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86年9月7日至12日组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亚太地区同四川省研究酸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30余人在成都召开了“酸雨及其影响学术讨论会”。会上,美国教授斯蒂文斯先生,西德教授普林茨先生分别以“大气和酸性沉降物的采样、分析及防止酸雨危害的策略”,“SO_2、NO_x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清除过程后在低  相似文献   

2.
孔瑾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4):154-156,189
根据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大气资料,通过对其3个采样点,从2001年到2010年共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地区酸雨多出现在5、6、7月,以SO42-、NO3-和NH4+、Ca2+为主要污染离子,体现了大气降水煤烟型污染的特点。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锦州市降水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并提出了酸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摘要:以新疆奎屯市为研究对象,于2004—2008年连续5年对大气降水进行了采样分析,以大量的酸雨实测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奎屯市酸雨污染状况,从区域性影响、局地污染影响和大气颗粒物缓冲能力等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了解奎屯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与时空化特征,SO4^2-与Ca^2+是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同时指出奎屯市的硫酸型降水污染应该从总量上控制SO2,并从源头上削减SO2的排放量,浅要地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对酸雨的影响状况,同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可行性建议。为奎屯市环境综合决策和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酸雨污染十五年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江苏省的酸雨监测资料,对该省酸雨污染现状及“七五”末以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以南酸雨污染普遍重于淮河以北地区;“七五”末以来酸雨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降水酸度并未减弱;降水组份中,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仍占首位,酸雨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未得到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酸雨来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1995年间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降水和气象观测,分析了降水的酸度和化学组成与降水采样时的来流方向的关系,计算了丹东凤凰山和泗礁岛采样时的后推气流轨迹。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酸性很强的酸雨,推断酸雨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差异,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空间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北方沿海的图们和丹东凤凰山的酸雨主要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沿海地区则较为复杂,冬春季可能受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求安  江洪  宋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1):1237-1244
酸雨时空动态变化监测一直是环境治理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我国南方酸雨“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1991—2001年酸雨观测站年降水pH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反距离加权(IDW)、普通克里格(OK)和基于样条函数的ANUSPLIN等3种方法进行酸雨空间插值模拟,并进行验证. 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酸雨插值结果与实测值的统计误差、预测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区间分布,以及依据插值结果得出的酸雨分布图层. 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法和普通克里格法仅能反映酸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点,而ANUSPLIN法由于加入了地形作为协变量因子,可很好地反映酸雨空间分布的地形变异特点,更合理地体现了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ANUSPLIN法插值结果表明,酸雨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酸雨强度沿长江向西北及北方地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对湖南省“十五”期间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了全省酸雨污染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通过预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酸雨污染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空气冷凝水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进一步探索酸雨形成问题,提出了“空气冷凝水”,即用人工降温的方法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成水样,并收集作为成分分析的样品。用该方法对本地空气凝水的pH值、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共获有效数据239个。并与降水进行了比较,对本地酸雨成因作了简单分析,阐述了“空气冷凝水”在酸雨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本人对酸雨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浩波  司蔚 《环境科技》2000,13(4):22-23
依据江苏省部分城市的酸雨监测资料,对该省酸雨污染现状及“八五”以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以南酸雨污染普遍重于淮河以北地区;酸雨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降不酸度并未减弱;降水组份中,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仍占首位,酸雨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未得到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大气中各种有害气质在逐年增加,由此引发全球变暖以及酸雨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进行环境治理过程中,对大气中成分进行采样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大气二氧化硫采样及样品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四川省能源结构和废气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酸雨监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总结了近年来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降水离子的分析,说明四川省酸雨阴阳离子的组成,酸雨为硫酸型,各城市之间存在致酸物质的远距离输送和相互影响。将2006年四川省酸雨状况与2005年状况进行比较,并且对酸雨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结论是2006年四川省部分城市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全省酸雨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并提出了控制酸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酸雨是当前举世瞩目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长江以南存在较大面积的酸雨污染区,其中尤以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严重。国务院领导及国家环保局十分重视,已将酸雨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自1980年以来,重庆、贵阳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等许多地区和单位对我国酸雨进行了监测与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为了及时交流近几年酸  相似文献   

13.
连续性降雨PH值变化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夷 《上海环境科学》1996,15(2):34-34,44
随着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增加。我国把酸雨研究列入了“八五”科研工作重点,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上海市南市区1985年至1994年的降雨资料,对连续性降雨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1 时间、地点及方法 于1985年至1994年间,用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测定了上海市南市区降雨的pH值及降雨  相似文献   

14.
<正> 为认真贯彻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继续开展一九八三年酸雨普查工作,逐步模清我省酸雨危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贵州省环境保护局于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一日二十七日在贵阳市召开了贵州省酸雨监测工作专业会议。省内各级环保监测站、省环保科研所、省气象局、气象台、部分厂的企业专业监测站等36个单位共41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关于酸雨问题的重要批示、“曲格平同志在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学习了“关于一九八三年继续开展全  相似文献   

15.
湘潭市酸雨污染状况、化学组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5年湘潭市城区降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湘潭城区酸性降水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变化趋势和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十五期间”湘潭市区酸雨频率在50%以上,pH值平均范围在4.56—4.91,属重酸雨区;SO4^2-/NO3^-比值为4.93~6.13,属典型硫酸型;湘潭城区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冬季酸雨出现的频率最多,秋季最少;酸雨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依据相关系数法检验,湘潭市的酸雨从总体上看污染趋势无显著性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全国第二次降水污染及酸雨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5月12日至17日在本市召开。这次会议受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委托,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联合筹备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有关的科研所、环境监测站、高等院校等85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工程师、讲师、农艺师、医师等科技人员和建设部、林业部、冶金部、气象部门的代表共136人参加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技术资料57篇,其中有20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这些研究包括了酸雨的采样布点、监测分析、数据处理、酸雨的影响、危害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酸雨污染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泰山山顶(海拔1534 m)降水资料,探究了1992—?2020年泰山酸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泰山降水年均pH值经历了波动上升(1992—?1998年)—?下降(1999—?2008年)—?上升(2009—?2017年)—?平稳(2018—?2020年)四个阶段,酸雨问题最严重的阶段发生于2007年和2008年。SO2、NOx排放量与泰山降水年均pH值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酸性气体排放是导致酸雨问题的重要原因。受土壤源气溶胶的中和作用和低层大气云下冲刷过程的影响,泰安市(地面站点)相对泰山山顶降水酸度降低、酸雨频率减小。泰山酸雨由“硫酸型”、“硫酸-硝酸型”已转变为“硝酸型”,进一步削减NOx排放量是降低酸雨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阜新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酸雨的变化规律,用监测数据的方法说明酸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阐述了阜新市政府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湖北省1999~2008年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关气象环境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历史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掌握湖北省酸雨发展形势及防治工作的开展。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2008年大部为强酸雨区,年均降水pH值为4.17,年酸雨发生频率为78.9%,年强酸雨发生频率为42.1%,年均降水K值为50.9μs/cm,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武汉和宜昌为代表站的酸雨历史比较发现,自1999年以来,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均有大幅上升。结合相关气象环境要素进行成因分析,发现大气SO2浓度与酸雨强度相关性较大,降水强度为中雨时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较大,降水前出现逆温有利于酸雨强度及发生频率的升高,850hPa风向对酸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前言大气污染物进入云滴,因气象、化学等过程而沉降。这一过程我们知之甚少,也难以进行实验研究。过去的采样计划大多没有采样期的气象资料,无法把(降雨)样品的化学组分和气象因素联系起来。通常收集的常规样和每日的“酸雨”样也只有化学组分的平均值。而收集雨期内的短期样品并测定当时的气象条件是研究沉降物化学和大气过程之间关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