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琪  胡勇有  雷志斌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1):2999-3006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反应,将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制成了阳离子改性壳聚糖(CAD).经FT-IR、XRD、zeta(ξ)电位、凝胶色谱等分析确定,CAD为淡黄色透明液体,pH值为3.7,相对分子质量为2.88×106,阳离子度为16.7,等电点(0.1%溶液)约为pH值10.5,有效成分2.6%,主要特征官能团有羟基、氨基、季铵基和酰胺基, 呈不规则晶体结构.将CAD与相对分子质量3.67×105的多糖类电负性微生物絮凝剂MBF8复配,对浊度12~460 NTU、离子强度3.0 mmol·L-1的高岭土悬浊液进行烧杯实验.结果表明,MBF8与CAD的最佳使用方式为先投加MBF8后投加CAD,复配比5:3时效果最好,适用的pH范围为6.0~10.0.采用PAC(3.0 mg·L-1)+MBF8+CAD(1.0 mg·L-1)复配絮凝,pH=8.0下,对浊度为110 NTU的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97%,残余铝<0.08 mg·L-1,絮体大、沉降快,絮凝效果优于PAC+分子量800万、1200万的阴离子PAM及分子量1500万的阳离子PAM.  相似文献   

2.
圩区河道底泥腐殖酸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共吸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识别重金属、抗生素与腐殖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取圩区河道底泥中腐殖酸,以铜(Cu2+)与土霉素(OTC)及诺氟沙星(NOR)作为探针物,研究了腐殖酸在单一Cu2+体系、单一OTC体系、单一NOR体系以及Cu2++OTC和Cu2++NOR共存体系下的吸附行为,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BET等方法进行了物相表征,并就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腐殖酸属典型的无定型非结晶体,其表面荷负电,具有非均匀多孔结构,孔径分布在介孔尺度,以3.76~6.40 nm孔体积占比最大.单一体系下,腐殖酸对Cu2+、OTC和NO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3.043、19.521和26.676 mg·g-1;在质量浓度比为1:1的Cu2++OTC和Cu2++NOR共存体系下,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8.053 mg·g-1和39.187 mg·g-1,OTC和NO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5.965 mg·g-1和32.728 mg·g-1.单一和共存体系下的吸附特征具有相似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遵循Sips模型,吸附热力学特征为自由能降低、熵变和熵变增加的自发型吸热反应,反应类型接近于化学性吸附和络合性吸附.共存体系中的Cu2+与OTC及NOR可生成络合物,这增加了腐殖酸可吸附的物种数量,而已吸附的Cu2+亦可通过吸附架桥等形式结合OTC和NOR,吸附量因此较单一体系下有所增加.腐殖酸所含羧基、酚羟基、酮基和醛基等含氧官能团普遍参与了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3.
改性污泥基生物炭的性质与重金属吸附效果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提高污泥基生物炭在高钙溶液体系中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将Fe2O3、MnO2、ZnO与市政污泥以质量比1 ∶10(以过渡金属元素质量计)混合共热解,制备改性生物炭;表征改性生物炭的组成、官能团分布和表面性质,考察其对典型重金属阳离子Cd2+的吸附效果.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促进污泥的热解,改性生物炭的H/C原子比均低于0.31,碳链裂解脱氢更彻底.改性生物炭中Fe、Mn保留较好,分别主要以单质和氧化物形态存在;而Zn流失较多.改性生物炭中的孔隙以介孔为主,平均孔径约3.8 nm,比表面积在50 m2·g-1以上.初始浓度约200 mg·L-1的Cd2+溶液中,Ca2+初始浓度从0 mg·L-1升高到约200 mg·L-1,Fe改性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容量从43.17 mg·g-1降至27.88 mg·g-1,但仍较未改性生物炭高10 mg·g-1以上,在含钙溶液体系中表现出了对Cd2+更强的吸附性能.Fe2O3较MnO2和ZnO对市政污泥基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强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的Fe(Ⅲ)还原过程是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关鄱阳湖湿地DOM的化学组成及其与Fe(Ⅲ)还原作用的构效关系尚不明确.为此,以鄱阳湖湿地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的铁还原菌作为模式菌,Fe(Ⅱ)的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分析,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XRD光谱,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来源的DOM对水铁矿的还原作用,并对"DOM-铁还原菌-水铁矿"体系中电子转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DOM对水铁矿的还原具有促进作用,当苔草DOM浓度为30 mg·L-1时,可使Fe(Ⅱ)含量增加39.7%;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与水铁矿含量相关,在水铁矿添加量为0~1000 mg·L-1时,Fe(Ⅱ)含量显著增加,其中1000 mg·L-1下的Fe(Ⅱ)生成量是50 mg·L-1的13.2倍.不同浓度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不同,表现为苔草DOM:150 mg·L-1>100 mg·L-1≈50 mg·L-1≈30 mg·L-1>20 mg·L-1>0 mg·L-1,沉积物和根际土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均随着浓度(20、30、50 mg·L-1)的增加而略有增大.不同来源(苔草、沉积物、根际土) DOM对水铁矿还原的促进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DOM对水铁矿还原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低分子量组分(色氨酸、酪氨酸等)为铁还原菌提供营养物质和大分子量组分(腐殖酸、富里酸)作为电子穿梭物质.这些结果反映了DOM在电子转移反应中的重要性,为DOM的环境属性提出了一个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湿地土壤痕量元素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对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湿地土壤对Cr6+、Ni2+和Cd2+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r6+和Ni2+的最大缓冲容量均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低于交错带湿地和芦苇湿地;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和最大缓冲容量在0~30 cm土层均以芦苇湿地较高,而在30~60 cm土层以短叶茳芏湿地较高.导致3种湿地土壤对痕量元素吸附能力差异的原因主要与土壤颗粒组成和pH值的差异有关.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可较好地拟合湿地土壤吸附Cr6+、Ni2+、Cu2+、Zn2+和Cd2+的热力学过程(R2≥0.82).3种湿地土壤中Cr6+、Ni2+、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且其解吸过程均存在滞后现象,说明吸附过程的作用力较解吸过程强.随着pH值的增加,3种湿地土壤对Cr6+的吸附量均呈波动降低变化,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而Cr6+、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对pH值变化的响应与之相反.研究显示,在未来闽江河口硫酸型酸沉降发生频次增加的情况下,相对于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和交错带湿地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将大幅降低,而解吸量将有所增加,说明Ni2+、Cu2+、Zn2+和Cd2+将更易游离于这两种湿地的土壤孔隙水中,进而可能增加其对植物或土壤生物的生态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纳米磁性磷酸二氢钙对Cd的吸附、回收与再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Ca(H2PO42、铁盐与亚铁盐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成纳米磁性材料Ca(H2PO42@Fe3O4(NMCDP),研究其对Cd2+的吸附、回收与再生效果.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显示,NMCDP粒径约60 nm,稳定性良好,饱和磁化强度为30.9 emu·g-1.吸附动力学表明,NMCDP对Cd2+的吸附1 h之内即可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NMCDP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42.50 mg·g-1.在pH值由2增加到3时,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pH值大于3后,逐渐保持稳定;溶液中共存离子Na+、Mg2+、Cu2+对材料吸附Cd2+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Cu2+ > Mg2+ > Na+.采用0.01 mol·L-1 HCl与EDTA-Na2均可解吸出部分吸附的Cd2+,以EDTA-Na2解吸率较高,达到68%,从而实现NMCDP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Ni2+改性的Cu-ZSM-5催化分解NO的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 Ni2+改性的 Cu- ZSM-5催化剂在无氧和有氧气氛下的 NO分解反应性能 ,考察 Ni2+的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对 Cu-ZSM-5催化剂 NO分解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先交换适量 Ni2+再交换 Cu2+的 Ni-Cu-ZSM-5催化剂较单组分 Cu-ZSM-5催化剂有较高的高温 (500℃~600℃) NO分解活性 .在含 5.5% O2 的反应气氛中 ,Ni-Cu-ZSM-5在 500℃下的 NO分解率较之 Cu-ZSM-5高出约 20% ,Ni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抗氧活性 .就 Ni2+对 Cu-ZSM-5催化剂的可能改性机制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8.
王迪  徐绍辉  邵明艳  林青 《环境科学》2024,45(2):1069-1079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土壤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富集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目前,有关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运移影响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选取聚乙烯(PE)微塑料和Cd为研究对象,在明确PE对Cd2+吸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不同离子强度和类型(Ca2+、Na+)下,PE含量和粒径对土壤中Cd释放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E对Cd2+的吸附能力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以物理吸附为主,受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PE对Cd释放迁移的影响与CaCl2浓度有关,高离子强度下(0.05 mol·L-1和0.1 mol·L-1),PE促进了Cd2+的迁移,Cd2+的出流浓度分别由6.48 mg·L-1和16.79 mg·L-1升高到7.12 mg·L-1和23.45 mg·L-1;低离子强度下(0.01 mol·L-1)抑制了Cd的迁移,Cd2+的出流浓度由0.66 mg·L-1降低至0.57 mg·L-1; 且PE添加量越大,促进或抑制作用越显著.同时,Cd的释放迁移也受PE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当添加量较小(1%、4%)时,大粒径对Cd2+迁移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而当添加量较大(7%和20%)时,小粒径更易促进Cd2+的迁移.当淋溶液为NaCl时,土壤的渗透性显著降低,PE对Cd的迁移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总之,微塑料改变了土壤中Cd的释放迁移行为,作用结果不仅与微塑料的粒径和含量有关,还受土壤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桃妹  高亮  叶伟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4):1333-1341
酵母因为其比表面积大、密度高被广泛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本文研究比较野生毕赤酵母KM71及含有vgb基因的重组毕赤酵母KM71对重金属Ni2+、Cd2+和Pb2+的吸附解吸特性,并研究混合金属离子对酵母菌吸附性能的影响.不同金属离子均在2 h达到吸附解吸平衡,酵母菌对不同种类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选择性,温度和pH变化对毕赤酵母吸附重金属影响较小.重组毕赤酵母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更强.通过对环境因素及复合剂的优化,得到对重金属镉、镍、铅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重组酵母菌,重组酵母菌对单元素溶液中Ni2+、Cd2+和Pb2+的吸附量分别为10.56、17.68和20.14 mg·g-1,对三元金属混合溶液中的Ni2+、Cd2+和Pb2+的吸附量分别为8.28、9.89和19.99 mg·g-1.通过条件优化重组毕赤酵母对Ni2+、Cd2+和 Pb2+的吸附率分别提高了15.14%、21.04%、18.47%,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1.26、13.43、22.90 mg·g-1.本试验为促进酵母菌在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日益严重的地表水锰污染,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与接触氧化的方法协同除锰;通过调配进水中Ca2+、Mg2+含量模拟我国不同地区硬度差异显著的地表水,探究水体硬度对锰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n2+被高锰酸钾氧化并形成"锰质活性滤膜",可在停药后实现稳定有效除锰.成熟滤池的除锰效果会显著受到硬度的影响,进水硬度在40、200、400 mg·L-1及700 mg·L-1(CaCO3计)时,接触氧化滤池分别在48、56、64 d及72 d实现稳定除锰,而4根滤柱对Mn2+去除的极限浓度分别为1.8、1.7、1.2 mg·L-1及0.7 mg·L-1.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对厌氧污泥电子传递体系活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皓  陈玲  赵建夫  黄爱群 《环境科学》2007,28(4):786-790
以2-氯酚(2-CP)厌氧降解污泥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为考察对象,研究了3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u2+、Cd2+、Ni2+对ETS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驯化过程对提高厌氧微生物抗重金属毒性的作用.重金属离子对厌氧污泥呼吸活性的抑制作用发生很快,在0.25 h内就已表现出来,并随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加剧.驯化前,3种金属的作用均表现为抑制,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为Ni2+>Cd2+>Cu2+,抑制强度与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采用低浓度金属离子驯化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重金属毒性.驯化后,Cu2+毒性的降幅约为10%,Cd2+毒性的最大降幅超过40%,Ni2+对污泥ETS活性的作用则基本表现为促进,最佳促进浓度约为70 mg/L.Ni2+对ETS活性的特殊激活作用可能与其能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的络合物有关.驯化作用对改善金属毒性的效果:Ni2+>Cd2+> Cu2+.  相似文献   

12.
在低总氮(TN)浓度条件下考察了Fe2+促进串联两级ANAMMOX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ρ(Fe2+)为5、10和15 mg·L-1能够有效促进厌氧氨氧化反应,ρ(Fe2+)为10 mg·L-1对两级ANAMMOX生物膜反应器的促进程度最大,在进水ρ(TN)约为150 mg·L-1,总氮负荷(NLR)为0.62 kg·(m3·d)-1条件下,最高总氮去除率(NRE)可达81.71%.添加Fe2+可促进系统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以及亚铁血红素c的合成.批次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ρ(Fe2+)为5、10和15 mg·L-1时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促进作用,其中ρ(Fe2+)为10 mg·L-1时的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是对照组的3.6倍,而当ρ(Fe2+)为20 mg·L-1时,AnAOB活性受到明显抑制.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投加Fe2+均促进了反应器中Candidatus_Kuenenia丰度的增加,其中ρ(Fe2+)为10 mg·L-1时两个反应器中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分别增至16.18%和4.22%.基于Fe2+促进下两级厌氧氨氧化的稳定运行为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处理低总氮浓度废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盈秋  夏鹏  李远  王学江 《环境科学》2022,43(12):5667-5675
通过使用镁改性硅藻土回收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素,优化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D-MAP),并将其用于废水中重金属Pb2+和Zn2+的去除.研究探讨了材料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溶液初始pH等因素对Pb2+和Zn2+在D-MAP上吸附的影响.D-MAP吸附去除Pb2+和Zn2+的最优条件为:D-MAP投加量分别为0.25 g·L-1和0.30 g·L-1,Pb2+和Zn2+初始浓度分别为300 mg·L-1和60 mg·L-1,溶液初始pH为5.0.在此条件下,其对Pb2+和Zn2+去除率分别可达78.67%和89.66%.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结果表明,D-MAP对Pb2+和Zn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Langmuir等温拟合结果指出,D-MAP对Pb2+和Zn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01.0 mg·g-1和206.2 mg·g-1.使用SEM/EDS、XRD和FT-IR等手段对吸附Pb2+和Zn2+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MAP是一种鸟粪石-硅藻土复合材料,可通过与Pb2+和Zn2+生成Pb10(PO46(OH)2和Zn3(PO42·2H2 O去除废水中Pb2+和Zn2+.D-MAP对Pb2+和Zn2+的去除效果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且最终产物形态随pH不同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石清清  蒲生彦  杨犀 《环境科学》2020,41(10):4615-4625
为解决纳米Cu0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主要依赖浸出铜离子参与均相反应且适应pH范围窄(<7)的缺陷,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0@Fe3O4催化剂,以对-硝基苯酚(PNP)为目标污染物,较系统地考察了Cu0@Fe3O4活化PMS的性能和降解PNP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 pH=5.65、200 mg ·L-1 Cu0@Fe3O4和0.5 mmol ·L-1 PMS在60 min内对5 mg ·L-1 PNP的降解率可达到96%;②在Cu0@Fe3O4/PMS体系中,总铜离子(TCu)和总亚铜离子(TCu+)以及铁离子浸出几乎可以忽略,可认为是非均相反应体系;③通过包覆Fe3O4成功改变了Cu0活化PMS降解PNP的反应途径,在5~9的pH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④反应体系中存在SO-4 ·和HO ·两种活性自由基,对反应体系的贡献率分别为34%和60%,HO ·是主导自由基;⑤体系中Fe和Cu之间存在双金属协同作用,Cu(Ⅰ)的存在能够促进Fe(Ⅲ)还原为Fe(Ⅱ),从而形成良好的氧化还原循环,提高了反应体系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5.
文焱  齐晶瑶  李欣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969-3975
针对电催化还原工艺处理氯酚类有机废水受到限制等问题,制备了过渡金属O-NiCoP/Ni2P催化电极,并用于目标污染物2,4-二氯苯酚废水的电催化还原降解.同时,主要考察了2,4-二氯苯酚浓度、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pH和温度等因素对O-NiCoP/Ni2P催化电极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二氯苯酚初始浓度为10 mg·L-1,温度为25℃,溶液pH=7,Na2SO4电解质浓度为50 mmol·L-1,电流密度为10 mA·cm-2的条件下,O-NiCoP/Ni2P电极催化降解180 min,对2,4-二氯苯酚去除率可达到72.2%.同时,催化电极循环使用10次,2,4-二氯苯酚的去除效率保持在72.1%~72.7%,表明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际应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白洋淀夏季入淀区上覆水-间隙水氮磷营养盐相互作用,本研究于2019年7月对白洋淀主要6条入淀河流取样,通过分析上覆水、间隙水水质特征以及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评估了营养盐扩散对沉积物与上覆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水质呈弱碱性;溶解氧(DO)含量较低,为沉积物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提供了厌氧环境;氨氮(NH4+-N)浓度在0.35~1.76mg·L-1,作为主要给水来源的潴龙河淀区最高;硝氮(NO3--N)浓度在0.75~1.97mg·L-1;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在0.99~2.70mg·L-1,位于自然区的S2瀑河含量最高;溶解性总磷(TDP)浓度在0.03~0.15mg·L-1,靠近居民区的白沟引河含量最高.间隙水氨氮浓度在5.24~10.64mg·L-1,是上覆水体的10倍,内源污染严重;硝氮浓度在0.36~0.79mg·L-1;溶解性总氮浓度在5.36~12.02mg·L-1,是上覆水体的5倍;溶解性总磷浓度在0.03~0.3mg·L-1.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发现间隙水污染程度远高于上覆水,各采样点呈现出严重污染状态.对NH4+-N、TDN和TDP进行交换通量分析显示,NH4+-N的扩散通量在1.71~7.43mg·(m2·d)-1,作为保定市纳污河流的府河采样点内源氨氮向上覆水扩散速率最快;TDN的扩散通量除白沟引河较低,其余5个采样点均值达到9.11mg·(m2·d)-1,夏季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沉积物-水界面TDN浓度差较大,导致沉积物中含氮营养盐在厌氧条件下大量释放到上覆水中,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萍河采样点TDP的扩散通量是负值表示上覆水体的磷污染物向沉积物聚集的状态,剩余5个采样点的扩散通量范围在0.03~0.16mg·(m2·d)-1,表现出磷营养盐向上覆水释放的状态.扩散通量显示内源污染物是上覆水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为有效治理入淀区水质,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清淤处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南水北调总干渠水体耗氧物质的种类及其潜在来源,对总干渠沿线进行了水样采集,并分析了总干渠水体的耗氧因子的分布及其耗氧成因.结果表明,从渠首到北盘石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低于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值(2 mg·L-1),北盘石以北(除惠南庄断面)几乎全部高于2 mg·L-1.溶解性有机质(DOM)、NH3-N和NO2--N浓度在总干渠沿程呈波动特征;Fe2+和Mn2+浓度在北盘石以南断面较为稳定,之后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基于上述物质耗氧的化学计量关系,DOM耗氧量均值为1.86 mg·L-1,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70%;无机物质中NH3-N耗氧量最高,平均为0.134 mg·L-1,而NO2--N、Fe2+及Mn2+的耗氧量均低于0.1 mg·L-1.对主要耗氧因子DOM的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指数(HIX)变化范围分别为1.68~3.62、0.68~1.22、1.47~3.04,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DOM内源输入占比达到了71.63%~80.94%,并且在藻类爆发期,藻密度突变点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突变点高度吻合.上述结果表明主要来源于自身藻类和微生物的DOM是导致总干渠沿程高锰酸盐指数升高的主要原因,干渠自身生物化学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值得长期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热裂解制备生物炭,利用二乙烯三胺和二硫化碳,通过酸化氧化,曼妮希反应胺基改性、二硫化碳巯基取代对生物炭进行胺硫双基团改性,研究胺硫改性生物炭(BC-SN)对Pb2+、Ni2+及Cd2+在单一和三元体系下的吸附特性和吸附稳定性.表征分析证实了生物炭表面胺硫双基团改性成功,且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的特点.对吸附过程进行了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吸附平衡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下,吸附平衡时间为4 h,最佳投加量为1、0.8和1.2 g·L-1,吸附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三元体系下,吸附平衡时间缩短到1.5h,最佳投加量为0.4、1.6和0.8 g·L-1,选择吸附顺序为Pb2+ > Cd2+ > Ni2+,吸附总量为0.67 mmol·g-1,均大于单个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说明BC-SN对3种重金属离子共存下的污染水体处理效果更好.Pb2+和Cd2+的吸附以重金属硫化物和螯合氨基形式稳定结合,Ni2+的为多种官能团的混合吸附;Pb2+和Cd2+竞争吸附时结合能更高,吸附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羟基磷酸钙(HAP)诱导结晶对低磷污水中PO43--P的回收效果,以污水厂尾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方解石为晶种,首先全面对比了HAP诱导结晶与均相结晶的PO43--P去除效果,然后通过改变晶种粒径和投加量,研究了晶种对PO43--P回收的影响,并探讨了结晶反应条件对PO43--P回收和产物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HAP诱导结晶除磷效果要优于均相结晶,当结晶体系pH不超过9.0且残余Ca2+为100 mg·L-1时,前者可将PO43--P浓度降至0.5 mg·L-1左右,后者则为5.0 mg·L-1左右.构晶离子的扩散过程是HAP诱导结晶的控速步骤,减小晶种粒径和增加晶种投加量有利于构晶离子的扩散,可提高结晶反应速率,进而提高HAP诱导结晶对低磷污水的适应性,使PO43--P回收率得到提高.对PO43--P浓度为1.0 mg·L-1的模拟废水,晶种投加量为10 g·L-1、粒径为45 μm、Ca2+投加量为50 mg·L-1和pH=9时,在10 min的反应时间内HAP诱导结晶可获得80%以上的PO43--P回收率,出水PO43--P和pH满足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0.1 mg·L-1).实验条件下,HAP诱导结晶产物晶型主要为HAP及其前驱物无定形态羟基磷酸钙(ACP),产物结晶度随着pH的提高和晶种粒径的减小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含砷工业废水的处理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含砷废渣,砷渣中的砷元素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因此,本研究以模拟硫化砷渣作为典型含砷废渣,通过在水热条件下添加Al3+、SO42-和Na+,将硫化砷渣一步直接转化成稳定的砷钠明矾石,同时回收单质硫.结果表明,最优的转化条件为:Al/As物质的量比为3:1,pH为2,水热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00 ℃和2 h;EDS测试和红外谱图表明,部分砷酸根代替了钠明矾石中的硫酸根离子,从而生成了砷钠明矾石;砷钠明矾石的短期毒性浸出实验表明其在pH值为2~11的浸出液中砷的浸出浓度均小于0.05 mg·L-1,参照《HJ/T 300-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的标准,利用pH=4.93的醋酸缓冲溶液浸渍砷钠明矾石90 d后,砷的浸出浓度依然小于0.05 mg·L-1,由此说明转化后的砷钠明矾石具有优越的稳定性.最后利用该方法处理河南和福建两地的某砷渣,结果表明,两种实际砷渣中的砷浸出浓度均由原来的大于400 mg·L-1降低到处理后的小于0.1 mg·L-1,远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中的限值(5 mg·L-1);另外,该方法在稳定硫化砷渣的同时还可以回收单质硫,为砷渣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