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沿海和河口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天津、上海、青岛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沿海、河口城市,运用灰色理论、随机模拟等方法进行了洪水、风暴湖、巨浪等环境因素的计算,并进行了灾害经济损失的风险分析,给出了不同的防灾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李忠生 《灾害学》2003,18(4):64-70
对地震灾害较严重的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在地震滑坡灾害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与我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国内外对地震滑坡的分类,论述了地震滑坡在面积范围、密度及滑坡体积等方面与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对地震时易于触发滑坡的地貌坡度及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外地震滑坡灾害预测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逐渐形成,出现不同线路交错、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城市设施空间交叉等情况,这使得地下车站深度不断增加,深基坑工程受深部承压水风险日益突出。收集了27个承压水风险工程案例,统计分析了围护结构隔断或未隔断承压含水层等不同情况下,承压水风险与围护结构类型、承压含水层面覆土厚度等的相关性;采用故障树法探讨了深基坑工程坑底突涌、围护结构漏水、流砂等风险事件及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工程案例对承压水风险主次因素进行排列;结合工程实例应用分析,提出了承压水风险预防应对措施,提出了设置备用降压井和基坑开挖前试抽水试验等风险应对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陕西佛坪、宁陕"6.9"山地自然灾害考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6月9日,陕西南部佛坪、宁陕等地因特大暴雨引发了极其强烈的泥石流、山洪等山地自然灾害.本文考察研究了这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自然灾害产生的条件,分布与活动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雾作为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相关研究较少。大雾生消的预报准确率一直有待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航运的发展,大雾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交通运输、环保、卫生等各行业的重视。在积累的大量卫星探测数据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同季节、下垫面、地理位置的大雾消散遥感特征。通过加入太阳影响项等,改进了由Gurka等人提出的遥感大雾临近预报方法,提出了使用风云二号等覆盖东亚地区的气象卫星数据来预测中国中东部大雾消散时间的算法和流程,其结果与常规观测、卫星监测进行了比对。就地形、地表状况、季节等影响大雾消散的因素差异进行分析,并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渤海地震区的地震资料,通过华北、华南及东北等地震区的比较,讨论了渤海震区强震的频发性特点。同时根据渤海震区的地温场、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及其有关反演解释资料以及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渤海震区的震源环境条件,通过与华北等震区对比阐述了渤海地震区震源环境特征。讨论了该震源环境条件对渤海震区地震频发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曹琦  何中市 《灾害学》2012,(1):139-143
计算机模拟训练是增强抢险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联合仿真建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并设计了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模拟训练系统。提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物资保障业务、分布交互式协同、模型管理与优化、数据管理、过程推演与保障流程控制等;分析了三层系统结构,基础平台层由指挥系统、导调控制系统、RTI等组成,资源层由模型库、知识库、数据库等组成,应用层则由生活、野营、医疗、工程、装备等五个模拟训练子系统组成;给出了基于联合仿真建模技术的仿真模型设计流程,并完成了基于HLA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构建了抢险救灾物资保障的四类联邦成员,设计了FOM与SOM模型,完成了Agent-DEVS联邦模型与RTI的接口。以上研究为开展抢险救灾应急保障模拟训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C/S和B/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开发了九龙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马斯京根矩阵解法、卡尔曼滤波实时校正、交互式调度方案生成、ASP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信息管理、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凤存  方国华  高玉琴 《灾害学》2007,22(4):104-108
在介绍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概念、类型和包括突发性、不确定性、多样性、扩散性、危害性和艰巨性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水源地应急监测系统、资料匮乏、后续处置、结构单一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水源地的安全性,构建了包括应急处理系统、法律法规体系、预警系统、动态监测、联动机制和应急预案等方面的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对策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公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的风险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社会稳定、资源配置不平衡、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消除文件密级、健全法律制度、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信息综合研究等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钟以章  陈爱萍 《灾害学》1991,6(1):46-50
本文系统介绍了辽宁的地震、泥石流、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并对城市地质灾害作了专门的论述。归结起来,辽宁的地质灾害有分布面广、类型多、灾害频繁和破环性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ERS-2 SAR,Landsat TM和全色航空照片等图像,结合测年、野外地质考察等资料,在GIS平台上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小波变换、神经元网络分类等手段,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期次及分布,为火山灾害制图及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玲  李岩瑛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2005,20(3):103-107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民生 《灾害学》1993,8(3):50-54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事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5日,青海省防震减灾会议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建设、民政等70多家部门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中科院院士马宗晋、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省人大副主任洛桑、省政协副主席王孝愉等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在特大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将国家减灾救灾的战略需求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利用国产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等航空遥感平台,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获取及时、准确、有效的灾害数据,是减灾救灾的重要组成内容.阐述了SWDC在灾中应急与灾后详评估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于2008年5月16日、18日、21日三次获取了北川、平武、安县和青川等县市的航空遥感影像,制作了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图、灾区公路损毁分布图等图件.在此基础上,对SWDC的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和高精度的灾害详评估进行了着重论述.最后,分析了灾害应急航空遥感数据处理的现状,对各种处理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航空遥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江西崩滑流灾害的诱发条件与预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和分析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发现地质环境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规模和强度,而降水则决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可能区域和强度。同时,还提出了一个用日综合雨量预测地质灾害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国外用遥感研究灾害的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美、苏、加、日等国在使用遥感技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洪水等灾害进行观测研究的状况及其发展动态,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德稳  谭平  周福霖 《灾害学》2014,(2):149-153
通过对核电站历次事故概况的回顾,对核电站进行了防灾减灾的安全分析,包括核电站选址安全分析、风灾害安全分析、地震灾害安全分析、火灾及爆炸灾害安全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水灾害安全分析、雪灾安全等分析,对核电站应防灾减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斜坡失稳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志仁 《灾害学》1991,6(1):1-8
本文从岩土破坏的本构律出发建议了斜坡失稳的滑动—弱化模式,然后对平面倾斜面、幂函数型滑动面、园弧型滑动面等简单的情形进行了斜坡失稳的动力学分析,得到了滑坡速度分布的表示式:讨论了坡底速度、滑坡止滑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