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介绍了Yasuh ide Okuyam a的灾后重建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灾害发生以后经济的变动情况,以及在灾害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率等变量将如何变化,进而如何影响灾后的经济重建过程。阐述了借鉴此理论对中国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  孔纪名  王成华 《灾害学》2010,25(2):140-144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防灾形势严峻,灾后恢复重建的防灾关键就是选址问题。在重建前要充分评估灾害孕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有效避让破坏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同时对不可避让灾害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灾从重建前的选址开始,科学选址,有效防灾,是选址防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徐玖平  王鹤 《灾害学》2010,25(1):98-111
灾后重建是在灾害体发生之时及发生之后,采取应急救援、灾害管理,以及灾后评估、救助、规划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可划分为前期应急重建、中期恢复重建及后期发展重建3部分。以自然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外关于灾后重建文献的基础之上,归纳了灾后重建的系统特征,介绍了灾后重建技术和实践的研究进展。灾后重建技术包括灾害分类分级、应急救援、灾后评估、灾害管理和重建规划5个方面,灾后重建实践研究分为地震、飓风、洪水和海啸4个方面,并对中外的灾后重建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鹏  杨柯  雷杰  杨龙伟 《灾害学》2023,(2):121-126
省道S217是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中灾毁最为严重的公路,沿线灾害链生效应明显。通过实地踏勘,收集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公路沿线崩塌群、滑坡、泥石流次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从灾害链的角度对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剖析,归纳出地震—震裂山体—崩塌(滑坡)、地震—崩塌(滑坡)—堰塞湖—水流(冲刷)—泥石流、地震—滑坡—崩塌等灾害链模型,且通过对灾害链成灾机理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部分灾害链已趋于稳定,但仍有部分灾害正在发展、或将形成隐患。为此,针对灾害链的孕灾环和激发环,建议通过监测、控制、消除激发环和改变新孕灾环的方式实现断链,提出了相应的断链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不是简单的自然事件或过程,它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自然灾害是人地耦合系统失衡的表现,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反映.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是人类面临灾害风险的一种适应性对策.灾害移民可分为灾前移民和灾后移民,或可返回性移民和不可返回性移民.自然灾害并非必然意味着人口迁移.灾害移民是受诸多宏观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在灾害诱导下产生的一种人口被迫迁移.在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可运用相关灾害移民理论指导灾区移民和人口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7.
成良霞  苏生瑞  李松  张宁博 《灾害学》2012,(2):82-86,91
地震可以引发多种灾害链,尤其是强震。震区环境不同,引发的灾害链也不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秀至卧龙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由于山区公路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震后映秀至卧龙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山区公路强震灾害链主要可以分为公路自身系统及其灾害链和公路社会系统及其灾害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山区公路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链式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断链的目的,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也为将来发生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抢通与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外灾害事故管理若干问题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曹作义 《灾害学》2003,18(3):66-71
世界各国在灾害事故的管理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相互吸收、借鉴。本文通过对中外灾害事故管理中主体的体制、功能、力量构成、新闻媒体的应对以及灾后心理平复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中国灾害事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目前中国灾害事故管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桂香  郭志涛  李江华 《灾害学》2009,24(4):134-137
在对汶川8.0级地震后绵阳市粮食基础设施破坏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恢复与发展并重、粮食基础设施节点与网络并行、推进行业整合和信息化的建设思路,规划了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维修保障和重建发展项目,并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Silvia Danielak 《Disasters》2022,46(1):271-295
This paper spotlights post-disaster relief provision in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following the floods of 2016 in a bid to explore how local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actors in the country conceive of compounding vulnerability and conflict within urban disaster governance. It reveals the diverse strategies employed to navigate violent conflict during the cyclical occurrence of disaster and reconstruction that the predominantly migrant population experiences in the Setswetla informal settlement, adjacent to the Alexandra township in northern Johannesburg. Rendered visible in moments of disaster and recovery are the spatial politics and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conflict. These phenomena unfold across various levels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in the affected community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a disaster citizenship that makes risk reduction and community cohesion impossible in the eyes of disaster managers. This research, based on a set of expert interviews, integrates conflict and disaster studies to shed light on how the conflict–disaster interface materialises, and is operationalised, in an urban setting.  相似文献   

13.
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在特大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将国家减灾救灾的战略需求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利用国产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等航空遥感平台,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获取及时、准确、有效的灾害数据,是减灾救灾的重要组成内容.阐述了SWDC在灾中应急与灾后详评估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于2008年5月16日、18日、21日三次获取了北川、平武、安县和青川等县市的航空遥感影像,制作了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图、灾区公路损毁分布图等图件.在此基础上,对SWDC的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和高精度的灾害详评估进行了着重论述.最后,分析了灾害应急航空遥感数据处理的现状,对各种处理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航空遥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张明媛  刘妍  袁永博 《灾害学》2012,(1):135-138
城镇灾害的多样性、频繁发生与其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破坏的严重化趋势,已经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城镇应对灾害的预测、防御、救助及灾后恢复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基于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属性功能的城镇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通过指标权重、相对隶属度与聚类中心之间的动态迭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样本城镇的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相对比较结果。与已有研究相比,可变模糊聚类在综合评价问题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更客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北川,作为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极大关注,其安全防灾问题必然成为新县城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北川灾后重建规划的系统总结,揭示出城市规划与城市安全的紧密关联。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安全置于首位,并将安全防灾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通过选址、布局、防灾疏散场地的合理布局构建安全的城市环境;通过强化建筑防灾、基础设施防灾,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灾害预防和应急信息系统及紧急救援体系等一系列规划、工程手段,达到建设"安全、安定、安心"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水质灾害作为灾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其它灾害一样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规避灾害风险,必须加强对水质灾害成因的研究.详细分析了水质灾害的成因,考察了形成水质灾害的致灾机制;提出了水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灾后的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预测水质灾害的工作方法;最后,总结了今后应该深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social aspects of housing provision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 of both emergency shelters and permanent housing, particularly in settlements that have been permanently relocated or entirety rebuilt.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housing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Yungay, Peru Earthquake-Avalanche of 1970. Consideration of these issues present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tension betwee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affected popul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pre-disaster socio-economic patterns for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riteria used for assessing the success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post-disaster housing reconstruction must avoid rebuilding structures which reflect, sustain and reproduce patterns of inequality and 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18.
A lack of resources for post-disaster housing reco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 prospects for successful recovery.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in Wenchuan, China, in May 2008, housing reconstruction was not immune to resource shortages and price inflation. Difficulties in sourcing materials and labour considerably impeded recovery.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resourcing bottlenecks inherent in the post-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ts aim is to present an integrated planning framework for managing resources for post-disaster housing rebuilding. The results are drawn from in-field surveys that highlight the areas where stakeholders need to concentrate effort, including revising legislation and policy, enhancing capacity for rebuil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restructuring market mechanisms, and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to overall planning. Although the case study presented here is country-specific,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identify resourcing constraints and solutions in other disaster contexts.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介绍美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美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的一些措施。认为广泛吸纳国际社会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气象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