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通过对大港油田某站场建设项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模型概化,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模型识别与验证,并选取石油类作为预测特征污染因子,应用数值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在潜水层运移情况进行了预测和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在30d时间内,石油类没有发生明显运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模型显示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在第1 000d时,污染物浓度降低至0.04mg/L,几乎接近于零,污染物对周边地下水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某油田利用千化池蒸发处理联合站排放的含油污水,部分干化池存在轻微渗漏,下渗的污水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为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含油废水的一维竖向迁移模型,并利用Hydrus-1D计算程序对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运移距离衰减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对于控制干化池含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各条件下上覆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释放强度与沉积物土壤颗粒是否悬起有关,当土壤颗粒大量悬起时污染物释放强度得到显著提高;上覆水体盐度的增加抑制了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海洋沉积物在一定的受污染范围内,随着受污染程度的增加,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强度会随之增加;上覆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与反应物的固液比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进行了穿越地下含水层的输油管道泄漏时油品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模拟出预期的地下流场后,采用溶质迁移模块进行扩散模拟,并成功预测了在特定时期的污染情形和浓度分布。泄漏油品的迁移路径与地下水流动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在第1 700d左右将会汇入最近的河流中造成更大的危害。结合模拟结果和现有的防治措施,分别作了防渗墙和抽出处理的情景模拟,结果显示防渗墙将推迟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时间,而设置抽水井可以有效处理地下水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模型在油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石油的生产、运输、贮存以及炼制等过程中都存在泄油、漏油风险,各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油类、重金属等各种化学物质也会危害水土环境,进而危及当地地下水源。文章分析了油田企业污染物对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污染途径,提出了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模型用于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建立了污染物由土壤迁至室内空气、地下水、农作物及由地下水转移到地表水的迁移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运用于油田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6.
研究一般地下水弱碱性水溶液中,高铁酸钾对低浓度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氧化去除率。采用0#柴油模拟石油类污染物试验水样,氧化反应在200mL烧杯中模拟完全混合状态完成。实验分析浓度分别为5.02mg/L、2.05mg/L、1.01mg/L和0.52mg/L 4个水样石油类污染物氧化去除率。实验研究显示,石油类污染浓度与高铁酸钾浓度分别按1∶1、1∶2和1∶3投加进行配比,最大氧化去除率97.51%,平均氧化去除率89.46%,氧化反应结束时间为25T。采用乙酸等效计算的导致溶液p H降低小分子有机酸累积量较小;在高铁酸钾过量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氧化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7.
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中迁移的稳态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特点,建立了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稳态数学模型,提出了综合污染系数的概念;根据延安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和石油类污染物的特性测定了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对黄土的综合污染系数S=6-8。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油田开发工程可能对水源地产生影响的三类事故,筛选出风险最大的事故是注水井井壁泄漏事故。采用地下水中污染物三维迁移转化模型和MODFLOW、MT3D模拟计算软件对某地下水水源地可能受到的石油类污染进行数学模拟,并针对模拟结果提出了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对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油气终端登陆管线发生泄漏的情况,开展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滨海地区海陆相交的环境特点,重点分析石油类在地下水中运移至海洋岸线的时间。通过分析工程概况确定管道相关参数,建立预测模型,预测在非正常状况情景下,登陆管线泄漏原油在地下水中不同时间运移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第2944d地下水中石油类 污染物扩散至海岸线,出现检出浓度;第3291d海岸线污染物出现超标现象。为此类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重点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应用HJ 964—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中推荐的预测模型,对油田特征污染物-石油烃在包气带中的迁移建立了数学模型,预测石油烃在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计算得出当石油烃进入包气带后,经约4 d迁移至地下34 cm(N2),20 d达到峰值浓度;38 d迁移至地下450 cm(N6),140 d达到浓度峰值。为油田日常的环保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受石油烃类污染以其污染普遍、危害性巨大、去除困难以及治理费用昂贵而受到各国环境学者和水文地质学者的关注。概述了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处理技术的进展,并对今后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土壤石油污染环境容量的评估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对某滨海油区环境和生态进行调研分析的结果,选择一般参数法、综合估值法和数值模拟法三种方法对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和模拟研究。研究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预测分析污染物迁移趋势和范围,综合探讨了研究区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可为制订有关环境标准和加强土壤石油烃排放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楠 《四川环境》2022,(1):80-85
为摸清沈阳市某装备制造产业园地下水污染运移规律,科学指导当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开展工作,以该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该区域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并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软件)模拟预测了连续源强和瞬态源强污染物泄漏情景下1年、5年、10年及20年后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情况.经计算得到结论如下:①连续源...  相似文献   

14.
吹脱法应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气体和挥发性油类,同时还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为进一步的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现场动态实验对影响除油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气水比5∶1、淋水密度5.0m3/(m2·h),实验表明在最佳运行状态下,吹脱法对地下水中油类物质的去除率能够达到50%,还能去除水中的铁、氨氮等污染物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处理方法。为了弄清目前炼油厂废水的处理水平,通过对三个典型炼油废水处理厂的调查,分别对其处理流程、处理效果、采用的主要处理药剂及处理工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每套处理设施的长处以及与先进设施对比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油污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因石油开采、运输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对大庆地区油污土壤进行了生物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室内盆栽模拟实验,对芦苇和香蒲根际土壤的石油类污染物总含量、石油烃类组分浓度、非烃组分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对石油类污染物具有比较明显的降解作用,可以使被污染土壤中的某些油污成分逐渐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还可看出,芦苇和香蒲对石油类污染物中正构烷烃的降解能力高于非正构烃。总体看,芦苇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强于香蒲,但芦苇对非正构烃的降解能力略逊于香蒲。  相似文献   

16.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一直是环保界研究的重点。为此,简述了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存在状态,介绍了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吸附和降解行为,以及其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全面了解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油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石油对于农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测定田间和盆栽植物体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籽实中的营养成分和生长发育状况,并与大庆地区相应的农作物相比较表明:植物中的污染物随着土壤中石油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与多环芳烃无正相关性,其含量水平均在本地区正常范围内,石油在试验的特定浓度条件下,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同时促进淀粉、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Sediment and phosphorus (P) in agricultural runoff can impair water quality in streams, lakes, and rivers. We studi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P transfer and transport in irrigated furrows in six freshly tilled fallow fields, 110 to 180 m long with 0.007 to 0.012 m m-1 slopes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raindrops or sheet flow that occur during natural or simulated rain. The soil on all fields was Portneuf silt loam (coarse-silty, mixed, superactive, mesic Durinodic Xeric Haplocalcids). Flow rat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monitored at four, equally spaced locations in each furrow. Flow rate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down the furrow as water infiltrat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ed with distance and time with no set pattern. Total P concentrations related directly to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r2=0.75) because typically >90% of the transported P was particulate P,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control erosion to reduce P loss. Dissolved reactive phosphorus (DRP)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time at a specific furrow site but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down the furrow as contact time with soil and suspended sediment increased. The DRP concentration correlated better wit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than extractable furrow soil P concentration. However,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tended to not affect DRP concentration later in the irrigation (>2 h).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s of soil P can be overshadowed by differences in flow hydraulics, suspended sediment loads, and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