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状为基础,以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论述煤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主要的指标类型,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建设”是煤矿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应采取适当的生态环境政策与评价分析,来规划、设计、建设煤矿区的景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塌陷积水区是煤矿开采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它已成为淮南市地表水体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对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概况和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塌陷积水区水生生态环境状况和目前的生态状况水体所能支持的功能用途的简单综合评价。发现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对塌陷积水区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西部开发中的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梅忠 《重庆环境科学》2001,23(2):24-25,29
分析了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煤矿区生态环境坡坏的现状,确定了矿区重庆重建工程的目标,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煤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已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阐述了煤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探讨了煤矿环境污染评价指标。分析了煤矿“三废”(即矿井水、瓦斯、煤矸石)的资源化问题,指出煤矿企业需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通过提高对“三废”的综合利用,逐步迭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解决煤矿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淮北市由于煤矿的不断开采,使大面积良田沦为水域、沼泽、滩涂、坑洼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制约着资源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综合整治煤矿塌陷区,恢复和改善被破坏了生态环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浅析山西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山西省长治市乡镇煤矿的普查基础上,发现乡镇煤矿的煤炭开采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加速恶化。选择典型乡镇煤矿对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山西乡镇煤矿采煤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破坏、大气环境污染、煤矸石堆积、地表沉陷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土壤性质改变及土壤侵蚀加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乡镇煤矿生态环境防治对策,以期为山西乡镇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煤炭开采形成的地表沉陷是煤矿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以新疆奇台县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其地表沉陷进行预测,划定沉陷范围,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为矿井后续开发建设提供环境保护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矿区环境经济损益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煤矿区环境灾害的系统研究,首先分析了煤矿区环境效应灾害链构成,以陕西黄陵煤矿区为例,给出了煤矿区环境经济损益预测分析的方法和各种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阜新煤矿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规范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境学、生态学及矿区修复基础理论,从煤矿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环境评价因子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等级标准三大模块出发,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规范化方法。根据煤矿生态环境的特点,结合RMMER(Regulation of Multitudinous Min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模式,建立自然禀赋维、生态环境维及人文指数维煤矿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确定煤矿生态环境两个层次三维体系下的16个指标因子;利用"多手段结合"的原则,确定煤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标准及相应等级阈值。分析辽西阜新矿区煤矿开采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信息提取技术定量指标因子;提出利用多次迭代法建立指标因子判断矩阵的方法;建立基于改进式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煤矿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的阜新煤矿生态环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应用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进行分析,给出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影响煤矿生态质量16个指标因子的筛选,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三维体系下由年开采量等7个指标组成的煤矿生态环境质量预测指标体系;根据2003年至2012年阜新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环境统计数据,采用数值拟合得出埋藏深度、地面塌陷面积/开采面积、煤尘爆炸指数、矿区居民人均GDP及矿区经济贡献率5个指标因子的Quadratic模型;优化建立煤矿生态环境动态预测指标体系。应用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预测模型对阜新煤矿2003年至2012年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动态演变预测效果验证,验证结果表明Quadratic模型预测误差相对较小,煤尘爆炸指数指标因子的预测拟合曲线相关系数最高(R2=0.967 26)。最后应用Quadratic模型对2013年阜新煤矿矿区生态环境指标因子进行预测,并结合矿区实际给出预测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的主要生产区,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其中,贵州鬃岭煤矿区水环境已遭受严重的污染,威胁了周边生态环境。以贵州鬃岭煤矿区小流域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流域水环境污染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水污染来源进行探讨,并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沉积物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TP、NH_3-N、COD_(Cr),在流域内无矿井的河道以Ⅰ类或Ⅱ类水为主,矿井集中河段为Ⅵ类水;研究区河流沉积物中Fe和Mn含量严重超标,水环境污染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矿坑水和煤矸石堆场。该研究结果对煤矿区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大部分来自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一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地表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采煤区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使采煤区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本文以重庆市武隆县沙子沱煤矿为例,分别从施工期、生产期和闭坑期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为采煤区环境影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自动索氏提取、GC-MS分析等复合方法体系对煤矿区土壤有机污染物特征、基本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性质构成的土壤微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其含量分布在0.4~1.5 mg/g干土之间,为同地区背景土样的1.5~6倍.有机污染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等轻质组分含量超过40%,以C15以上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地表塌陷、土壤破坏、水体污染等方面综述了浅埋矿区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有效的预测方法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浅埋煤矿区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预测方法,进而为下一步建立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和研究井工煤矿采空区所引发的地表沉降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特点,评估其对矿山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矿山生态保护和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相似文献   

17.
煤炭能源长期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次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路程。但同时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对废旧矿区的处理不恰当造成了矿区周围地表塌陷,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废旧矿区周边逐渐发展成为严重受损生态系统。对中国当前废旧煤矿区域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潜在的环境和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通过恢复植被等方法对废旧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环评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其技术导则于2009年才发布并实施,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环评中各专题的评价方法仍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将以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煤矿区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西部煤炭矿区规划环评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龙岩市煤矿开采环境影响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振金  林益洋 《福建环境》1998,15(3):5-6,25
龙岩市煤矿开采环境影响成因分析,包括井下开采对地下水影响,井巷废水对地面水影响,煤矸石山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成因分析为煤矿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识别和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煤炭开采压力三个方面,建立了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山西省为例,对主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差异作出了评价,对科学制定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