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预防煤矿事故,研究高温高湿环境对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影响。挑选60名矿工和5名在校学生作为被试者,通过试验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矿工心理和生理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再对收集的4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最后将每组的15份数据作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人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认知能力都下降;高温高湿环境使人疲劳加重、动作出错率明显增加。温度37℃、湿度80%是矿工忍耐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深部开采的矿井由于地热等热源的作用,使井下气温高达30℃以上,且由于井下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这就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因此,深部开采作业环境的最主要问题是高温高湿,作为对井下气温发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深度已是限制地下采矿发展的极重要的因素。一、作业环境生理指标深部开采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辐射强度不大,因此决定深部开采作业环境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目前,用以决定环境条件的舒适程度及建立井下劳动能力的适当标准,计有湿球温度、卡他度、等感温度、预测4小时流汗量、热应力指数与湿球黑球温度等六种  相似文献   

3.
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笔者分析了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产生的具体原因、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并探讨了对其防治的相应措施 ,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 ,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 ,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笔者旨在提醒人们对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尽量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采取一切有效办法 ,尽快解决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  相似文献   

4.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危害分析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会严重危害矿工的身心健康,使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极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结合三河尖矿提出了治理措施,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工身心健康的需要,同时为其他矿井治理热害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的矿井,环境治理的重点不同。矿山井下,由于地下深循环热水的存在和涌入,使井下环境呈现高温高湿状态,因此对热水危害的治理是该类矿井环境治理的重点。深循环热水不仅温度高(如康家湾矿35~40℃,黄石胡家湾矿33~41℃,镇江韦岗矿40~50℃,辽宁岫岩矿50℃,郴州711矿60~70℃等),而且承压,遇到裂隙,便向上透或上涌,即形成垂直循环,造成局部高温异常。这种局部高温异常,将引起井下局部地区甚至整个井下呈现高温高湿气候,对  相似文献   

6.
高温热害治理技术是国内深井采矿领域需要解决和完善的关键性问题. ××煤矿是一个具有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现采至-800水平,垂直深度超过1200米,是全国开采最深的煤矿之一.随着采深增加,岩温逐渐升高,再加上季节性气候影响,该矿井下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夏季井下采煤工作面进风温度已经超过30摄氏度,工作面风温有时甚至达到35摄氏度.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坚持生产的矿工,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并容易发生事故.据国外测定,矿井内温度超过标准(26摄氏度)1摄氏度,矿工劳动生产率降低百分之六至八.  相似文献   

7.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温逐渐升高,煤矿井下高温热害日趋严重,导致事故率上升,严重制约了矿山开采向纵深发展。针对东山煤矿1231采煤工作面的高温环境,应用矿井热环境理论和矿井通风技术,分析风流自地面流向1231采煤工作面过程中风流温度的变化,得出各种热源对矿井风流升温的影响,为防治热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增加风量、改变工作面通风方式等几种降温技术,工作面平均温度从28.41℃降低到26℃,降温效果明显,有效地改善了1231采煤工作面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了找出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下人员劳动强度对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室建立了高温高湿环境模拟体系.试验人员选择年龄相近、身体状况相仿的50名在校大学生,设定了微风(风速小于1.5 m/s)及湿球黑球温度(WBGT)为26℃、33℃、35℃、38℃以上4种环境条件,试验人员按事先规定的运动方式从事极重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负荷训练,实时监测人员心率和评价主观疲劳程度,计算人员心血管负荷(CVL)和主观疲劳程度,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不同劳动负荷、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柱状趋势图.结果表明,在同等劳动负荷下,人员心血管负荷和主观疲劳程度与环境温度(WBGT)存在正相关性.根据人员心血管负荷预警级别,提出当作业环境温度(WBGT)达到35℃及以上时,应立即停止人员重体力和极重体力劳动负荷作业.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从事高温高湿作业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劳动和作息,加强水盐及营养的补充,加强个体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9.
在深部矿井的开拓和采矿作业中,经常出现高温。特别是遇到高温地下涌水的地段,情况更为严重。高温高湿的地下环境将给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矿井高温状况,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本文以某矿为例,就此类问题进行探讨。一、矿井高温的产生及对矿井大气的影响某矿区位于地下水相当丰富的含水层带,由于水中含硫较高,硫氧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构成所谓的温泉。地下涌出水的温度可达65℃以上,水从泉眼中流出后的温度可  相似文献   

10.
高温环境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高温高湿环境对煤矿工人的生理心理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非高温矿井中,粉尘和噪声的影响居于首位,而在高温矿井中,高温成为影响煤矿井下工人生理和心理的首要因素。疲劳主观症状问询结果显示,高温矿井工人在身体症状、精神症状和感觉症状方面的反应都明显高于非高温矿井工人,尤以采煤工种更为突出。调查结果提示,煤矿井下高温高湿对工人的生理心理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高温危害,保护广大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影响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研究矿井高温热害对人体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分析了矿井高温热害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根据人体生理反应特征选取人体响应综合指标,基于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模拟试验装备,模拟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开展了矿井高温对人体生理健康及工作效率影响危害的物理模拟试验。利用高温模拟试验结果数据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人体响应指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的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血压、心率、呼吸率、疲劳度、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影响较大,而对体温、反应时间的影响则较小,并确定了相关的影响程度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为研究深井受限空间高温作业危害和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标准提供了科研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矿工自制力水平、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中的人因事故,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系统动力学知识,通过Vensim PLE软件研究矿工主体与安检人员、环境、工作任务特征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矿工个体角度构建自制力影响因素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矿工情绪对自制力提升最为显著,疲劳程度对矿工自制力的抑制作用较突出,过高或过低的自信心水平均会对矿工自制力产生削弱影响;因此,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整体组织氛围、保证矿工的情绪稳定性以及通过改善作业制度降低疲劳程度对提高自制力最为有效。煤矿企业应根据各因素在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作用,结合矿工自身生理心理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矿工自制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Fluent软件对高温高湿巷道内的热湿交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模拟实验探讨风流温度、风流速度、岩石导热系数、原岩温度以及巷道当量直径对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巷道一致,均与通风时间呈负相关,但通风时间为1 a的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较普通巷道增加了12.5%。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风流速度、岩石导热系数和当量直径与不稳定换热系数呈正相关。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岩石导热系数>当量直径>风流速度>风流温度>原岩温度。利用SPSS软件对正交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不稳定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拟为高温高湿巷道内热负荷计算及井下风温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有限空间内检修工在高温高湿状态下的脑疲劳特征,采用对照与模拟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人员脑电波变化进行监测,利用傅里叶变换对原波信号进行时频转换,提取相对频率、重心频率等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的有限空间环境中,人体脑波功率变化幅度明显变大;在进入疲劳状态时有限空间环境的脑波功率低于对照组;高频的β波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减少的比例较大,平均下降7.1%;脑波重心频率由8 Hz降为6 Hz,平均下降11.3%,由α波变为θ波,大脑活动进入疲劳状态。说明有限空间的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脑疲劳具有明显影响,可用于脑电智能穿戴监测设备监测工人脑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15.
Problem: Reports from the accident literature indicate that accident rates tend to vary with type of occupation. The mining industry has been recorded as the most dangerous with a high disabling injury rate. This observation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extremely stressfu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miners work. Besides, the intimidating work environment in the mines has been insinuated to invoke a sense of helplessness, fatalism and hence defensive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accident occurrences. Method: This study compared causal attributions between accident victims in Ghana's mining industry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textile factories. T values and Chi-square were employed to test fo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ccident victims. Resul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miners and non-miners. Impact on Industry: Accident frequency and occupational type have no impact on causal at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低品质煤炭堆积状态下内部自热理论,采用临界自燃着火点理论和Frank-Kamenetskii 模型研究了煤堆内部热产生与热散失平衡理论以及煤堆表面的换热现象;并应用设计研发的煤堆热扩散率及温度监测实验装置和测定方法来评估低品质煤样(褐煤以及亚烟煤)临界自燃温度。结果表明:煤样堆积状态下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可通过实验室内测定分析不同体积网框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自热曲线得出;同体积条件下,临界自燃着火点随着煤品质的升高而增加;在140 ℃ 环境条件下,1#,2# 和3# 煤样在快速升温的前20 min内,温度变化趋势相似;在60~65 ℃,3种煤样出现温度转折点,升温速率开始减缓;根据煤样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结合F-K热发火边界条件理论得出的堆积体积与着火点耦合关系式可预测大体积煤样自燃倾向性及临界自燃温度。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判断煤燃点,提高煤自燃灾害防治能力,依据热爆炸理论,结合煤自燃过程放热曲线,将煤自燃升温过程中微分热流曲线上第1处极小值点作为煤的燃点,计算煤着火前后放热过程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升温速率增加,煤自燃反应放热过程逐渐向高温区域移动,煤燃点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减小;同一升温速率下燃点之后煤的活化能增大;...  相似文献   

18.
由雾滴的表面的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入手,探讨雾滴在静止的高温环境中的热质交换及生存时间。应用折算薄膜理论,通过特征时间的比较,提出雾滴与高温环境主要通过沸腾机制实现热质交换;考虑滴径与速度变化的耦合作用,应用数值方法研究雾滴在强迫对流环境中与高温环境的热质交换情况。结果表明:对于滴径较小的雾滴不可能达到火焰区或可燃物表面实施火焰冷却和表面冷却,其灭火作用主要依赖于汽化吸热。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热害分级相关标准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表明我国尚未制定综合考虑温湿度条件和体力劳动强度从而对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的热害程度实施有效分级的相关标准.由井下现场管理人员、企业劳资(人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等3类共30名相关专家对井下62类主要工种劳动强度进行主观分级,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制定了井下高温作业场所不同工种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建议表.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了井下作业场所不同劳动强度级别下 WBGT指数限值,将结果与南非井下热害分级标准限值进行了对比.最终制订了基于井下高温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和WBGT指数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提出了标准的宣传贯彻建议及分级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