面分析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传输规律;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监测事权上收后的全过程质控体系,建立颗粒物标准方法比对和O_3量值传递质控机制;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应用与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