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以聚丙烯腈(PAN)大孔树脂为载体,将活性组分聚乙烯亚胺(PEI)通过化学涂敷手段交联在其表面,制备出一种新型交联螯合树脂。本文考察了此树脂对溶液中锌离子的吸附性能,开展了饱和吸附容量、等温吸附曲线、pH影响曲线以及吸附速度曲线等实验。结果表明,此交联螯合树脂具有对锌离子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等特点,可望用于含锌废水的处理及回收。  相似文献   

2.
新型多功能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对水中Cd(II)离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使用交联聚苯乙烯叔胺树脂为前驱体与5-氯甲基水杨醛经搅拌反应合成季铵盐型多功能螯合树脂及其对水中Cd(Ⅱ)离子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水杨醛单元成功地连接到树脂表面,其含量为1.89 mmol/g。通过浓度、pH值、时间等条件的变化对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了25℃时Cd(Ⅱ)的最佳吸附条件:Cd(II)离子浓度为600μg/L,pH=6.0,吸附达平衡的时间约为4 min,树脂的最大吸附量为200.0μg/g,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pH=6.0时,对重金属离子Zn(Ⅱ)、Cu(Ⅱ)、Ni(Ⅱ)、Hg(Ⅱ)、Pb(Ⅱ)和Cr(Ⅲ)吸附能力强但选择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以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为载体与三聚硫氰酸反应,合成了功能化的螯合树脂PS-TMT,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比表面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S-TMT螯合树脂在pH值1~7范围内对Hg(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25℃、pH 7条件下对Hg(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44 mg/g;动力学研究显示树脂对Hg(Ⅱ)的吸附在240 min内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则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甲醛、苯甲醛为交联剂,制备交联壳聚糖树脂,再与锆(Ⅳ)离子反应制备锆负载交联壳聚糖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该吸附剂对水中硫酸根离子(SO24-)的吸附性能。实验发现,吸附时间2 h,SO24-溶液初始浓度500 mg/L,pH值3.0,溶液温度35℃为较优的吸附条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优惠吸附型,吸附容量可达78.65 mg/g;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锆负载前后交联壳聚糖对硫酸根的吸附量提高了约4.5倍;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5.
硝基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进行硝基修饰,制得硝基修饰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JN-5(简称JN-5).JN-5树脂具有比表面积高、亲水性强等优点.对酚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进行静态吸附研究,平衡吸附试验数据和吸附热力学计算结果都表明,JN-5对4种酚类化合物(对甲基苯酚、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优于大孔吸附树脂XAD-4.这主要得益于JN-5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动态小柱吸附试验中,在流速4.77mL/h、303K的条件下,JN-5对苯酚的穿透吸附量为2.43mmol/g,总吸附量为3.26mmol/g,吸附后的树脂能用8%(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完全洗脱.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R1、R2、R3对二元金属离子Cu2 +/pb2和Zn2+/pb2+溶液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考察.pb2+离子溶液中存在竞争离子Cu2+、Zn2+时,随竞争离子浓度增加,3种吸附树脂R1、R2、R3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竞争离子吸附量显著增加.二元溶液中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大于对pb2+的吸附量;各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及NaNO3、尿素后,对pb2+离子的吸附量下降迅速.随吸附树脂用量增加,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逐渐减小,pb2+的吸附量在吸附树脂用量0.10 g/L(Zn2 +/pb2+溶液)或0.15 g/L(Cu2+/pb2+溶液)时出现最大值.溶液pH值对树脂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3.0<pH<5.O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和pb2+的吸附量快速增大;5< pH <9时,树脂对竞争离子和pb2+的吸附量基本不变;9<pH<ll时,树脂对pb2+的吸附量减小,而对竞争离子的吸附量或增大或减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聚乙烯吡啶树脂(WH-06)。以大孔弱碱树脂D301和超高交联树脂NDA150作为参照,研究了WH-06树脂对间苯三酚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溶液的p H及无机盐对树脂吸附间苯三酚的影响。结果表明,WH-06树脂对间苯三酚的吸附等温线都同时满足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间苯三酚在WH-06树脂上的吸附是一放热过程,能够自发进行,无机盐对WH-06吸附间苯三酚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磁性交联壳聚糖对铬(Ⅵ)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壳聚糖包埋磁流体 ,并用戊二醛交联制成磁性交联壳聚糖 ,考察了其对铬 ( )离子的吸附性能 ;探讨了酸度、体系温度、时间、初始离子浓度对磁性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 ,在 p H 2 .0 0、温度 2 5℃、吸附 2 4 h的条件下 ,吸附率可达 99%以上 ,并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9.
复合功能超高交联树脂吸附邻苯二酚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胺基修饰的复合功能超高交联树脂对水溶液中邻苯二酚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超高交联树脂上引入适量的胺基,可明显提高树脂的吸附容量。该类树脂对邻苯二酚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属于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间硝基酚在超高交联树脂上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5种吸附树脂(NDA-88、NDA-99、NDA-150、AM-1和XAD-4)对间硝基酚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3种超高交联树脂(NDA-88、NDA-99和NDA-150)对间硝基酚的吸附效果都比较好.并研究了NDA-88树脂对间硝基酚的饱和吸附和脱附行为.结果显示,NDA-88树脂对间硝基酚的饱和吸附量为3.5 mmol/g,该树脂吸附间硝基酚后容易洗脱,用乙醇:2 mol/LNaOH(体积比1:1)作脱附剂,温度328 K,脱附剂用量为3 BV(床体积)时,脱附率约96%.用NDA-88树脂处理含硝基酚废水,废水的处理量为40 BV时,COD平均去除率约91%,树脂吸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环氧氯丙烷交联及多胺改性的方法,制备得到新型交联腐殖酸CHA。利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重点考察了吸附温度等不同因素对CHA吸附水体中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腐殖酸CHA对水体中铅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容量可达到219.3 mg/g,远高于常规高温焙烧方法制得腐殖酸的吸附性能。CHA的吸附性能随反应温度、溶液pH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2.
离子交换树脂对氰化溶液中Fe(Ⅱ)和Fe(Ⅲ)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孔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300对于氰化溶液中Fe(CN)4-6和Fe(CN)3-6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L-300树脂可有效地吸附Fe(Ⅱ)和Fe(Ⅲ)的氰化络合离子。25℃时,该树脂(湿树脂)对Fe(Ⅱ)和Fe(Ⅲ)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5.301 mg/m L和8.585 mg/m L。该树脂对铁氰络合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二级速度方程式,以液膜扩散为主控步骤,对Fe(Ⅱ)和Fe(Ⅲ)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39.85 m L/(g·min)和55.56 m L/(g·min),表明对Fe(Ⅲ)的吸附速率要稍大于对Fe(Ⅱ)的吸附速率。L-300树脂对Fe(Ⅱ)和Fe(Ⅲ)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经验等温式,吸附过程的焓变分别为11.65 k J/mol和11.81 k J/mol,表明吸附是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Cu(NO_3)_2·3H_2O对螯合树脂D851进行沉淀改性,采用SEM观察、EDS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谱图分析对改性前后螯合树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改性前后螯合树脂在不同反应体系对双酚A的降解效果及环境因素对CuO_x/D851催化臭氧氧化双酚A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改性螯合树脂催化臭氧化降解双酚A的机理。结果表明:Cu(NO_3)_2·3H2_O对螯合树脂D851改性后,螯合树脂的表面形态,铜离子含量都有所改变;通过正交实验得出CuOx/D851树脂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是pH为8、活性组分浓度为337.5 mmol·L~(-1)、负载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0 h;单因素法研究表明,在最佳条件臭氧投加量为8.4 mg·L~(-1)、催化剂投加量为0.6 g·L~(-1)、废水进样流量为4 mL·min~(-1)、双酚A初始浓度为10 mg·L~(-1)、初始pH为7,双酚A的降解率可达86.71%;在改性螯合树脂催化臭氧化体系中,改性后螯合树脂主要通过羟基自由基-直接臭氧氧化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对BPA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先醚化后交联改性工艺合成了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吸附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3因素对水溶液中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吸附剂对铅离子吸附效果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工艺参数为吸附剂用量0.22 g,pH值为6.6,吸附时间32.9 min,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对铅离子吸附容量可达44.72 mg/g,铅离子去除率达到98.38%。常温下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Q=0.4152C0.9894。采用0.9 mol/L盐酸溶液作为解析液,铅离子回收率可达97.55%。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生产废水的治理与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DA 80 0吸附法处理水杨酸生产废水 ,试验结果表明 ,NDA 80 0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水杨酸生产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Cr值约 2 0 0 0 0mg/L ,苯酚和水杨酸含量分别为 6 0 0 0mg/L和 130 0mg/L左右时 ,经过NDA 80 0树脂一级吸附处理 ,出水的CODCr、苯酚等污染指标均可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实现了水杨酸生产废水中苯酚和水杨酸等化工资源的生产回用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生产废水的治理与资源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新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DA-800吸附法处理水杨酸生产废水,试验结果表明,NDA-800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水杨酸生产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Cr值约20000mg/L,苯酚和水杨酸含量分别为6000mg/L和1300mg/L左右时,经过NDA-800树脂一级吸附处理,出水的CODCr、苯酚等污染指标均可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实现了水杨酸生产废水中苯酚和水杨酸等化工资源的生产回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研究了菌丝体 -甲壳素 (甲壳素 )作为水处理剂对去除水体中Ni2 + 离子时的吸附特性 ,结果表明 ,甲壳素作为水处理剂 ,在较大pH值变化范围内 ,对Ni2 + 离子与柠檬酸镍都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甲壳素在吸附金属离子的同时 ,对H+ 有吸附作用 ,且H+ 是金属离子的竞争性抑制剂。将甲壳素与市售吸附树脂相比 ,其对阳离子 (Ni2 + )和络阴离子(柠檬酸镍Ni(cit) 2 -)的吸附特性类似于阳离子交换树脂。同时 ,甲壳素不会带来二次污染 ,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环保型工业水处理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R1、R2、R3对二元金属离子Cu2+/Pb2+和Zn2+/Pb2+溶液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考察。Pb2+离子溶液中存在竞争离子Cu2+、Zn2+时,随竞争离子浓度增加,3种吸附树脂R1、R2、R3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竞争离子吸附量显著增加。二元溶液中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大于对Pb2+的吸附量;各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及NaNO3、尿素后,对Pb2+离子的吸附量下降迅速。随吸附树脂用量增加,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逐渐减小,Pb2+的吸附量在吸附树脂用量0.10 g/L(Zn2+/Pb2+溶液)或0.15 g/L(Cu2+/Pb2+溶液)时出现最大值。溶液pH值对树脂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3.0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复合除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锆的水合氧化物固载于大孔螯合树脂D401上制备出一种新型除砷材料,并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复合吸附剂D401-Zr对水溶液中As(V)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H<5.2时D401-Zr对As(V)都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吸附模型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D401-Zr对砷的吸附均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竞争吸附实验表明,与SO24-、Cl-共存时,D401-Zr对砷的去除率大于90%,而与PO34-、F-竞争离子共存时,其去除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Na型粉末树脂回收废水中低浓度氨氮的可行性,分别采用静态摇瓶与动态树脂柱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仅使粉末树脂吸附氨氮的能力降低了5%;在中性与酸性条件下,Na型粉末树脂对低浓度氨氮去除率均可达到99%;每增加2 g·L~(-1)树脂投加量,氨氮去除率会提高20%,但吸附容量下降2.85 mg·g~(-1);钙镁离子的存在会降低Na型粉末树脂对氨氮的吸附容量,最大降低量为3.5 mg·g~(-1);由于钾离子与氨氮为同价离子,其影响不显著。Na型粉末树脂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根据实验结果,Na型粉末树脂静态运行方式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的回收,但动态运行方式下粉末树脂达到吸附饱和时间更短,因此,需要对运行方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