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为合理选择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地址,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基于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数据,通过ArcGIS平台形成Voronoi图,可视化表达地震应急准备分区方案并进行应急物流中心预选址;在考虑需求权重情况下,构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优化选址模型,通过LINGO软件编程求解得出基于震灾应急准备分区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并以A市为例,通过与传统行政区划建设方案进行对比,验证本文选址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选址优化模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服务里程总量减少31.39%,单位服务量提高30.61%,验证选址方案的配送效率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以及突发事件的相关特点,结合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利用Pajek软件进行网络中心性分析,同时考虑到空间、成本、救援3个约束条件,建立“P-中心应急救援站选址模型”,使轨道交通线网中最大应急救援距离最小,同时防护到网络中所有的需求站点;利用遗传算法进行编程计算和模型求解,以得到最优结果;以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进行应急救援站选址研究,得到12个应急救援站的最佳布置方案,最后通过线网脆弱性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脆弱性最小,说明选址方案可靠。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昆石高速为研究对象,将遗传算法(GA)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相结合,运用GA-BP神经网络模型鉴定高速公路事故多发段,根据昆石高速环境条件选定应急救援中心候选点;应用双层规划理论模型分析昆石高速应急救援中心选址,并利用萤火虫算法优化求解,得到昆石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选址的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鉴别高速公路事故多发段相较于传统模型更准确;运用双层规划模型和萤火虫算法求解可得到昆石高速应急救援中心最佳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中国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更好地指导地震应急救援的标准化工作。在充分调研国内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应急救援响应和应急救援恢复3个方面对中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英国、德国等标准研究机构及协会颁布的近200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进行归纳和研究。结合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的特点,提出中国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结构和急需编制的关键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提高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降低事故后果,文章基于目前应急救援中心选址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双目标决策救援中心选址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应急响应时间及应急处理能力对救援能力的影响,建立了救援中心点的最大网络覆盖模型;并采用较优的邻域搜索算法求解救援中心点的合理位置。最后以某地危化品运输路网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事故应急救援中心的合理布局计算求解。结果表明:考虑应急响应时间及应急处理能力限制的应急救援中心选址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救援中心的综合应急能力,为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郝静  李建明  陈志  董国光  黄莹 《安全》2008,29(5):16-18
对于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高校,应根据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人员应急救援方案,选择与规划紧急避难场地。本文以四川大学一个学生宿舍园区为例,规划该园区的地震逃生路线和紧急避难所,并论证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虑城市应急疏散中心的"通达性"与"经济性"原则,提出城市应急场所选址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算法求解,从而得到应急疏散中心选址模型的最优解群。最后以某地区应急疏散中心选址为例,验证了该模型与NSGA-Ⅱ算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解决应急物流系统中的设施选址和应急物资分配问题,基于应急物资供需特征,引入概率分布及三角模糊数描述应急物资供需的不确定性,建立不确定信息环境中,多商品、多式联运、多阶段及多目标的应急物流选址分配模型。探究模型中不确定性约束条件的转化方法,并采用epsilon约束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选址分配问题,用epsilon约束法能有效地求解多目标模型的帕累托最优解集,决策者可根据对需求未满足量、应急物流系统的救援总时间及总成本3个目标的偏好程度,选择相应的应急物流方案,实现应急设施的科学选址和应急物资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集输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合理的 消防中心站选址对及时展开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气田中消防中 心站的最优选址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动态规划法与重心法相结合的选址方法。采用动态 规划模型确定气田集输系统应急救援最优路径,采用重心法考虑气田集输系统不同组成 单元的重要性,二者结合最终确定出消防中心站最优选址。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气田消防 中心站位置既保证了气田集输系统中重点保护对象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援, 同时兼顾了其他单元的最短应急救援时间,对气田消防中心站的合理设置提供了较有价 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准确迅速地评价应急救援作业质量对于高质量开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作业至关重要。基于运维作业动态记录,从事故量、事故影响、作业效果和道路属性4个方面构建应急作业质量快速评价体系,采用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法客观赋权结合VIKOR(VI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法构建评价算法,以Moran’s I分析的指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作业部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与路网信息分析应急救援作业的服务可达性与效果的可视化情况。结果表明:指标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事故占道时长及事故处置时长呈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多数地区可实现1 h全覆盖,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优。研究方法可为提升应急救援作业质量和作业队伍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保障消防救援队员救援时安全,基于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从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角度构建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方法。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及特大伤亡与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不足有密切关系。构建基于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危化品企业、有关监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消防队联动应急管理体系是提升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方法。危化品企业、有关监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消防队应做好危化品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通过充足的预防和准备工作促使有效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危化品企业做好早期处置利于消防队采取针对性应急救援方案。对于复杂性危化品事故,及时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科学应急响应,可保障消防救援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应急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协同效果,基于ISM二维云模型展开应急管理协同度研究。运用结构解释模型(ISM)剖析应急管理复杂系统内部的层次关系,依据影响因素递阶层次图构建应急管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1种递阶中心度权重法用于求解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用中心度与层级系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与结构性;将二维云模型引入到应急管理协同度研究,处理各指标预防阶段和响应阶段的模糊性与随机性问题;应用上述方法对京津冀应急管理协同度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应急管理综合协同度等级为良,3地各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沟通有待加强,需提高应急预案在响应阶段的可行性,同时加大预防阶段的科技支撑能力,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的应急管理协同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抢险救援,反映了中国高层领导对事故抢险高度重视、极强的社会动员和控制能力、新闻媒体深度介入、指挥协调规范有力和依靠专家科学应对等典型当代中国特色。本文通过仔细分析本次煤矿透水事故的发生及抢险救援过程,提出中国还应该在强化事故灾难"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全过程应急准备、进一步完善关键应急能力、加强应急准备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应急准备活动持续改进机制和培育积极主动的应急准备文化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应急物资的高效快速配置是降低灾害损失和顺利实施应急救援的有力保障。应急逆向物流包括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以及可重复利用物资的回收再利用,能起到缓解应急物资匮乏,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本文根据随机Petri网理论,构建考虑逆向物流的应急物资配置模型,通过对同构于该模型的马尔可夫链进行仿真,求得各种状态的稳态概率,结合马尔可夫链性质对关键因素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通过“雅安地震”的案例应用表明,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此模型可以反映各因素对应急物资配置整体流程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变化趋势反映不同条件下应急物资配置的关键环节,可以为灾后救援和应急物资的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降低灾后初期应急资源短缺情况下灾民生理和心理受到的伤害,提出等待效应和短缺效应衡量救援过程中的灾民心理痛苦效应,同时耦合时间和供需情况2个维度测度救援过程中的公平性指标,构建调度总时间最短、时间攀比最小和灾民心理痛苦效应最低的多目标应急资源调配模型,研究多灾点、多配送中心、多种类物资救援场景下的应急资源分配和路径规划决策选择问题。应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求解,以新冠疫情下武汉市医疗物资调度为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能有效减少供不应求情况下的灾民心理痛苦效应,保证救援活动的公平性,能得到不同目标偏好下的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现状,借鉴发达国家防震减灾管理的经验,构建了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包括防震减灾法律保障、行政监管、地震监测预报和预警、防震减灾计划、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保证、防震减灾教育与培训、基层单位对震灾的预防、地震救援组织建设、震灾应急救援服务等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指出其建设重点应放在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抗震性能保证、行政监管、防震减灾计划、防震教育培训和基层震灾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深化西部中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的运用将有助于增强西部中小城镇的防震减灾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核事故应急疏散的时效性和安全性,降低核事故损失,基于核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对疏散集中点和疏散路网进行风险评价,提出分区疏散组织策略,结合行政区划法,完成核电站场外疏散区域划分;将总暴露风险作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元胞传输的分区疏散规划模型,并以我国某沿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验证分区疏散方案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核辐射风险后的分区疏散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疏散效率,保障公众安全,降低疏散时间和暴露风险,优化疏散期间交通状况。研究结果可为核应急疏散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新体制下我国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思路,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以天津市为代表的基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改革现状、工作特点和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新体制下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新体制下的地震基层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震后应急物资调度中,因不考虑各应急需求点灾情差异和需求差异带来的决策结果不够合理的问题,采用改进的专家打分法将收集到的灾情信息量化为灾情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成本和应急延误时间的多目标模型。采用逐步法求解,为每一个应急需求点确定提供应急物资的供应点及供应量。将此方法运用到云南发生的某地震灾后救援中,计算得出与3个应急需求点对应的应急供应点及其供应量。  相似文献   

20.
为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时间内,使各应急物资调配中心的物资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地运往各受灾点,最大程度地平衡受灾程度不同的受灾点群众对应急物资救援的心理满意度,构建以应急物资救援时间最短为目标的上层模型;通过借鉴前景理论量化受灾群众的心理满意度,在考虑各受灾点对有限应急物资存在竞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下层非合作博弈模型;设计遗传算法求解上层模型、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下层模型的层次混合算法。结果表明:构建的多应急物资调配中心多受灾点的非线性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使应急物资的调配具有时效性,且更加客观地衡量各灾点物资调配的公平合理性,该模型为应急物资调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