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工业是城市能源活动CO2排放的最重要部门,核算工业部门CO2排放以及合理的减排情景分析是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内容。该研究以区域终端消费电热力产品CO2排放系数为基础,建立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核算方法,比较了终端法和直接法核算2007年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行业分布和排放强度的差异,分析了影响工业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和各情景下工业CO2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厦门市工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7 940 kt CO2,排放强度为1.182 t CO2/万元GDP,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影响排放强度的主要因子为行业能源消费强度、电力能源结构、工业能源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采用终端法核算的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行业结构与直接法核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建立的CO2减排潜力估算方法,预测在规划情景和理想情景下,2015年厦门市工业CO2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30.4%和41%,在工业增加值为1 500亿元情景下,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2 358和10 475.9 kt CO2,比2007年增长55.4%和31.7%。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透过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及其时空变化,不仅可以检视人类活动及其行为是否符合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还可以检视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否处在预期状态。本文在对能源消费及CO2排放数据整理和计算的基础上,先后分析了北京能源消费总量及不同品种能源消费量变化、北京能源消费所形成的CO2排放总量、主要产业与分行业以及不同城区的CO2排放情况,最后针对"燕山石化"异地迁建、实施"交通节能降耗减排战略""将房山、顺义、通州和大兴作为全市节能降耗减排重点监管区"以及"将建筑节能和社区节能作为微观节能降耗减排重要领域"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宏观角度将国内各地区作为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评价的基本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对节能减排各项指标进行了分类,建立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2007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废水、SO2综合治理绩效和效率。分析表明,中国能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废水、SO2治理和排放效率虽有普遍提高,但整体效率仍比较低,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LMDI中国省域氮氧化物减排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琼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6):2394-2402
首先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LMDI法)将氮氧化物排放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5个因素;其次通过模型得出的脱钩系数运用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十二五"期间中国30个省市脱钩空间差异,研究各省市氮氧化物减排表现、分析减排潜力和减排影响因素,为国家"十三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和寻找多元化的氮氧化物减排途径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降低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的决定因素,经济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具有较大促进氮氧化物减排潜力;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空间分异明显,大部分省市经济发展与氮氧化物排放处于脱钩状态,部分省市弱脱钩状态.同时,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5年中国各省市氮氧化物排放脱钩空间分布由较弱、中脱钩为主至中、较强脱钩为主再到较强脱钩为主,呈现区域间"异质化"和区域内"均质化"的趋势.国家氮氧化物后续减排任务应多分解在中脱钩或弱脱钩(减排潜力大)省市,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且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其最优减排.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山东省水泥行业的CO2减排潜力,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软件建立了LEAP-Shandong Cement模型,对山东省水泥行业的CO2排放量及相应的减排潜力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在模型中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研究了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技术情景下山东水泥行业2007~2020年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到202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技术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分别为8.5%和14.4%.因此,山东省水泥行业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实现减排主要依靠窑型的替代和相应技术的进步,其中,余热发电技术改进为近期的重点减排技术.总体而言,水泥行业减排兼具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低碳化发展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排放的急剧增加造成的。目前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能源的消耗和CO2的排放将快速增加,从而给武汉市碳减排的实施带来难度。为了给武汉市制定碳减排目标、推动低碳城市试点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从工业减排、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方面定量核算CO2的减排潜力;并且在分析武汉市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武汉市未来CO2排放水平,分析武汉市在不同减排潜力下GDP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GDP的高速增长在未来几十年内若仍然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即使在强化减排方案下也难以使GDP的增长与CO2排放量脱钩;只有在GDP保持适当增速,增速下降为2020年10%、2030年为8%、2040年为6.5%、2050年为5%时,CO2排放量在优化方案和强化方案的情景模式下方可分别在2040年和2030年出现拐点。针对研究结果,就如何使城市发展与CO2排放脱钩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年福建省CO2排放量,对人均CO2排放量和万元产值CO2排放量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依据2000—2010年CO2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建立了福建省CO2排放量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据此分析了2005—2010年6个时段CO2减排潜力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万元产值CO2排放的负荷越小,万元产值CO2减排的潜力也越小;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万元产值CO2排放的负荷越大,万元产值CO2减排的潜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年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CO2)排放和重点常规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的完全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水泥行业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协同减排方式,定量计算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减排协同度。通过对各种减排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水泥质量、提高水泥散装率、技术改进都是常规污染物和CO2的减排量和协同度相对较高的方式,采用替代燃料可以大量协同减排二氧化硫(SO2)和CO2,采用替代原料可以大量协同减排工业固体废物和CO2,通过对各种减排方式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对我国水泥行业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减排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减少交通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压力,核算了武汉市道路交通出行的CO2排放量,并采用低度、中度和强化3种减排情景模式对武汉道路交通出行的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测算,计算出了不同情景下武汉市道路交通出行的碳减排强度。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道路交通业CO2排放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私家轿车的CO2排放量增加速度最快,大货车的CO2排放量在各类交通工具排放量中占比最大,公交车和出租车的CO2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小。对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度减排情景减排效果有限,强化低碳情景下才能达到减排效果。建议采取以下减排措施:改进基础设施,创建良好的出行环境;推进技术创新,降低机动车能耗污染;提升公民素质,加大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优化道路运输的能效和经营效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李健  刘恋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11):222-231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并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分析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变,将各地区的减排潜力定量划分为4种类型,比较在设定的3种不同情景下,物流业减排潜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的时间演变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均值为0.974,全局总体发展呈波动状态,技术进步的降低桎梏了物流业的发展;空间格局方面,全局正相关性整体趋势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格局,局部邻近地区之间表现出正向影响的空间效应,而表现高水平的地区未能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各地区所属类型划分不同,不同情景下各地的减排潜力存在巨大差异,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会影响地区物流业的减排空间,导致减排责任分摊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及其成效来看,现行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减排措施很难实现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本研究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当量(APeq)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行业技术减排措施和结构减排措施进行成本-效果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末端治理措施在削减某一特定污染物的同时,由于耗能增加可导致其它污染物的排放上升;以节能为主的技术减排措施、前端和生产过程控制措施,以及以新发电技术替代为主的结构减排措施可以实现SO2、NOx和CO2的协同减排,且减排潜力较大.此外,本文还在单位(边际)污染减排成本核算与污染减排潜力估算的基础上,绘制出适合中国电力行业的SO2、NOx、CO2和APeq减排路径图,以协助决策者制定适宜的减排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减排CO2的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地评估中国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减排CO2的潜力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提出了基于占地属性的燃料乙醇原料划分方法,并指出低质宜耕边际性土地与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可作为占地型原料的种植空间和非占地型原料的来源。随后,构建了燃料乙醇替代的CO2减排潜力的评估模型,并对2015年和2030年中国发展非粮乙醇的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2015和2030年我国非粮燃料乙醇可产生1 094.7×104 t和4 902.7×104 t的CO2减排潜力,且形成以非占地型原料乙醇为主的减排结构。从减排潜力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在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呈现出以微度、低度减排区为主和极高、高度减排区为主、"∏"型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探讨区域CO2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制订碳减排政策和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IPCC指南,测算了2000—2012年我国中部六省(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CO2排放量及其排放强度;借助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lmquist指数模型,从CO2排放量、生产总值、资本存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劳动力5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动态CO2排放效率进行了全要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中部六省的CO2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6.74×108 t升至2012年的20.24×108 t,年均增长1.12×108 t.②中部六省CO2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3.41降至2012年的1.74,年均下降5.5%.受地区能源产业结构的影响,山西省CO2排放强度峰值高达11.40,减排压力与其余五省相比更为艰巨.③动态CO2排放效率均值为1.054,呈稳步提升趋势,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年均值为1.051(>1),对CO2排放效率提升起到了拉动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年均值均为0.999(<1),拉低了中部六省的CO2排放效率.研究显示,中部六省CO2排放量增速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增长态势在短期内仍无法改变.CO2排放与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密切,其排放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进步、低碳管理方法的推广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征收碳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税征收对中国宏观经济、节约能源和抑制CO2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低税率的国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低税率的碳税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极为有限,但对减缓CO2排放增长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为逐步形成中国的碳税税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设计出中国碳税征收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全生命周期下中国煤炭资源能源碳排放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命周期法(LCA)构建了煤炭资源在开发、转换、利用阶段的碳排放估算模型,采用动态网络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资源的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时期能源碳排放效率与阶段能源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资源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呈“U”字型分布,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煤炭资源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07~2019年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均值仅为0.4726;我国煤炭资源时期能源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与中南地区;从阶段能源碳排放效率分析可以发现仅北京、江苏、青海三省阶段1与阶段3的能源碳排放效率处于有效水平,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阶段均存在效率损失,尤其阶段2效率损失严重.研究期内阶段3的能源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类峰峦状”的波动上升趋势;DNSBM和NSBM两种模型测算的能源碳排放效率对比发现,NSBM模型会低估煤炭资源综合能源碳排放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泥工业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主要排放源,利用碳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1-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碳的排放量,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水泥工业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排放强度呈线性关系。"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由0.69 t/t下降到0.65 t/t。万元GDP碳排放量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295 1 t,平均每年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2.85%。水泥工业十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贸易隐含CO2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2002年、2005年和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 Version 7.0的C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CO2,分析了隐含CO2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及单位产值CO2排放量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CO2的贡献.结果表明: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CO2顺差,2007年CO2顺差达1 381.06×106 t;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CO2增加的主要因素,CO2排放强度下降带来的技术效应是抑制出口贸易隐含CO2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加油站成品油销售过程产生的VOCs由于物种活性高、臭氧生成潜势大,一直是我国大气O3污染防治的重点污染源之一.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加油站VOCs污染特征和排放强度,利用美国环境保护部(USEPA)人为源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中推荐的加油站VOCs排放测算方法 (AP-42方法),结合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油品消费量情况以及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的环境地理信息等(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下同),定量测算了2019年我国各省份加油站VOCs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研究了不同情景下我国加油站VOCs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我国各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加油站汽油VOCs排放因子的平均值为2.41 kg/t,但差异性较大,海口市最高(3.46 kg/t),拉萨市最低(1.47 kg/t),二者相差1.35倍.(2)无控制情形下,2019年我国加油站VOCs排放量约为41.48×104 t,主要集中在南方部分地区(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地域人口大省(河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占加油站VO...  相似文献   

19.
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不同发电方式和发电技术的电力CO2排放系数差别很大。研究发现,上海市2009年电力消费侧的CO2排放高于电力生产侧1 551万t,即上海市净调入电力的CO2排放为1 551万t,可见外来电CO2排放的正确测算对全市及各终端消费部门的CO2排放有重要影响。从排放系数来看,消费侧的CO2排放系数只有生产侧排放系数的81%,得益于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于本地电力。2009年由于外来电的引入,上海市电力消费避免了178万t的CO2排放。就火力发电而言,上海市单位发电能耗和CO2排放略低于华东电网平均值,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基于以上研究,从提高火力发电的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其他新能源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减缓电力CO2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