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以火山门为源处的火山碎屑流堆积经冷凝固结所形成的岩石称为熔结火山碎屑岩,它具有熔结分带特征:下部为未熔结带,塑性碎屑组分未变形,由凝灰质岩石、沉凝灰岩、用砾凝灰岩、晶(玻)屑凝灰岩,火山泥球凝灰岩等组成;中部为馆结带,塑性碎屑组分发生了塑性变形,由熔给程度不同的熔结凝灰岩或馆结角砾岩等组成;上部为未熔结带,塑性碎屑组分未变形,由各种晶玻或玻品凝灰岩、浮岩屑玻屑凝灰岩等组成。过去曾用“烧结”、“焊结”、“熔结”来表示熔结火山碎屑岩的熔结程度,但在实际应用中感到困难。根据对长江中下游及浙、闽、粤、赣…  相似文献   

2.
火山爆发可以分为岩浆爆发和蒸气爆发两个端员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即蒸气岩浆—岩浆蒸气爆发类型。火山碎屑涌流是由蒸汽—岩浆蒸气产生的,是一种低密度火山碎屑流,沿火山斜坡或地面湍急流动侵位,形成火山碎屑涌流堆积,其冷凝固结所形成的岩石称为流凝灰岩。火山碎屑涌流分为地面涌流(即干涌流)和基底涌流(即湿涌流)两种。地面涌流是属于普林尼型喷发往式火山爆发初始阶段产物,岩浆内含有大量蒸气而具有蒸气岩浆爆发性质,火山喷发产物形成具有较高前峰的热气底根携带着细粒火山碎屑沿火山斜坡运移前进,同时又将地面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熔结凝灰岩的碎屑组分是由刚性碎屑一岩屑、晶屑和塑性碎屑一玻屑、浆清净岩屑以及胶结物火山灰尘等二部分组成,其中研究塑性碎屑有重要意义。我国翻译的文献资料中把熔结凝灰岩中的塑性碎屑称之为“浮石”或“浮岩块”或“火焰石”,国内有些地质工作者则命之为“浆屑”、“塑性岩屑”、“浮岩块”等,其意是指馆结凝灰岩内的一种块度较大的塑性碎屑。通过大量的熔结凝灰岩薄片观察,我们认为“浆屑”与“塑性合屑”可作为同义词,“浆”是指岩浆,当然是可变形的特殊塑性体,“屑”是指硬化后的岩浆,这是从岩浆到岩石这一热动力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地球深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除少部分可直接喷出地表外,大部分岩浆在喷发前要在地壳的浅部发生聚集而形成所谓高位岩浆房,并发生程度不等的分异作用,形成岩浆房的成分梯度变化。这种具有成分梯度变化的岩浆房内的岩浆物质喷发时,按理想模式自上而下逐层喷出地表的堆积,其成分以镜像关系发生规律性变化。通过对火山机构内的火山喷发产物自下到上的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分变化存在着如下几种情况:①由酸性向中酸性、中性演化.岩石酸度(即SiO2含量,下同)逐渐降低,即所谓的“正序演化”,②由中基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野外填图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老黑山、火烧山的锥体结构、熔岩构造、火山碎屑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提出了新的认识.确定老黑山是复合锥.火烧山是套迭锥.火山通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断裂(通道)倾向北西.因此火山碎屑物呈椭园形分布于火山锥的东南侧,这一结论否定了火山碎屑物的分布是受风力影响的说法。火山以间歇喷发与喷溢为特点,形成了三层碎屑物和十七个流动单元的熔岩,覆盖面积约70km~2.恢复后的火山喷发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火山的喷发机制.推测五大连地火山群似有再喷发的危险,应加强观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于2009年6月5日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山体崩滑灾害性事件,约500万m3崩滑物质从高约75m的陡坎沿铁匠沟作高速远程运动,形成了平均厚度约30m、纵向长度约2 500m的堆积区。本文在对鸡尾山山体崩滑堆积区进行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鸡尾山高速远程崩滑碎屑流流动堆积的各向分选特征以及碎屑流的堆积成坝特征,以为该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火山岩研究工作的深入,对熔结凝灰岩的了解和认识已有了新的发展。在认识和研究灰流熔结凝灰岩的同时,近几年来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熔结凝灰岩并非火山碎屑流成因,而与H.B科罗诺夫斯基的熔离成因观点极为吻合。笔者将这种岩石称之谓熔离熔结凝灰岩。它在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分布较广:江苏溧水火山岩盆地晚侏罗世东芦山旋回、浙江晚侏罗  相似文献   

8.
“火山—构造洼地”指受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一种大型负向火山构造。区域构造作用集中体现在:断裂构造为岩浆上升和早期火山喷发提供了通道,在火山-构造洼地内形成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的,由不同数目火山机构组成的裂隙-中心式火山喷发带;断块沉陷基本上限定了火山喷发物的堆积范围,使洼地边界显示一定线性几何形态特征。洼地底部,通常有沉陷初期形成的内陆湖盆相沉积;其上火山岩广覆,它们可以是同一旋回产物,也可是多旋回产物迭加。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为了据高野外火山地质工作的工作质量,特请有关专家抄写下列专题论文,供从事火山地质的同行在实践中运用;我们希望本专栏对读者有所禅益,并希望来稿参加讨论.以使认识日益完臻.1.流动或堆积单元与冷却单元;2.火山辞旧流堆积;3.火山岩相类型划分;4.古大山构造分类;5.破火山构造与被火山口构造,6.火山岩相类型与火山喷发方式;7.馆结大山碎屑岩类岩石类型一下馆结、弱馆结、熔结区灰岩特征鉴别;8.馆结凝灰岩碎间组分—装屑、浮岩周特征鉴别;9.馆结凝灰岩晶属组合及其与化学成分关系;10队馆结凝灰岩流动构造与…  相似文献   

10.
火山沉陷是指由若干火山口(或火口构造)及其组合所构成的大型洼地,其四壁陡峻,内部平缓而近于圆形,直径一般在三十公里以上。它通常经历了喷发和喷发后的沉陷(下陷)两个演化阶段。前者以猛烈喷发形成山火碎屑岩及熔岩堆积为特征;后者是在强烈喷发之后,由于火山产物与下伏岩浆房之间压力失去平衡,使火山洼地的中间地块沿环状断裂发生下陷,形成以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为主的湖相或河湖相沉积为标志。继下陷之后,当下伏岩浆房重新获得岩浆补给并在其压力作用下,原来下陷的地块又以构造隆起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95-110Ma前的拔茅破火山至今已经历过明显的剥蚀、夷平和后期的构造改造。本义根据该破火山内岩相组合面貌、定位于其中的银矿成矿深度、围岩蚀变分带特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带规律、矿脉中黄铁矿品体的标型特征、岩石剥蚀速率的估算等多种方法确定拔茅被火山已被剥离了约500m.属于一种小等偏低剥蚀程度的古火山。以此为依据,结合火山岩层序和岩相分布特征.对投茅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始形态进行了复原。此外.本文还根据东南沿海火山带的实际,将古火山分为浅剥蚀、中等剥蚀和深剥蚀三类,总结了判别不同剥蚀程度破火山的综合标志。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陆相火山岩地区分布着规模巨大的玢岩铁矿及其有关蚀变岩石,铁矿形成后普遍受到古风化淋滤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并在浸蚀面上堆积的火山碎屑岩层的底部,发育有含铁矿石和蚀变岩石角砾的碎屑岩层。在此基础上又生成一套直接受火山作用控制的蚀变,称为火山蚀变,它在火山碎屑岩中分布很广泛,其中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明矾石化、硬石膏化、叶腊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和水云母化等。上述两类蚀变是不同时期不同地质作用的结果,在成因上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火山是惊天动地的自然景象,具有神秘感,对人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突变性的片断,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将火山列为国家公园,以它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地质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和未来的游憩、科研、启智之场所。面对火山遗迹,人们会产生种种遐想和启迪。火山(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分为六大类(1)火山喷发景观/对火山特有的不同于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3)火山喷溢的熔岩或火山爆发的火山碎屑岩在流动、定位、冷却后遗留的奇特的景观;(4)特定的火山岩在特殊的地学条件下形成的奇特自然景观;(5)与火山(火山岩)有关的其它自然景观;(6)火山(岩)自然景观内的历史与文化。本文提出如何评价火山(岩)旅游资源的四个大目标与四个大准则,对当前我国已开辟的风景旅游区作了概述与评论。最后,本文对我国火山(岩)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建议:(1)目标的确定和规划均有赖于旅游地学的研究;(2)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个关键的问题;(3)筛选出可作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区作好前期研究;(4)如何提高科学品位,开辟科学展示厅,起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应有的科学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火山概况及研究简史 火山活动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现象,常常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随着火山的熄灭和时间的推移,喷出的熔岩与碎屑物,建造的锥体和台地,形成的火口湖和熔岩堰塞湖,出现的矿泉群,发育的新的土壤和植被,已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且也是人类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天然窗口”。  相似文献   

15.
浙闽中生代火山岩区空落凝灰岩在岩石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从它的组分、物态,火山碎屑物粒度统计分析、主要造岩矿物及岩石化学等方面来研究其沉积作用机制;在岩石学角度进行探讨,指出空落凝灰岩与火山碎屑流凝灰岩在成因及沉积环境上的不同点,和它们的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16.
浮山是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自然、人文、宗教景观于一身,该景区又恰处在一个由中生代白垩纪粗面质火山岩组成的古人山机构之内,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浮山地处庐江-枞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心是典型的古火山地貌景观。 浮山的火山岩类型齐全。浮山奇景之一,是为数众多的火山洞穴,有著名的三十六岩,七十二洞。这些洞穴造型奇特,规模不一,深幽奇妙,景色绝佳。所有的火山洞穴,均赋存于浮山中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流岩层中,由岩石风化崩塌剥落而逐渐形成。对这些火山洞穴类型及成因的研究不仅有科学意义,也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作者对开发建设浮山景区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论述溧水构造—火山凹陷的火山构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火山构造的成因,重塑本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及火山构造的演化模式。 地质概况 “构造—火山凹陷”,是指那些经历过多期或多旋回区域构造作用和火山活动,具有中央复合隆起,四周为断裂围限的大型凹陷。 溧水构造—火山凹陷(图1)属于长江中下游火山岩带的一部分。东缘以北北东向茅山东侧断裂与“溧阳凹陷”为界,西缘以北北东向方山一小丹阳断裂与“宁芜断裂”陷  相似文献   

18.
《火山岩相构造学》一书,由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陶奎员先生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出版,全书共254页,含插图101幅,表55张。本书共分三篇凡十六章;第一篇对各种火山岩相,诸如喷溢、火山碎屑流、空落堆积、涌流、泥流、火山爆发崩塌、侵出(含碎斑熔岩)、次火山岩、隐爆角砾岩及火山喷发沉积等,从含义、特征、标志、成因方式、分类、命名、实例和对比等方向著述,使读者能在野外据以鉴别和体认,可进而获致火山岩形成环境的概念,建立火山岩相模式。第二篇首先说明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包括火山形式…  相似文献   

19.
黄韬 《环境》2010,(12):6-9
自10月26日开始断续喷发以来,印尼默拉皮火山已夺去数百人的生命,还有近40万人不得不因此撤离家园。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吃了不少火山的苦头,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城镇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然而火山本身也算是一道风景,火山喷发时的景象被人称为“奇观”……到底火山内部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火山的喷发有何深层次原因,对未来的人类生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人们将继续对这些问题探究下去。  相似文献   

20.
放牛沟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作用无明显的直接联系 ,矿床和华力西早期后庙岭花岗岩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矿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部分来自上地壳。后庙岭花岗岩以I型为主 ,并兼有S型特征。成岩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同熔岩浆 ,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系的同化重熔物质加入。 (87Sr) / (86Sr)初始化比值0 .70 5也表明成岩物质以深源为主。后庙岭花岗岩物质来源的双重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牛沟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的双重性———以下地壳为主并兼有上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