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永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82-1085
利用兵团农业1953—200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兵团农业的总量生产函数,并据此计算了兵团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增长率,采用HP滤波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前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为剧烈,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较低。而改革开放后,兵团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历年13个省份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各省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能源使用量逐年上升,各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存在波动,且易受外部环境影响。②农业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紧密相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影响农业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能源效率仍存在改善空间,为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应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推广节能技术,并全面激活资本、科技创新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规律分析了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该阶段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纯技术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低,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高。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外,东部地区要改善纯技术效率,中西部地区要改善规模效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67个县(市、区)2003—2012年的农业投入产出5个主要指标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县域差异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县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与县域间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均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2010—2014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农业生产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9%,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占比36.6%)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19个省市、自治区(占比63.3%)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为上海市;从分解指数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增长4%,技术进步指数下降2.3%,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不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0、0.961和1.025,受规模低的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8—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技术进步不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基于实证分析,本文从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施一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鼓励企业采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治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SBM模型、ML指数评价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结论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无效,区域间的发展有差距;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走势相对平稳,没有太大波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因为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由此提出优化空间格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各省市间协同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1997—2009年旅游业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东中西及全国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内,各省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省份增长较慢。东中西地区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性,西部增长最快,东部最慢,三大区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西部技术进步水平仍快于中东部地区。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6449%,技术进步起了主要作用,技术进步年均增长6.9933%,而技术效率增长仅为0.609%,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是当前区域低碳发展和碳排放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郑州市2005—2014年35个工业行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基于IPCC方法对郑州市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且行业差异明显。2TFPc明显大于TFP,均值高0.112,两者均呈波动增长态势,但TFPc的波动趋势明显较大。从分解项看,TFP和TFPc都与技术进步有关。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由TFP的技术进步为主转变为以TFPc的技术效率为主,特别是规模技术效率。4对大部分行业而言,技术进步对TFPc起到了拉动作用,拉动作用最明显的行业是重化工业与高耗能行业。  相似文献   

10.
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是当前区域低碳发展和碳排放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郑州市2005—2014年35个工业行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基于IPCC方法对郑州市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且行业差异明显。2TFPc明显大于TFP,均值高0.112,两者均呈波动增长态势,但TFPc的波动趋势明显较大。从分解项看,TFP和TFPc都与技术进步有关。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由TFP的技术进步为主转变为以TFPc的技术效率为主,特别是规模技术效率。4对大部分行业而言,技术进步对TFPc起到了拉动作用,拉动作用最明显的行业是重化工业与高耗能行业。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渔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视角,结合渔业企业数据,运用Levinsohn-Petrin(LP)法,对我国渔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3%—5%之间,不同年份间增速存在较大波动。(2)沿海较非沿海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4%左右;国有和非国有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内外资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势趋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3)从时间序列方面来看,核密度曲线呈逐渐向右偏移的趋势,说明渔业企业生产率水平在此期间一直处于增长阶段。(4)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渔业企业集中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研究结果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以期能准确把握渔业企业在促进渔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从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角度出发,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选择投入产出要素对辽宁省2006-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对全省及各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变化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做出评价.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小幅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为1.1%,纯技术效率呈波动性增减,表明各城市尚未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为0.996<1,未向最优规模靠近,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增长贡献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DEA分析方法,测度了成渝经济区2010—2015年的旅游发展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建立面板模型验证了旅游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区综合效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中曲折上升的发展趋势,纯技术效率下降,主要依靠规模效率提升;2012年综合效率呈负增长,短时间内大量资源和技术的涌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旅游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整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产业结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化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均有积极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发挥政府旅游调控职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优化资源投放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刺激旅游消费需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5年江苏省县市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引入空间自相关探究了江苏省县市经济综合效率的空间集聚演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2015年县市经济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存在明显的"南—中—北"空间结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规模效率水平较高。(2)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与全国TFP变化基本相同;县市TFP变化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变化,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3)综合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L-L和H-H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H-H集聚区有明显的跨江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现有研究基于多种宏观政策探讨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但对碳排放权交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关注不足。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轻污染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减税、市场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科技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和不竭动力。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测算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处于下降阶段,其变化趋势是科技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的省级区域,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大部分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下降阶段,技术进步的变动是带动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利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分别衡量了2003--2009年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呈规模收益递减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发展呈现较大波动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7年河南省10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区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方向性距离函数处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度环境因素包含与否情况下的产业集聚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一步细分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评价能客观对比建设成效,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存在着区位差异,经济区位较好的产业集聚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结合实践调查,呈现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区位优势带来的产业集聚差异,建议针对经济区位带来的产业集聚区起点不同,政府应分类制定产业集聚区的绿色发展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