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洪灾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洪灾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相关因素,证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加剧洪灾发生的频率与危害程度,对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特大洪灾是生态破坏危及环境安全的典型例子,直接与流域内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经济开发过速,倾倒垃圾堵塞江湖和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有关。根本的防治对策,在于改变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省生态环境与洪灾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我省洪灾的成因,生态环境的防洪作用,生态环境破坏与洪灾的因果关系,防治洪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洪灾与土地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土地生态环境变化与洪灾发生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好的地区防洪减灾效果明显,洪水造成的灾害小。而森林覆被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洪水泛滥,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闽北连遭特大洪灾这一事实,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由于森林过量砍伐,植被大面积受到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森林涵养水下降,是导致洪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各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解决自然现状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析洪灾对湖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 6月至 9月 ,长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 ,洪水洪峰之多、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受灾范围之广、灾害造成的损失之大都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 ,为抗御洪灾 ,湖北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本报告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 1 998洪水成因及对湖北省生态环境影响 ,并根据其成因及影响特征 ,研究生态恢复、建设的方法 ,提出洪水灾害防治及减灾的生态对策 ,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带来生态劣变。’98大洪灾的暴发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要求人们在生产经济活动中 ,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生态功能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 ;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以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调查铁矿污染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排放特点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的理论,对中国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煤炭城市所存在的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绿化系统简化与缺乏及环保法实施等问题。论述了进行生态规划、污染预防、加强城市绿化及改善法律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监管机制等是改善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焦涛 《环境科技》2006,19(Z2):121-123
解决好圩区建设问题,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促进水环境保护,实现水生态恢复。分析圩区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圩区建设的原则和策略,防洪规划和水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圩区建设工程与水环境建设工程应该相互利用,在提高全市防洪能力同时,保护好圩内水质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事实出发,探讨了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带来的严重影响;据此,确立保护生态环境是根治洪涝灾害的战略措施,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淮河闸坝对河流生态影响评价研究——以蚌埠闸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以历史时期淮河干流水生态调查与2006年全流域重点闸坝水生态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分析水生态指标与同期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淮河水文-水质-生态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水利闸坝工程对水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淮河中下游重点闸--蚌埠闸对其下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蚌埠闸对下游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影响最大,浮游动物次之,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最小;②与历史时期水生态状况对比发现,蚌埠闸下游的水生态质量比历史时期有所降低;水利工程闸坝修建后对其下游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③通过加强闸坝的调度,增加下泄水量,满足生态需水,可以缓解对下游水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对极端降水的脆弱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多表现为不脆弱转变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及以上的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干旱和洪涝对区域内生态系统脆弱度的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但干旱的影响程度高于洪涝。不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脆弱度在灾害过后的下一个生长季能基本恢复,没有连年灾害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会持续到下一年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洪水威胁着长江流域人民的生命安全,根治水患已是当务之急。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水灾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探讨生态恶化与水灾的关系之后,提出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水患的观点,而保护生态环境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针对水灾防治和生态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封山育林、退耕还湖、控制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旅游、西水北调、控制人口与移民等。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背景下,研究了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湿地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0—2010年武汉市湿地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轨迹及驱动过程轨迹,并通过InVEST模型等方法评估了1980—2020年武汉市生境质量、碳储量、洪水调蓄、景观文化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养殖、退耕还湿、演替、围垦和城市扩张等单一人为驱动过程主导了湿地景观格局演变,4项生态系统服务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等生态工程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但存在管理维护不足的问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在快速城市化下湿地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威胁,以便更好地提出长期湿地保护的对策及规划。  相似文献   

17.
太子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设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变化是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流水文指标生态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基流量、断流、高流量及涨退水率等特征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利用太子河53 a的日流量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水库建设前后水文指标的变异,反映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情势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太子河流域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的基流过程,减少了汛期基流,增加了汛前基流;②增加了辽阳河段断流的频率和历时;③减少了汛期洪水的发生次数,增加了汛后中小型脉冲流频率和历时.太子河水库建设导致了显著的水文变化,具有负面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区调蓄容积减少、洪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的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找出了导致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期恢复其原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论文以深圳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评价方法,评估深圳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在提供产品、调节、支持、文化功能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正效益,以期达到促进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计864.51×108元,其中,提供产品价值占6.48%,调节功能价值占69.84%,支持功能价值占7.68%,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占15.99%。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充沛的降雨和良好的防洪设施有较大关系,在调节功能中净化空气服务功能价值几乎可忽略。水生态提供产品功能价值最低,表明深圳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系统对城市产品供应不足。研究认为,深圳水生态系统对支持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应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建立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开展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长期观测与评价,评估时间尺度上水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变化情况,以水生态服务功能来表征城市水生态格局、水环境生境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