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已成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了关于国家公园体制中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得出仍存在"虽归纳了不同配置类型但并没有解释形成原因"和"虽给出了改革方向但并没有解决具体方案"两大问题。针对问题构建了国家公园体制中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的研究框架,给出了政府间事权划分与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这两大政府间职能纵向配置重要构成内容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绿叶》2018,(9)
按照有关规定,旅游景区的外延在相当程度上与自然保护地重合,地方政府也习惯于将自然保护地打造成大众观光旅游景区或旅游度假区。但两者在管理体制、发展理念和目标、具体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区别,尤其在中央明确"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后,这种区别将使两者的发展分道扬镳。虽然不是旅游景区,但国家公园可以发展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体系为基础、依托国家公园特色小镇的国家公园旅游,采用三次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将生态产品的价值可持续地增值变现,实现以旅游景区为定位的传统发展方式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2006年,法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在借鉴大区公园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10多年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通过"加盟区"的制度设计,为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基层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公园治理提供了渠道;对国家公园董事会的成员构成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农民团体等的代表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在法律上为国家公园管委会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关系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使帮助加盟区发展成为国家公园的使命之一。对于我国正在构建中的国家公园体制而言,法国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多元共治、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民主参与、形成共识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4.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往纵深方向发展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设具备政治支持、实践基础和制度铺垫等条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充分发扬民主。应当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生态环境部及其区域督察局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体制度,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享有检查权、处置权、请求协助权、交办权、督察情况述评权、问责建议权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应当对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等开展督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可以采取集中督察、"回头看"督察、专项督察、常态督察等形式。除常态督察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要包括督察准备、督察进驻和进行、督察意见和整改、督察结束、督察后处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畅、建设目标偏移、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被弱化等,利益冲突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利益冲突是相关利益主体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利益失衡的反映,必须予以理顺和化解,才能保障国家公园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国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相关政策,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国家公园的原则为依托,结合京津冀区域自然保护地现状,构建了京津冀区域建立国家公园的筛选标准以及对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的原则和方法。筛选了京津冀区域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列入国家公园的备选单元。对备选单元从生态系统重要性、地理区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已有国家公园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在京津冀区域构建9个国家公园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董逵才 《青海环境》2021,(2):64-66,92,100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启动并建立国家公园省,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建设国家公园省是生态大省的担当与责任、建设国家公园省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对推进国家公园省建设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涉及到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生态文明建设"硬件"投入较大,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文明建设"软件"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够强烈,决策程序不够科学民主,考核方法和制度滞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健全,环境执法监管不到位。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应该从文化制度、决策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协调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着手,以制度建设和创新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体制全面改革的“四然”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性、目标适应性、统筹兼顾性,既是现实的环境问题所迫,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近两年来,为了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文件。其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因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制度规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成为统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系列改革文件在治理理念、治理策略、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依据、治理方法、治理功能和治理体系的运转方面,逻辑自洽,提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要使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落地生根,须在营造氛围和措施的具体推进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四五”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路线图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对建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思路、框架与重点,认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考虑政策改革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建立"两山"转化和环境质量达标的长效激励机制,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激励、突出经济过程全链条调控,突出政策手段的系统优化与协同增效,突出政策执行能力保障。继续推进生态环境财政制度改革,深化绿色价格税费机制创新,推进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并同步推进完善生态环境价值核算、环境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资源环境名录、政策绩效评估等政策实施配套能力建设,构建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政策和法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时期,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法制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充分性和均衡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要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国家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探索和有效实施的灵活性工作制度,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基于近期的实践调查和数据,提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法律制度在立法体系、公众参与保障与实施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充分保障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实现的制度路径。截至2022年,我国已建成首批五个国家公园,计划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环境教育作为国家公园的生态文明核心功能之一,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制度发展契机。国家公园作为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兼有科研、教育、游憩、社区发展功能,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完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有利于国家公园最大限度发挥其环境教育的功能。随着2023年《国家公园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国家公园立法工作正在加速推进,49个国家公园被遴选为候选区,包括环境教育功能实现在内的,一套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可为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明,跨区域环境监管缺乏权威性,环境监管垂管制度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现有机制无法有效支撑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深层次的环境协同高效治理。为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制约障碍,提高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率,应当进一步加快中央层面的跨区域统一立法和地方层面的跨区域协同立法,以法律保障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将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权责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和细化,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地方层面成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机构,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空气污染的"跨域性"要求地方政府协作治理,在空气污染和治理的"外部性"没有"内部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治污积极性不足,有必要建立一种府际空气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和保护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积极性。从背景、思路和政策框架等维度分析了山东省府际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发现山东省府际空气生态补偿机制是将府际空气生态补偿基金扣缴和补偿制度、创新的空气监测管理制度、改良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运行体系。剖析了山东省府际空气生态补偿取得成功的原因,认为有必要在全国推广这种府际空气生态补偿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我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市场化导向推进政府改革,满足市场所需,实现供给与需求均衡。供给侧改革旨在适度扩大需求,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推进结构性改革。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忽视了区域发展对建设用地指标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为扩大指标供给侧,推进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制度改革,浙江等省探索了指标市场化地方制度样本,本质是通过私权机制实现建设用地指标的再配置,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指标的需求侧。基于地方制度样本实证调研,指出地方制度样本存在法律依据缺乏、程序缺失等问题,为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立足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从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视角,提出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进程中,牢记责任使命,确保"中华水塔"丰沛坚固,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从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符合青海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构建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平 《绿叶》2018,(Z1)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的双重召唤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中央及各地方迅速启动,随着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由上而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各地方改革试点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现在进行时,其困难重重,亦任重道远,是一场需要大力投入的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打好生态文明之战,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关键在于建立好制度框架、落实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生态补偿、空间管控、监测预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转化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探索,亦是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之后更为宽广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19.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和专业监管的分立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管理,克服监管盲点,提升综合保护绩效,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设立专门机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规定了改革依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奠定了工作基础;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GDP核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结合起来,促进改革的系统化和连贯化;建议在国家和省、市成立三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在部分区域和流域派驻机构。为保障改革的实施,需界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及所有权、监管权的角色和权限;改革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资源有偿利用等制度;明晰流域与属地的权力(利)关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的关系;重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费的关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原则、体制、制度和责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单、权利清单和管理信息平台;厘清各方权利边界和监管边界,建立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战略由产业调整向空间调整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山 《绿叶》2011,(7):7-12
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目的是要实现在开发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振兴规划相辅相成。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划分、设立主体功能区划监管机构、健全法律保障是实现途径。探索跨区域的开发权流转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区域政策体系是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