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某地铁站突发事件乘客疏散行为分析研究(1)——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突发事件下,乘客疏散速度,疏散时间等数值;基于某地铁站突发事件区间隧道乘客紧急疏散事故案例,采用统计分析突发事件下乘客在列车车厢、区间隧道平均疏散速度、平均疏散时间、触发列车设备等数据;结果表明:突发事件地铁运营公司反应时间为3分39秒;乘客在列车车厢内总体平均疏散速度0.08m/s,总体平均疏散时间3.31s/人;乘客在区间隧道疏散总体平均疏散速度0.145m/s,总体平均疏散时间4.10s/人等数值。为地铁设计人员、地铁安全评估、仿真模型、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的疏散基本参数不符合我国人群特征、导致模拟计算结果及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不准确这一现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人群密度对行走速度及步长的影响试验。试验采用轻质框架固定人群密度的方法,测量2~8人/m~2的人群密度下,人群行走100m所需时间及步数,并计算人群的平均行走速度及步长。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了人群密度对行走速度及步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人群密度小于4人/m~2时,人员的行走速度及步长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4 m/s和0.75 m,当人群密度超过4人/m~2时,人员的行走速度及步长快速下降,最低约0.4 m/s和0.2 m。当人群密度超过4人/m~2时,行走速度及步长与人群密度之间分别符合二次函数和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提供火灾条件下人员疏散基础数据,基于4层教学楼疏散平台,开展了不同能见度环境下个体疏散实验,研究了能见度对人员疏散速度及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能见度条件下,人员的平均疏散速度为(2.37±0.23)m/s,个体间疏散速度差异明显,随着能见度降低,人员的平均疏散速度呈现均匀下降趋势,个体疏散速度最终均趋近于(0.36±0.10)m/s;人员水平疏散速度显著大于下行疏散速度,且水平疏散速度受能见度影响更大;当能见度较高时,人员以视觉作为寻路方式,倾向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路线进行疏散;能见度较低时,人员主要依靠触觉作为寻路方式,即借助墙或楼梯扶手进行疏散,此时人员的路径选择受到周围围挡物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疏散软件中符合中国人的疏散基本参数,采用现场测量的方法对在校男大学生的肩宽及各种情况下的疏散速度进行统计,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校男大学生平均肩宽为46.5 cm,正常状态下水平行走速度为1.37m/s,上楼速度为0.66m/s,下楼速度为1.36m/s,上坡速度为1.34m/s,下坡速度为1.59 m/s;在无障碍的情况下,紧急状态的疏散速度要比正常状态下的速度快得多,测量得到肩宽和疏散速度的数据,为疏散软件的改进及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悬挂式轨道列车火灾时不同疏散模式对人员安全性的影响,首先基于竖向疏散模式的特性,构造人员下行速度与楼梯高度、坡度的耦合关系式;然后采用Pathfinder软件,分析不同疏散模式下疏散设施参数与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tR)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竖向设施的疏散方式,tR与列车距地面的高度呈正相关关系,独立楼梯、充气滑梯均满足安全疏散要求;采用双充气滑梯的疏散方式,tR比采用单个充气滑梯的tR减小约35.6%;独立楼梯坡度设计宜为30~35°、宽度不小于1.3 m;横渡板宽度优选1.5 m,疏散平台宽度不小于1.3 m;疏散平台+楼梯组合疏散,楼梯间距为200 m时,列车在区间任意位置的tR约等于415 s,小于900 s,满足安全疏散要求。从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角度,推荐采用独立楼梯为主、其他设施为辅的疏散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组织火灾应急疏散逃生演习、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统计了体育馆内人员的疏散预动作时间,进而建立多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该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男生选择疏散预动作时间为<30 s的可能性是女生的0.886倍,选择疏散预动作时间为30-60 s的可能性是女生的2.818倍.预测人员疏散预动作时间为<30 s、30 -60 s、>60s的概率,男生分别为15.45%,75.61%、8.94%,而女生分别为24.14%,39.72%、36.14%;研究结果表明:人员性别的不同对疏散预动作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在体育馆类建筑中,青少年人员疏散预动作时间基本上小于60 s.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突发事件下人群应急疏散的效率,开展行人疏散试验来深入分析视野受限情况下行人疏散行为特征与人-环境相互影响,并基于行人运动学特征与安全心理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视野受限下行人总是先寻找“墙体”这一参照物,此后通过沿墙走直到找到出口,但也有少部分风险偏好者会丢掉参照物去寻找捷径;平均疏散速度为0.584 m/s,寻找墙时段的速度明显慢于沿墙走阶段;当行人在靠墙行走时,以不超过15°偏向墙面一侧以提高疏散效率。研究结果可为人群疏散管理和应急设施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借助自行车进行疏散是一种重要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行人-自行车混合疏散建模和模拟研究。为了更好量化自行车的超越行为,引入了临时期望运动方向,改变自行车的自驱力,实现对自行车避让超越行为的细致描述;修改了单车模型来更新自行车的运动,建立了一种多层次的自行车运动子模型。将该模型与行人社会力模型相结合,得到一种基于社会力的行人-自行车混合疏散模型“MixSF”。模拟发现,MixSF能够较好地再现混合疏散中的超越行为。在实验条件下,发现个体密度小于0.548人/m2时,自行车占比的增加能加快疏散;相对密度大于0.81时,自行车失去疏散速度优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公路隧道火灾时横洞口车辆停靠随机性对被困人员逃生概率的影响,基于马尔科夫链分析车辆跟随行为以确定横洞口车辆停靠概率,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营尔岭隧道在不同火灾规模和通风速度下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及横洞口不同车辆停靠情况下的必需安全疏散时间,进而确定各火灾场景下被困人员逃生概率。结果显示:横洞口有车辆停靠会影响被困人员疏散路径,降低门流率,火源位于横洞口时上游横洞口门流率最大值降低约40%;被困人员全体逃生概率随纵向通风速度的提升而增大,在5 MW、20 MW、50 MW的火灾规模下,通风速度分别达到其临界风速1.7 m/s、3.2 m/s、4.0 m/s后,车辆停靠随机性影响可忽略,逃生概率为100%;当风速未达到临界风速时,车辆停靠会降低被困人员安全疏散概率且大型车的不利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幼儿园安全出口台阶设计的合理性,填补幼儿在幼儿园安全出口台阶处疏散行为数据的空白,在2所全日制六班型幼儿园开展防火疏散演习试验,获取幼儿在4种不同设计的安全出口台阶上的疏散行为数据;对比分析行走速度、疏散时间和疏散流率。结果表明:4~6岁幼儿在非光滑台阶上的行走速度在0.52~0.98 m/s之间;安全出口台阶的设计差异对幼儿疏散行为及疏散效果影响显著,双面式踏步可提高1.8倍疏散流率。  相似文献   

11.
公共场所中的人群疏散是行人疏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九曲桥行人运动观测实验对转角区域的行人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模拟了因激励作用所导致的行人速度提高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行人的停留、拍照行为导致转角内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行人变换走道现象;行人在转角内区域出现的停留、超越行为导致行人速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低速度约为0.2 m/s,最高速度约为0.7 m/s;与转角后区域相比,行人密度变化对转角内区域的行人速度的影响更小,单位流量的影响更大;由于观测实验中行人停留、拍照等行为的存在,相同密度下转角后区域行人运动速度、单位流量均低于P&M平直通道模型;适当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减轻行人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当行人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后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主动避让行为对养老场所人员疏散的影响,建立考虑主动避让弱势群体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分别考虑避让弱势群体前方行走区域、斜前方行走区域、前方和斜前方行走区域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不同避让方式下弱势群体比例、行人密度、弱势群体位置分布对整体疏散结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主动避让弱势群体行为能够降低疏散时间,增加疏散...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隧道火灾时人行疏散通道安全性,通过在人行疏散通道两端设置独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使疏散通道保持正压状态,防止烟气侵入。利用风速法计算疏散通道加压送风量,利用FDS软件模拟计算单侧及双侧2种送风方式下隧道内烟气蔓延范围、疏散口及疏散通道气流速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疏散通道加压送风时,应重点分析火源附近150 m范围内疏散口气流速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开启疏散口数量≤10时,采用单侧或双侧送风方式对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疏散口稳定时气流速率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双侧送风方式疏散口气流速率分布规律较优,确保加压送风系统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a model of overtaking behavior that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unidirectional pedestrian flow in routine. All pedestrians have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o overtake other pedestrians according to their desired velocity and position. Although existing models such as cellular automata models, lattice gas models, social force models, etc.,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vacuation performance, most of these models are either computationally inefficient or do not account for some crucial elements of human behavior in a moving crowd. Furthermore, these models use either empirical equations developed from experiments or mechanical system analogies to determine movement decisions. The pedestrian flow patterns simulated by these models may deviate significantly from reality. In reality, pedestrians walk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and pedestrians with a higher walking velocity are accustomed to overtaking other pedestrians with a lower walking velocity and this paper aims to mimic this behavior as the original social force model developed by Helbing et al. does not reflect this pattern of collective pedestrian behavior.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modifications of the social force model that reflects how overtaking behavior operates in routine. The comparison of the pedestrian flow pattern between the original social force model and the modified social force models with the real data collected by the camcorder is also perform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our modified social force model can be used to achieve reasonable simulations of overtaking behavior among pedestrians.  相似文献   

15.
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国内外对于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自由流情况下的行人运动速度,人群运动的最佳密度,行人的年龄、文化、性别、退让距离、温度、旅行目的、运动方向和建筑设施类型对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影响,以及行人流的密度和速度关系。成果显示:各国学者在人群的速度、密度和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较多,所得的结论趋于一致;但对于影响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各种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拥挤情况下行人的心理状态和拥挤事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综合管廊在安全疏散中的作用,应用Pathfinder疏散仿真软件对综合管廊疏散能力模拟分析,得出不同断面管廊通道、各疏散口部、楼梯处通过能力,分析管廊人员在单车、步行疏散速度下覆盖范围与事故波及范围,通过两者交集得到综合管廊疏散辐射范围。结果表明:综合管廊具备一定兼顾疏散能力,得出的通过能力可指导综合管廊人流量监控器布局,提供各部位人流量上限取值,预防拥堵和踩踏事故发生,为化工园区制定疏散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结伴行为以及障碍物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2人结伴行为的双出口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模型在静态场中引入危险度模拟行人路径选择,设置个体和2人结伴疏散人群,研究不同行人密度下二者的疏散过程,比较疏散效率;分析相同密度下不同结伴比例的行人疏散过程,得到最优比例;设置横向、竖向和横竖3种障碍物排列方式,模拟个体疏散和结...  相似文献   

18.
基于Pathfinder的商场人员疏散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场中的人员疏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运用人员疏散仿真软件Pathfinder 2012对某商场在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进行研究,重点讨论借用防火分区防火门进行疏散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借用相邻防火分区进行疏散可以有效提高单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效率,但如果在相邻防火分区防火门处出现相向流则会降低整体的疏散效率,并且随着人数的增多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应定期针对商场员工开展疏散演练等相关培训,增强员工疏散引导的能力,避免疏散过程中出现行人相向流,最终提高商场人员疏散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对喷流除尘技术在收集硫酸铵和硝酸铵粉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喷流除尘技术利用粉尘颗粒在撞击区内来回振荡、相互碰撞并团聚的机理进行除尘.实验采用水平式对喷流除尘系统收集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物粉尘,主要考察喷嘴气流速度、含尘浓度和喷雾化水润湿含尘气流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分析.实验表明,除尘效率随喷嘴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但喷嘴风速超过25~27 m/s后,反而下降;除尘效率随含尘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含尘浓度超过0 45~0.55 kg/m3后反而有所降低;喷雾化润湿含尘气流能显著提高除尘效率,最优耗水量为0.18~0.22 kg/kg粉尘,超过该值后无显著变化.实验确定的最优除尘条件为:喷嘴速度25~27 m/s、含尘浓度0.45~0.55 kg/m3、耗水量0.18~0 22 kg/kg粉尘,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