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田园综合体是当下拉动我国乡村发展的新生模式。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可盘活农村的"三生"空间,吸引外来资本的注入,为当地的乡村空间带来重构,提升本地的经济和环境。以无锡市阳山镇拾房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对田园东方的开发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建设田园综合体前后的拾房村"三生"空间进行对比,研究拾房村的乡村重构问题。结果发现:在田园综合体建设前后,乡村的"三生"空间由单一的空间组合变成了复杂的复合型空间,乡村的土地空间得到了升华,构建了产—居—业—游—乐合为一体,农业发展动力强劲、旅游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宜居宜业的田园综合体,这不仅是对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响应,更营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吴欣玥 《四川环境》2022,(1):200-20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全域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和“乡村病”难题,“城乡融合”理念被提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县域为单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基于“人—地—业”体系探究2000—2018年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与西部优于东部,并形成了以市区为核心的“以一带多”发展格局。(2)研究期内人口与产业融合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产业融合在3个维度中上升幅度最大。(3)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是“产业主导、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下人口、土地、产业共同促进的结果,多因子协同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城乡融合发展。(4)实现人口双向自由流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三产融合发展是推进“人—地—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4.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村庄空心化聚落形态具有特殊性。以村落空心化为特征的乡村衰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阻碍。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吉林省平原区空心村的时空扩展和空心化特征,结果发现: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起始晚,但发展快;人口和宅基地空心化严重,耕地质量具有"空心化"趋势。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在村庄整治中,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中心村实心化发展与零散空心化村落治理相结合,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中心村落职能结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发展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视角,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哈大高铁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哈大高铁削弱了沿线区域的极化作用,强化了核心旅游区域的扩散作用,核心旅游区域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哈大高铁开通前,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中心—旅游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高铁开通后,各要素向高铁沿线集聚,推动了沿线四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集聚程度由单核心集聚转变为核心区集聚与整体稳定扩散,旅游空间结构由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飞跃。立足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五链驱动"路径:扩展产业链、优化生态链、融合文化链、提升管理链、完善生活链,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搭建理论框架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梳理已有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乡村空间规划相关重点文献,厘清乡村空间规划在乡村振兴中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成熟,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变得多样化和微观化。②乡村空间规划研究集中在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关注高于以农业为核心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③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空间规划、乡村生态空间等类型空间的规划研究有待加强。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中,应加强对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规划、"三生+三产"空间统筹规划和田园综合体规划经验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6个乡村为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进行具体分析,识别了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关键性要素。结果表明: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的作用次之,产业水平的作用较弱,休闲体验的作用最弱。通过整合核心产业与生态景观营造产业体验空间,发展以"共享+体验"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丰富乡村体验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表土剥离对土地整治项目收益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冉  赵艳玲  李建华  信凯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25-1027,F0004
为了揭示表土剥离对土地整治项目收益的不同影响,作者采用采样分析、调查问卷、地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表土剥离是土地整治工程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土壤质量空间分布和作物投入一产出值比较分析,土地整治可有敬减少农业生产成本,而表土剥离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表层,通过追肥和田间管理,在2—3年时间可基本恢复耕地肥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海南省2007—2017年间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业两者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南省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②海南省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业耦合协调高值区范围不断增大,空间分布趋向均衡;③海南省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趋势。旅游业成为海南省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乡村转型发展则为旅游发展要素在乡村地域的集聚和扩散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权重法和融合度分析模型对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2008—2015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内部融合发展差异性大,呈现出由广州、深圳核心区向外围城市迅速递减的空间格局。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两类产业融合发展等级不高,文化产业普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绝大多数地区处于初级融合发展水平以下。未来有效结合消费动态和产业转型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整合,是提升珠三角地区两类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选取北黄海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空间角度,基于点—轴理论,重点分析了北黄海经济带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北黄海经济带的空间发展模式为点—轴渐进逐级开发模式,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集聚与扩散效应、交通协同效应;北黄海经济带依托大连经济发展一级枢纽轴心,沿庄河、东港二级枢纽轴心的两条产业轴延伸,形成一条点—轴式空间发展枢纽轴带,即北黄海经济带。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以重点生态区、农村贫困区和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态化、循环化转型发展为基础,注重产业—生态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技术组装,以重点领域的协同推进带动整体范围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找到一条科学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重心模型,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生态贡献率指数等分析了忠县土地利用时空转型特点及其重心演变规律,揭示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忠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1990—2015年,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空间上变化不明显,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发生明显偏移。31990—2015年,忠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稍有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趋势并存,生态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8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日前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攻坚,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  相似文献   

17.
以1990—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在Arc GIS平台下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采用局部G统计方法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对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存在7个人口高密度中心,区域人口分布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发展趋势。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揭示出黄淮海平原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人口空间结构模式,一是去中心化扩散模式,主要是1990—2000年的北京市区;二是中心增长型扩散模式,主要包括2000—2010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天津市区;三是向心集聚模式,主要包括2010—2015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石家庄市区、保定市区、邯郸市区、郑州市区和徐州市区。研究结果对黄淮海平原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研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分布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凝聚型空间分布格局;从省域尺度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云南和江西等省份。(2)密度特征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1个高密度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1条倒“Y”字形核心带。(3)影响因素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受经济产业、社会政治、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产业因素和旅游资源因素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加快提升农业生产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点。量化农业是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为纽带调控农业产业的全过程。从分析量化农业的科学基础和战略内涵入手,构建量化农业系统"8字模型"架构,提出存在"量化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形式的逻辑圈层架构,分析量化农业产业的演化路径,勾勒"三步走"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任务;进一步论述量化农业主要发展模式的关键矛盾、出发点、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设计理念等关键问题,提出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为主的量化农业长效机制体系,并从顶层设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人才梯队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