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生物刺激与生物强化联合修复柴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闯  张全 《化工环保》2015,35(2):142-146
从柴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高效降解柴油的菌株CY-1,考察了自然衰减修复、生物刺激修复、生物强化修复以及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等4种修复方法对土壤中柴油的降解能力及降解过程中几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假单胞菌属;采用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初始柴油质量分数为2.70%的柴油污染土壤,经过31 d的降解,柴油质量分数降至1.09%,柴油去除率达59.6%;经生物刺激-生物强化联合修复,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最高;通过生物刺激处理可使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宜慧  常波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2018,38(4):461-465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解重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史继诚  贾凌云 《化工环保》2005,25(6):427-430
丛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假单胞菌,考察了其对重油的降解效果。降解18d,重油的降解率达到42.8%,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的降解率分别为42.95%,43.85%,44.5%,5.55%;质量浓度2.5g/L的表面活性剂Tween-80可使重油的18d降解率达到51.0%;弱碱性条件有利于重油的生物降解;生物泥浆法处理重油污染的土壤,1kg土壤中重油质量100g,降解45d,重油的降解率达到38.85%。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了能以大庆原油为碳源快速生长的石油降解菌。采用该降解菌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原位生物联合修复实验。接入降解菌的处理单元分别种植大豆、碱草或加入蓬松剂,与空白试样作对比。各处理单元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初始值为2228.25mg/kg(以1kg干土计)。经过135d的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降解率达63.65%-83.26%。  相似文献   

5.
选取4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石油降解菌(包括根瘤菌(A)、节细菌(B)、嗜盐菌(C)和芽孢杆菌(D)),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微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4种菌单独使用时的石油降解率,确定了混合菌的最佳配比和菌群的最优培养条件,并对比了微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各项性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菌均可提高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使用D菌时石油降解率最高;当混合菌的w(A)∶w(B)∶w(C)∶w(D)=12∶2∶21∶65时,在培养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22.0 mL/kg、土壤含水率14%(w)、鸡粪加入量90 g/kg、麦糠加入量150 g/kg和表面活性剂加入量22 mL/kg的情况下,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40 d后石油降解率达66.95%;经混合菌修复的石油污染土壤,其肥力明显升高,脱氢酶、过氧化酶和脲酶的活性均升高,微生物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选取4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石油降解菌(包括根瘤菌(A)、节细菌(B)、嗜盐菌(C)和芽孢杆菌(D)),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微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4种菌单独使用时的石油降解率,确定了混合菌的最佳配比和菌群的最优培养条件,并对比了微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各项性质。实验结果表明:4种菌均可提高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使用D菌时石油降解率最高;当混合菌的w(A)∶w(B)∶w(C)∶w(D)=12∶2∶21∶65时,在培养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22.0 mL/kg、土壤含水率14%(w)、鸡粪加入量90 g/kg、麦糠加入量150 g/kg和表面活性剂加入量22 mL/kg的情况下,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40 d后石油降解率达66.95%;经混合菌修复的石油污染土壤,其肥力明显升高,脱氢酶、过氧化酶和脲酶的活性均升高,微生物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房彬  张建  李玉庆  刘范嘉  马劲 《化工环保》2016,36(4):375-380
综述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等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机理、降解途径及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氰化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基于提高修复时效和针对土壤复合污染类型的多技术融合研究、基于提高微生物耐受性和降解效率的菌株固定化及菌根真菌-植物联合技术研究以及基于工程化应用为导向的现场试验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为土壤氰化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H2O2和Na2CO3·1.5H2O2活化Na2S2O4降解原油污染土壤,考察氧化后土壤的原油降解率、pH、微生物含量以及原油组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活化剂对过硫酸钠氧化—微生物降解联用技术修复原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活化剂氧化处理7 d后的最大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2.94%和44.07%;氧化后原油组分的占比情况发生变化,w(饱和烃)增加5.28~11.93个百分点,而w(芳香烃)、w(胶质)和w(沥青质)则分别降低了0.10~2.53,2.53~3.80,0.94~3.43个百分点;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50 d的生物降解后,两种活化剂的最大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71.00%和75.70%,比单独微生物降解时提高了5.96~12.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玉米秸秆存在降解困难的问题,筛选高效的玉米秸秆降解菌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通过富集培养、刚果红纤维素平板初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复筛的方法,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纤维素降解菌6株,其中菌株编号为L-4的秸秆降解菌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为23.59 U/g,28℃条件下玉米秸秆15 d的降解率为23.32%。  相似文献   

10.
高闯  张全  王继锋 《化工环保》2015,35(1):17-20
从柴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萘降解菌N-3,进行了菌种鉴定及萘双加氧酶基因(nah)验证,并考察了该菌对不同种类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能力及降解过程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含有nah基因;当分别对液体培养基中质量浓度为50 mg/L的萘、菲、蒽、芘、芴降解84 h时,菌株N-3对萘、菲、蒽、芘、芴的降解率分别为28.81%,34.83%,36.65%,27.50%,23.47%。菌株N-3的脱氢酶活性与其对不同PAHs的降解率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该菌不仅能有效降解萘,且对其他种类PAHs也有一定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油田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富集、分离到12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各单菌株的降油率为40.3%~57.6%,其中O—8—3、O—28—2和O—46菌可耐受40℃的温度和1.5%的盐度。经初步鉴定,这3株菌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 sp.)、芽孢杆菌(Bacilluss 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与单-O-8-3菌株相比,0-8-3/O-28-2/O-46混合菌株对石油的降解率可提高20.1%,可耐受石油类初始质量浓度从2000mg/L提高到5000mg/L。通过在实验室接种O—8—3/O—28—2/O—46混合菌株于生物反应器中处理胜利油田采油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72h内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达96.9%,比接种自然细菌群落的降解率提高了60.7%。  相似文献   

12.
李援  王亭  王岽  郦和生 《化工环保》2018,38(3):344-347
采用原位修复法处理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了土壤中石油烃的自然降解情况,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和生物营养剂对石油烃降解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将总石油烃含量约为5 g/kg的实验土样降解30 d,自然降解时总石油烃降解率为7.8%;当单独加入1.0%(w)的土壤改良剂时,总石油烃降解率达36.0%;当单独加入1.0 g/kg的生物营养剂时,总石油烃降解率为51.6%;最佳促进剂配方为土壤改良剂加入量1.0%(w),生物营养剂加入量1.0 g/kg,此条件下总石油烃降解率为80.1%。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陕北某采油厂油井周边石油污染土壤的基本污染情况,采用铜绿假单胞菌-黑麦草联合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现场修复效果。调查显示,该油井周边土壤的含油量最高为9 020 mg/kg。90 d的修复周期结束后,土壤的含油量降至402 mg/kg,去油率高达95.5%,并且不同采样位置的土壤含油量检测结果均低于500 mg/kg,满足《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中的A级土壤标准。单独使用黑麦草或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修复,土壤的去油率分别为29.5%或88.8%,而空白区土壤的去油率仅为21.8%。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实验为基础,研究了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微生物(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石油烃含量为4 420.18 mg/kg、脱氢酶活性为230.52 μg/(g·d)、苯酚毒性当量浓度(TEQphenol)为1 633.21 mg/L的初始条件下,强化组总石油烃降解率最高为53.08%,是对照组的1.60倍;土壤的脱氢酶活性达到637.73 μg/(g·d),是对照组的10.64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大幅降低, TEQphenol最终降低至171.08 mg/L。说明该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且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毒物质的降解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FeSO4化学还原法为对照,开展硫酸盐还原菌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处理后,土壤中Cr(Ⅵ)含量从6.48 mg/kg降至0.95 mg/kg,下降率为85.33%,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符合国家一类建设用地的标准;土壤浸出液中Cr(Ⅵ)质量浓度从0.162 mg/L降至0.004 mg/L,下降率为97.53%;土壤中硫酸根浓度略有降低,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好于化学还原法。  相似文献   

16.
张素华  汤烨  詹路  谢冰 《化工环保》2021,41(2):202-208
针对土壤的塑料污染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热脱附降解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选取4种土壤中常见的残留塑料(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热解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各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在500 ℃的最佳热解温度下处理60 min,PE、PVC、PET和P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61%、91.73%、90.74%和93.42%;土壤含水率低于16%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不显著。表征结果显示,500 ℃热解后土壤中残留有机成分已得到充分挥发,热解油的主要组分为烷烃。  相似文献   

17.
共基质和无机盐对原油降解菌株降解原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原油降解菌X3,对原油的降解率达72.6%,经鉴定X3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domonas)。利用生物摇床对X3菌株降解原油的实验发现,共代谢基质α-乳糖对X3菌株降解原油有促进作用,可使原油降解率提高到80.3%;而葡萄糖和蔗糖对X3菌株降解原油有抑制作用。Fe2+对X3菌株的降解原油也有促进作用,在α-乳糖和Fe2+的共同作用下,X3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可达82.3%;K+和Mg2+对X3菌株降解原油则有抑制作用。在FeSO4质量浓度为0.2~0.3mg/L时,X3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FeSO4质量浓度继续增加,X3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军远  王向东  李昕  李福德 《化工环保》2004,24(Z1):108-110
综述了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中所用的菌种及不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氰化物的降解方式和在含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出了生物法处理含氰废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Fenton氧化—微生物法降解土壤中石油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期被苯系物污染的活性污泥为菌源,采用液相“诱导物-中间产物-目标污染物”驯化模式驯化出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群,并将其用于Fenton氧化—微生物法处理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ales)为主导菌属。实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菌群后降解50 d,土样的总石油烃(TPH)去除率较土著菌提高了13.4~20.5百分点;对于TPH含量(w)分别为4%,8%,11%的土样,Fenton氧化的最佳H2O2加入量分别为3,4,4 mol/L(Fe2+加入量0.04 mol/L),TPH总去除率分别可达88.8%,65.0%,47.7%,较单独Fenton氧化或单独微生物法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缩短了降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20.
以长期被苯系物污染的活性污泥为菌源,采用液相"诱导物-中间产物-目标污染物"驯化模式驯化出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群,并将其用于Fenton氧化—微生物法处理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ales)为主导菌属。实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菌群后降解50 d,土样的总石油烃(TPH)去除率较土著菌提高了13.4~20.5百分点;对于TPH含量(w)分别为4%,8%,11%的土样,Fenton氧化的最佳H_2O_2加入量分别为3,4,4 mol/L(Fe~(2+)加入量0.04 mol/L),TPH总去除率分别可达88.8%,65.0%,47.7%,较单独Fenton氧化或单独微生物法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缩短了降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