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规律及重灾年份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东是华南农业旱灾较严重的省份,几乎年年都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去55a间,农业旱灾波动性加重发展,大致以10a为周期,轻重灾害期交替出现。在重灾期内,受灾率和成灾率都很高。广东农业旱灾的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变化较大,据此建立了农业旱灾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今后20a将出现3个重灾年份,即2010-2011年,2015-2017年和2022—2024年期间,后两个年份极有可能发生特大旱灾。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及重灾年景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我国 1970~ 1999年农业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在研究时段内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总体上呈增长态势。该时段可划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前 ,总灾、水灾及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轻 ;80年代中期之后 ,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损失增大的趋势 ,重灾年份明显增加。旱灾和水灾是威胁我国农业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尤以旱灾为甚。我国农业遭受旱灾威胁的范围多年基本不变 ,而旱灾受灾率波动明显 ,成灾率逐年增长 ,这与近几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缓慢、灌溉能力降低有关 ;水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具有特别显著的同步特点 ,表明水灾致灾能力强 ,一旦发生 ,极易成灾 ,水灾危害加剧与防洪、抗洪能力低下及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各灾种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呈正相关关系 ,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总体上较弱。  本文还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 ,建立了农业总受灾率 -总成灾率、水灾受灾率 -成灾率、旱灾受灾率 -成灾率的重灾年景灰色灾变GM(1,1)预测模型 ,对未来 10年我国农业灾害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灰色预测结果表明 ,2 0 10年之前 ,除 2 0 0 3,2 0 0 6年水旱灾害危害较小外 ,其它年份均为灾情严重年份 ,其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近 3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2 0 0 4 ,2 0 0 7年将为水灾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灾情的中国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周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1)
利用1971-2016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各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计算得到各省区干旱受灾率时间序列,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得到各省区干旱受灾率时间序列IMF分量,据此分析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周期,为旱灾防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湖南省分解得到5个IMF分量,安徽、河南、江苏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得到4个IMF分量,其他各省分别得到3个IMF分量,与原数据序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MF分量均为有效分量。粮食主产区干旱受灾率时间序列表现为多尺度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具有准2~3年周期、准4~6年周期、准10~13年周期以及准16~25年的变化周期,其中,IMF1分量的方差贡献率最大,粮食主产区旱灾主要表现为准2~3年周期的波动特征。趋势项结果表明,1971-2016年粮食主产区干旱受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1970-2014年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及其对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影响的大小及各项ENSO特征指数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灾率在30%以下的发生概率比较高,达86.67%。受灾率每10 a增加2.858%,成灾率则每10 a增加1.639%。其中,洪涝、低温、风雹、旱灾受灾率每10 a分别增加2.244%,-0.034%,1.049%和0.59%。(2)对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洪涝低温风雹旱灾。(3)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赣东北、赣北赣中地区,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严重,主要出现在中南部,旱灾受灾率总体呈北少南多的区域分布特征。(4)ENSO特征值对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的影响大小总体上表现为Nino 1+2Nino 3Nino 3.4Nino 4,其中Nino 1+2和Nino 3区海温距平对江西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最大,应予以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济地带旱灾灾情变化及其与粮食单产波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灾是造成我国农业经济损失中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加强旱灾研究已是当务之急。选择旱灾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之比、旱灾受灾率、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之比、旱灾成灾面积占旱灾受灾面积之比、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等作为旱灾灾情指标,通过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旱灾灾情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粮食单产波动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受旱灾影响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地带旱灾受灾程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加重态势,且与粮食单产波动系数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灰色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星  陈惠  周乐照 《灾害学》2007,22(4):43-45,56
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到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价与预测中。根据福建省1980~2004年主要气象受灾面积资料,构造完全受灾参考序列,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每个年份的关联度,依照关联度排序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等级划分,得到5个农业气象灾害重灾年份,发现重灾年的出现大约以4年为一个周期。最后用这5个重灾年组成新序列,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重灾年份进行灾变预测,结果表明,2008~2009年福建省将是农业气象重灾年份。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与主要农作物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学》2019,(3)
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山东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山东省1950-2016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分别研究了洪涝灾、干旱灾、风雹灾、低温灾和台风灾这5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单产及总产量的影响。并从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两方面入手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理模型。该模型将整个研究周期划分为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9和2010-2016年7个阶段。结果表明:从受灾范围看,风雹灾、旱灾是影响山东省农作物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从受灾强度看,山东省农作物主要受到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干旱灾无论从受灾范围还是灾害强度上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都较大。低温灾和台风灾则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洞庭湖区1950-2009年的灾情?雨情和水情等资料为依据,运用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湖区农业水旱灾害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旱灾害时间序列中,其演变特征表现为:⑴具有明显的频发性,不同等级的旱灾在1950-1999年间为间歇发生,但2000年以来为连年发生,不同等级的水灾年年发生;⑵水旱承灾体受灾率?成灾率异常指数的演变具有高位波动性,其中以水灾波动幅度最大;⑶水旱灾害损失演变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水灾损失减少,旱灾损失稍有增加;⑷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毁灭性的洪溃决堤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涝渍灾害仍然频发,夏秋连旱灾害年年发生。水旱灾害的这些演变特征即是洞庭湖流域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河?湖?库蓄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以及湖区各个阶段对防洪?排涝?抗旱等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主要农业灾害及灾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农业灾害发生的气象背景,并利用1981~1990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的农业灾情状况及因灾而造成的粮、棉损失量。华北地区单位耕地面积的受灾率及成灾率分别为47.3%和23.0%,大致相当于二年一遇灾和四年一成灾。华北地区因农业灾害而造成的粮、棉损失量平均每年为397.0和34.5万吨,粮、棉损失率分别为4.9%及15.3%。  相似文献   

10.
1978—1994年分省农业旱灾灾情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1978~1994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旱灾受灾面积及播种面积的资料,以旱灾受灾率(即旱灾受灾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作为刻划旱灾灾情的指标。对标准化的旱灾受灾率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发现前五个典型场方差贡献达70.7%,可以概括我国旱灾灾情的空间分布主要类型。其中,前三个典型场的正负区域分界线的大体位置分别为长城一线、秦淮线和江南丘陵北缘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省66个县近44年的干旱资料分析,阐述了该省春旱、夏旱和秋冬旱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干旱以夏旱为主,秋冬旱次之;各类干旱以小旱为主,中旱次之,大、特旱则仅占四分之一。春旱在中南部沿海地区高发;夏季小、中旱以中南部沿海地区多发,大、特旱以厦门、莆田、福州地区多发;秋冬旱是南部多于北部地区。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夏旱,尤以夏季的大、特旱威胁最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丽  安萍莉 《灾害学》2011,26(1):48-53,59
分析了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台风灾和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8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了其造成的历年粮食减产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2020年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自然灾害对我国各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旱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在黄淮海区、西北区等;涝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等;风雹灾风险区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台风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农业病虫害风险区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在华南沿海区和西南区等;而霜冻灾、农业草害、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14.
COMPREHENSIVESTUDYOFNATURALDISASTERSINBEIJINGAREACOMPREHENSIVESTUDYOFNATURALDISASTERSINBEIJINGAREAZhangYan(BeijingInstituteof...  相似文献   

15.
贵州农业“两旱”的气候特征及其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炳南  陈世平 《灾害学》1997,12(2):44-48
研究了对贵州农业有重要影响的春旱、夏旱两种灾害性天气的气候规律,指出了贵州春旱呈西重东轻,夏旱则呈东重西轻的地区分布特点.并在分析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业干旱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广西农业干旱形成的原因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降雨量、受旱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及年径流量,制定出干旱指数、受旱系数、耕灌比系数和水资源利用系数,并依照上述4项指标将广西划分为3个农业干旱区,对各旱区的气候特点、年径流量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广西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广西的水资源利用率,应加强水利建设,推广科学灌溉,加大地下水开采.  相似文献   

17.
Rao NP 《Disasters》1989,13(1):61-72
In 1987 India experienced one of the century's worst droughts with two-thirds of its sown area receiving 'scanty' or 'deficient' rainfall. Delayed rains in some parts, though to some extent they relieved the water scarcity, did not brighten the prosp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diet and nutritional situation of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 in the severely affected areas, rapid surveys were undertaken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trition, Hyderabad, in five States of the country, namely Andhra Pradesh, Tamil Nadu, Karnataka, Orissa and Gujarat, during the months of October-December 1987.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current survey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etary situation observed in earlier drought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idespread hunger and its consequences encountered in earlier droughts could be averted, due mainly to the better food security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now available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