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食用菌菌糠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食用菌是一类大型的高等真菌,能分泌许多胞外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有较强的分解能力,食用菌生产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在目前我国人民以素食为主的时代,发展食用菌生产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有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生产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菌糠)必然越来越多。食用菌菌糠也是一种良好的农业资源,应开展对菌糠的综合利用:1、一茬食用菌栽培后的…  相似文献   

2.
用食用菌木耳、银耳制成的MR高分子絮凝剂,卫生、安全、无毒、净水性能好,固液分离快,成本低,是较理想的高效净水剂.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单一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效率低的问题和资源化利用废弃木耳菌糠(SMS),本文对热-碱预处理污泥(PWS)和菌糠进行共发酵,研究预处理和菌糠添加对共发酵体系的产酸性能影响.试验基于原料的总固体含量(TS)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污泥(WAS∶SMS=1∶0)、预处理污泥(PWS∶SMS=1∶0)、菌糠(PW...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污泥的处理处置难题,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污泥中添加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等辅料,进行共堆肥试验,设置T1(不添加辅料)、T2(添加30%的园林枯枝)、T3(添加20%的园林枯枝、9.9%的蘑菇渣和0.1%的微生物发酵菌)、T4(添加20%的园林枯枝和10%的生物质炭),以及T5(添加20%的园林枯枝、4.9%的蘑菇渣、0.1%的微生物发酵菌和5%的酸化生物质炭)5个好氧堆肥处理,考察各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肥料的理化特性以及GI(发芽指数).结果显示:①T5处理的效果最好,堆肥至第3天,堆体温度达到70.5℃,并且温度不低于50℃的时间达到19 d. ②T5处理肥料的w(TKN)(TKN为总凯氏氮)、w(TP)和w(TK)均最高,分别达到3.88、0.64和1.10 g/kg,远高于其他4个处理;产品的GI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达到183%. ③T5处理的NH3排放最少,氮元素流失最低,能最大程度的转化成固化无机氮;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最高,不易浸出到环境中进入生态系统,生物毒性低.研究显示,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能够促进污泥的腐熟,减少二次污染的产生,产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
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食用菌菌渣产出量较大,为探明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7年3~9月,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9 t·hm~(-2)菌渣+NPK(LM)、18 t·hm~(-2)菌渣+NPK(MM)、36 t·hm~(-2)菌渣+NPK(HM)这5种处理稻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并采用土壤碳库法对农田系统净温室气体排放(NGHG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温室气体(包括CH_4、CO_2、N_2O)排放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CH_4排放量顺序为:HMMMLM≈NPKCK;HM处理显著增加了CH_4的排放通量(P0.01),其他处理差异并不显著(P0.05),CH_4排放通量LM处理呈双峰型曲线,MM处理呈多峰型,HM处理呈现非常明显的单峰型曲线;CO_2累积排放量大小依次为:MMNPK≈LMHMCK,CO_2排放通量曲线LM处理呈单峰型、MM处理呈双峰型、HM处理呈现多峰型;NPK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_2O排放通量曲线NPK处理呈双峰型、LM和MM处理呈现多峰型,HM呈单峰型变化;(2)L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较低,NPK、MM与H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均较高;M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比纯施化肥处理提高了59.2%,比LM和HM处理提高了87.79%和65.65%;与土壤固碳能力相反,LM处理植物固碳能力最高,比NPK和MM处理提高了16.1%~22.2%,约为CK处理和HM处理的2.1倍;(3)MM处理整个水稻生产期NGHGE值最小,为-490.29 kg·hm~(-2),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汇",18 t·hm~(-2)菌渣还田是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最优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6.
畜禽粪添加对菌糠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肥是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转化和利用生物能源。在堆肥过程中生物酶能转化有机质,形成植物与微生物所需的能量与矿质元素,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研究堆肥过程中生物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的数据与理论支持。食用菌菌糠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以香菇菌糠为底料、鸡粪和羊粪为辅料、EM复合菌为起始菌剂进行菌糠堆肥试验,监测了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鸡粪对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提升显著,混合粪对蔗糖酶活性提升显著;(2)鸡粪添加后,三种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酶活性随堆肥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与酶活性负相关,EC与酶活性正相关。研究结论显示鸡粪比羊粪更适合用作菌糠堆肥辅料,且最佳堆肥配方为XG︰JF︰HZ︰YK︰HS︰CM = 6︰2︰1︰1︰1︰1。未来的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菌糠堆肥过程中的其他酶活性及其控制因素,这将有助于推进食用菌菌糠的资源化利用进程(比如有机肥生产)。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蘑菇渣与污泥堆肥实验研究,分析了蘑菇渣、污泥的基本性质以及实验技术路线等因素,提出了蘑菇渣与污泥堆肥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区域农业废弃物和市政污泥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许昌市城乡,人们广泛传诵着一位“蘑菇状元”青年农艺师李彦增带领乡亲种植蘑菇致富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十分感人,于是我决定对这位“蘑菇状元”进行一次实地采访。 这是一个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的上午,我怀着非常好奇的心情来到位于许昌市南郊的许昌县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在一间十分简陋的平房内我拜访了李彦增同志。在这间大约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正面是并在一起的两张破旧的办公桌和两只椅子,右侧是一张破旧的长条沙发和一只茶几,对面是一只约两米高1.2米宽的简陋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大小不同的红色奖励证书,墙壁上…  相似文献   

9.
浅论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野生蕈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野生食用菌就有约600种,其中目前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有近60种,滇南、滇中和滇北都有可重点开发的种类,这些野生食用菌是云南各族人民物质生活中依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在改善膳食结构和发展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在开发该省野生食用菌资源时,应重视发展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人工促繁、优良菌种的引入和利用乡土菌种选育新品种,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云南的毒蘑菇,特别是剧毒菌,如灰花纹鹅膏和欧氏鹅膏的资源利用潜力较大,应重视此类毒菌毒素的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木耳菌糠生物炭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处理印染废水,以废弃木耳菌糠(AG)为原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在350、550、750℃的温度下制备木耳菌糠生物炭(AGBC),处理含有孔雀石绿(MG)、番红花红T (ST)的有色废水.考察了不同初始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AGBC吸附MG、ST的影响,讨论了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性.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对吸附前后的菌糠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吸附剂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数量逐渐减少,而比表面积和芳香化程度逐渐增加.MG的平衡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而ST的平衡吸附量呈现相反趋势.AGBC对MG、ST的吸附分别在8h和4h基本达到平衡.AGBC对MG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对ST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与AG350和AG550相比,AG750对MG和ST的吸附量更高,经Langmuir模型拟合,其对MG和ST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249.79mg/g、3353.49mg/g.吸附机理表明,AGBC对MG的吸附主要为静电引力和π-π共轭作用,对ST的吸附主要为氢键作用、π-π共轭作用以及静电引力.说明AGBC对阳离子染料具有一定的吸附潜力,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恶魔雪茄恶魔雪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真菌。它被称作德克萨斯之星,因为它被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它的菌盖一般是深棕色雪茄状的,但是当它释放孢子时,就会变成图中黄褐色的星星状。最神奇的是,它在释放孢子时还会发出奇特的口哨声哦!我们吃过很多蘑菇,有香菇、金针菇、草菇、平菇、猴头菇……可它们都不算蘑菇王国里的明星哦!谁才是蘑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有利于健康的食品。平均寿命居世界首位的日本认为,食品在空间和生物关系上“距离人类越远越有益于健康”。持此说法的日本人认为,为了健康与长寿,食用哺乳动物肉类不如食用鱼类;食用动物不如食用植物;食用植物不如食用蘑菇、木耳等菌类;同为哺乳动物,家畜不如野兽;同为植物,种植的不如野生的;陆地上的动植物不如海洋中的动植物。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我国自古  相似文献   

13.
海水养殖生境中由于有机质积累以及缺氧条件导致硫化物大量产生,严重危及养殖环境健康。为此,创建海水养殖系统,以沸石为载体吸附固定化硫氧化菌株,通过定位布放固定化硫氧化菌袋,探究其对生境中硫化物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中活菌含量为1.9×107 CFU/g,对硫化物的控制效果受环境温度、pH、菌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大,对温度及pH变化有更好的耐受性;在温度为30℃、pH为7.0、150 r/min的实验条件下,对硫化物的最大去除速率为8.3 mg/(g·h·L)。在海水养殖环境中,将沸石固定化菌剂平铺于土工布袋内,将布袋平铺于养殖系统沉积物-水界面,覆盖率2.5%,固定化布袋菌剂能够显著抑制环境中硫化物的产生,在缺氧条件下7 d内对硫化物的控制率达到99%。本研究表明定点布放硫氧化菌袋能够很好的控制养殖水体中硫化物,为其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电改袋除尘器内部烟气分布不均匀,无法实现在除尘器运行中更换滤袋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电改袋除尘器,并利用CFX软件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传统电改袋除尘器相比,新型电改袋除尘器各袋室处理烟气量基本相同,滤袋底部区域气流速度分布均匀,偏流程度小,可有效地防止滤袋磨损和二次扬尘。  相似文献   

15.
杨榕  李博文  刘微 《环境科学》2013,34(6):2436-2441
采用根袋法盆栽试验,研究分别接种活菌量浓度为1×1010CFU.kg-1(处理A)和2×1010CFU.kg-1(处理C)的胶质芽胞杆菌,对根际土壤镉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C对根际土壤镉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7.62%、38.27%,是对照(24.47%)的1.54、1.56倍.胶质芽胞杆菌处理后土壤酶活性均有所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随着时间延长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脱氢酶活性在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也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对照组及处理A、C组中根际Cd含量与土壤磷酸酶、脲酶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施入胶质芽胞杆菌不仅可以提高超富集植物对土壤Cd的净化效果而且对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脱氢酶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可为该菌辅助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机制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改良物料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合理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河套平原中度盐碱土壤为试验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空白对照(CK)、脱硫石膏(T1)、土壤改良剂(T2)、有机肥(T3)和脱硫石膏复配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T4)等5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改良处理显著提高了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同时T4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改良处理增加了真菌多样性,但降低了真菌丰富度;改良后的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优势菌属为被孢霉属、ConocybeBotryotrichum、镰刀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改良处理增加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镰刀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被孢霉门、壶菌门和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改良处理改变了真菌群落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表明,pH和速效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内蒙河套平原盐碱土壤,提高土壤养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工矿区附近,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及农业本身滥用化学农药,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为给人们生产一些清洁的农、副产品,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即菇类)。这种被认为不易受污染的“健康食品”,正风靡全球,发展迅速。全世界食用菌1977年产量达100万吨,比1970年增长了近8倍。我国地大物博,食用菌的资源极其丰富,种类很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约300余种。通常食用的有蘑菇、香菇、黑木耳、平菇、草菇、口蘑、松口蘑、羊肚菌、美味牛肝菌及药用的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产酸白腐菌CoriolusSp.S1在开放环境下连续曝气处理造纸黑液。在连续50d处理过程中,产酸白腐菌可以稳定的连续处理黑液,与进水相比,出水中COD降幅最高达到53.73%,脱色率平均可以达到73.74%,木质素去除率达到45.66%,为白腐菌应用于造纸黑液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丕成  蔡辰  张博  刘惠玲 《环境工程》2017,35(5):107-111
抗生素菌渣是一种宝贵资源,在我国也属于危险废物。由于缺乏成熟高效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科学完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抗生素菌渣的处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最新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抗生素菌渣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安全性评估两方面综述了目前抗生素菌渣资源化取得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抗生素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对不同资源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残留评估和抗性基因评估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并总结了评估指标实现的技术困难。  相似文献   

20.
耐冷菌在低温下处理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污水的生物处理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由于耐冷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且在低温下仍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因此在污水处理和污染环境生物修复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耐冷菌在环境中的分布、主要种类以及适冷机理,概述了耐冷菌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应进一步开发环境中耐冷菌菌种资源,揭示耐冷菌的冷适应特性和功能表达之间的关系,加强耐冷菌在水体修复与净化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为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提供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