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组合型生态浮床的动态水质净化特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通过中试研究,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在动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水体交换时间为7d时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53 .8%、86 .0%和35 .4%.污染物的直接净化主体为人工介质和水生植物单元,但在生态浮床中引入河蚬增加水生动物单元,通过食物链的“加环"作用,提高了颗粒性有机物的可溶化和无机化(氨化)以及可生化性,改善了植物吸收以及人工介质单元生物膜中微生物的基质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提高了浮床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和优点.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的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植物吸收、离子交换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基建投资与处理成本,该技术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根据人工湿地在重金属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废水稳定塘又称生物塘,氧化塘或污水库,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池塘或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整的池塘处理废水的构筑物,其对废水的净化过程和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很相近。作为一种工程系统,它是有指标,有设计,可调控,能长期稳定进行的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少,能耗低,进行管理简便,维护费用低,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和环境条件,处理和再生污水,实现污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水质净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嘉兴市石臼漾湿地以仿拟自然界的植物床-沟壕系统为主要结构单元,以人工湿地生态根孔技术为核心净化技术,将河网源水主要水质指标提高了一个类别.为探索该系统以及根孔净化技术的优化途径,于2010年5~10月在湿地内构建了16个并联的植物床-沟壕单元,以正交设计手段研究根孔构筑方式、植物组合和强化介质3种因素对人工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效果、工程施工难易程度、建设及运行维护成本等情况,推荐人工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的优化途径为:根孔构筑方式采用上、下两层秸秆填埋方式,植物组合优选芦苇+菰,在植物床局部采用适量方解石作为强化介质.比较了中试强化区和大工程区的水质净化效率,结果显示:强化后的植物床-沟壕系统具有进一步提升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的潜能,对总氮、总磷、氨氮等水质指标去除率提高幅度约为20%~40%.因此在保证湿地处理水量的前提下,控制大渠过水量、增加植物床-沟壕系统内根孔区的过流量可以发挥该系统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植物对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经生化处理的石油和精细化工工业区的工业废水盐含量较高、氮磷营养盐含量较低和COD含量较高的特点,构建了高盐度进水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中试试验装置,考察了水葱、芦苇和香蒲在此类高盐废水中的生长状况,比较了三种植物混合试验单元与无植物试验单元对此类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研究了高含盐量工业废水湿地系统内植物生长对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植物在微生物去除COD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含盐量的工业废水对水葱、芦苇和香蒲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植物单元对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效果明显好于无植物单元,且植物生长越好,人工湿地内水体中的COD净化效果越好。混合植物单元对高含盐量工业废水中COD的总去除量约为无植物单元的4倍,证明植物的存在可以增强湿地单元内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床系统处理生活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然沸石和砾石作为生态床系统的人工基质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生活污水厂污泥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大多数天然沸石生态床系统对生活污泥的处理效果优于砾石生态床系统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抗性基因随废水排放传播扩散,对环境生物和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废水中抗性基因的深度去除值得重点关注.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潮汐流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废水中多种氮素.本研究通过增加隔板和种植植物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潮汐流人工湿地系统,并考察了工艺优化对抗性基因去除和脱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同时增加隔板和种植植物后的潮汐-复合流人工湿地系统能有效提高抗性基因的去除效率,在增加隔板和种植植物组对7类21种抗性基因去除率最高达到83.82%~100.0%,显著高于单一增加隔板或种植植物组.从湿地基质和植物中的抗性基因绝对丰度对比可以看出,增加隔板能促进湿地基质中抗性基因量积累,而植物对抗性基因吸附也是其去除途径之一.同时,结合氮循环功能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湿地系统优化能提高基质中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这与优化系统对废水中硝化量、反硝化量和总氮的去除率相对更高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无动力的生化处理技术,可对比较难处理的有机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并且运行费用低,工艺简单。但其合理的植被设计会对处理效率产生的较大的影响。对北方地区可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进行了分析研究,选择合理的植被可以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低温季节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尾水深度处理中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工湿地工作效率和作用机制在低温环境下与在适温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别,为探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效用与机制差异,构建了两组潜流人工湿地,分析其在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对有机物、总氮(T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考察了湿地基质表面、植物根际微生物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在37.50~80.00 mg·L-1之间,总氮和总磷浓度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内,以2 m3·d-1流量连续运行工况下:①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均表现出稳定的有机物降解能力,且对有机负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②补充碳源可显著提升潜流人工湿地的去氮效率,添加碳源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TN平均去除率高达76.01%,垂直潜流人工湿地TN平均去除率达到71.69%,但碳源的添加对磷的去除无明显影响,并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提升更显著;③分析两种类型湿地基质和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在两类湿地样品中均表现为优势菌门,两种湿地基质表面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大于植物根际样品,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和戴沃斯菌属(Devosia)对微生物群落差异贡献度最高;整体而言,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0.
滇池内环境水生植物除磷除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利用在水体中培养吸收氮、磷物质速率高的水生植物,可以达到一定的净化污水中氮、磷等物质的效果。水生植物包括藻菌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仅常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就有100多种。在1981年出版的专著“Water Plants”中,水生植物包括28种116属,868种种子植物和5科8属154种蕨类植物。每种水生植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但可选用来净化污水的水生植物却决定于它的适  相似文献   

11.
泡沫浮选已成为一门现代物质分离和分选的技术.浮选法用于废水处理在最近十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是用来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放射性废水、含油、含表面活性剂废水等.通过试验室、半工业试验和工业性应用都证明了浮选在废水处理中是有广阔前途的,是一种净化废水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47-54
生物炭基人工湿地是以生物炭为基质来实现水体净化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炭基质是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氮磷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关键要素,同时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基于文献调研和综合分析,文章探讨了生物炭基质对人工湿地中氮、磷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路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生物炭基质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生物炭不仅能够通过吸附和络合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素和有机污染物,还能通过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提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从而促进水体的净化效果。生物炭的综合利用不仅为中国农林固废和市政污泥资源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还能将吸附和络合了氮、磷素的生物炭回收,作为土壤改良剂和缓释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了优化生物炭基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的研究方向,并探讨了生物炭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凤眼莲、轮叶黑藻、香根草和水蕹菜四种水生植物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效果,跟踪比较了一个月之内它们处理污水时,水体氮、磷、化学需氧量、pH值和溶解氧的变化,并对实验前后植物鲜重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4种植物均能强化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去除,但各有特点;(2)理论上凤眼莲和轮叶黑藻可在处理废水时相互搭配弥补不足,维持水体中性和较高的DO;(3)植物对废水经过2~3周的处理后,水质明显变好,而植物生长开始减退,应及时收割补种;(4)夏季用水生蕹菜处理废水,不仅改善了水质还能收菜创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探索广东地区在构建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近些年来,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废水数量的大大增加,从而加速了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为了减轻废水排放所造成的富营养化带来的危害,不仅在废水排放前要去除其中(?)有机成份,而且要去除废水中的N、P等营养元素。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新增加的广泛的处理技术,它对去除营养元素,尤其是N,有着特殊的功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与该系统中植物根区的特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植物根区净化污水的机理而建立的污水处理方法叫做根区法(Root-Zone Me-  相似文献   

15.
分别利用3种二价金属化合物和3种三价金属化合物,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在碱性条件下对人工湿地中常用的生物陶粒基质进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覆膜改性,并将9种不同类型的LDHs覆膜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和普通生物陶粒基质分别填充于10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实验柱中,进行除磷净化实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类型的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均能有效提高磷素的净化效果;Zn系LDHs改性生物陶粒对总磷、溶解性总磷、磷酸盐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中Zn Fe-LDHs、Zn Co-LDHs和Zn Al-LDHs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均在92%以上,对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均超过95%;其对磷素的净化机理主要集中于物理化学作用,同时还应与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唐山市南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芦苇作为人工湿地植物,土壤为基质建立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湿地控制试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芦苇和湿地基质对唐山人工湿地南湖污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以及氮、磷在芦苇根、茎、叶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个月内对污水中T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1.99%,TP平均的去除率可达51.97%,其中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作用是湿地脱氮除磷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以菖蒲、石菖蒲、黄花鸢尾、香蒲、水芹5种水生植物为对象,对电镀废水进行绿色修复研究。在电镀废水中植物生长第20d对植物的生物量、生理特性、净化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在重金属废水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生长胁迫,不同植物的生物量、根系活力、SOD活性、MDA含量、重金属的去除率差异明显;重金属对黄花鸢尾的胁迫不大,生长抑制率为4.72%,其耐性强,根系活力、SOD活性最大,对重金属(Cr、Zn、Mn)的净化效果最好;水芹的植物生物量不受重金属的影响,生长抑制率为-3.39%,耐性强,重金属的净化效果比较好;石菖蒲对Cr、Mn的净化效果仅次于黄花鸢尾。  相似文献   

18.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结构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查明造成不同基质结构人工湿地净化性能差异的微生物因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基质结构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对比人工湿地系统中,从床体表层到底层渗透系数逐渐升高的六层结构人工湿地(CW6)净化性能最高,其出水中COD、TN、NO-3-N及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9、11、0.35及4 mg·L~(-1),其后为三层结构人工湿地(CW3),而单层结构人工湿地(CW1)的净化效果最差,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95、21、0.60及12 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多层结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OTUs略低于单层结构湿地,但其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其属水平上的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却显著高于单层湿地.PCA和丰度热图分析结果显示,CW3和CW6床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的微生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从而有利于污染物的分区降解,而CW1各样点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煤矿排出废水量比较大,但回用率普遍较低,造成煤矿废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与目前的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并且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湿地中种植大量植物,可以改善周围水质,减少空气中漂浮粉尘等,对煤矿周围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其出水水质高,可以种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人工浮岛技术在污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浮岛是一种污水生态修复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污染水体设置漂浮基质,模仿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利用植物根,浮岛基质及植物根际微生物菌群对污水中各种有机物质进行降解,达到生态修复目的。本文综述了人工浮岛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污水处理效果,处理成本等方面将该技术和传统人工湿地进行比较,对人工浮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