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第三世界的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环境的恶化又导致这些国家更加贫困,如此恶性循环。目前全世界约十几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贫困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冲击十分巨大。贫穷造就愚昧和无知,导致人口急剧膨胀,迫使人们不择手段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据统计,现今世界已有3000多万环境难民,这些人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他们失去了土地和水  相似文献   

2.
<正>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一切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破坏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环境。现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水资源、空气和食品等都受到了污染。生活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水沟;一株株美丽的花草树木被水泥地取代;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在一阵隆隆的机器声中倒下……这些  相似文献   

3.
时光中的树     
《绿叶》2020,(7)
正我曾经这样描述我老家杏儿岔的树:30棵杏树加上50棵柳树,再加上100棵杨树和12棵榆树,还有41棵梨树和58棵苹果树,再加上前年二叔在门口种的3棵椿树。这就是杏儿岔全部的树了。反正岔里都是一些平常人家,都是一些好种好活的树。有时觉得树太少了,岔里人就把一棵扁豆叫作扁豆树,把一棵枸杞刺叫作红刺树,还有麻秆树、苦荞树。远远看去,是一团树包围着杏儿岔;走进岔里才看清树散落在各处,就像那些门口蹲着、地埂  相似文献   

4.
短波     
1993年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创建20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拟在中国召开“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 1993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说,没到过西西里,就不算去过意大利。作为地中海上最大的岛屿,这座堪称“意南珍珠”的宝岛,的确是一块巧妙的土地。她将迷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非常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嶙峋的火山山峦、肥绿的宽厚丘陵、宝石般清澈的海水,以及随处可见的2000多年前的历史古建筑……让她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美丽传说!游览西西里,就像穿行在时光隧道中的一场旅行。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棵树,一棵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我经历了太多太多……三十年前,我和我的伙伴遍布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头上是蔚蓝晴朗的天空,脚下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小河,四周是鸟群欢乐自由的妙曼身姿,旁边住着勤劳善良的人们,青青麦田里洋溢着她们的笑声,在劳作的间隙,她们会坐在我们的脚下歇息,我们共同呼吸这清新夹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热门话题,如何认识坏境恶化,怎样摆脱环境恶化,是中等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下面是我在值初教学中围绕这个中心渗透环境效率的做法。1.如何认识环境恶化环境的危机已达到这种地步──以分神来表示环境因素恶化的进程:去世男每分钟有11.4公顷土地为漠化,有40公顷耕地丧失,有47000吨泥沙流入海洋,有21公顷森林消失……当么严重的环境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灾难最能教人反思。1.11991零华乐水灾作为长江要到成第二条黄河的德g,使人忧心仰仰。建国以来长江上游毁坏丹荔使森林覆盖孬从50年代的50%下降至u10%。…  相似文献   

8.
<正>"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现如今,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座座工厂;一望无际的草地变成了荒原;清澈的小溪变成了浑浊的水沟;美丽的草原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这是因为人类乱砍滥伐,毫无节制地破坏环境,没有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而我们却  相似文献   

9.
印度由于贫穷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使其环境日趋恶化。1985年印度人口已达7.5亿,其中24%为城镇人口,有5900万城市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增长率提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环境管理规划,都市化的发展,使印度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正那里有一座小小的石桥。石桥下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溪边林立着棵棵苍翠的古树……小溪环绕着的那个小村庄,就是我美丽的家乡——安徽省临泉县的裴庄。那儿很普通,但对我来说,却是我童年的乐土。春夏之交,绿油油的麦苗被风吹成了一片海,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散发着清新的草香。这时,我最大的乐事便是与伙伴们在草地上嬉闹、打滚儿。记得有一次我们闹得实在太开心了,竟不知不觉滚进了邻家的麦田,把绿油油的麦苗压倒了一大片。  相似文献   

11.
《四川环境》1990,9(1):13-17
我市是一座新兴的以钢铁冶炼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由于建市初期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环保遗留问题较多,污染严重,70年代末一度出现了全市环境恶化的局面。针对这一严峻的环境状况,十多年来,我市在狠抓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管理的同时,相继投  相似文献   

12.
学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绿色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到细微处,发动师生在教室中种植窗台植物,美化教室、改善环境、培养环保意识,让孩子们在窗园聆听植物生长的声音……青岛市无棣四路小学,建校历史长达60年。从每年的春季开始,整个校园的景象在大自然魔力的驱使下,一夜之间就会将校园突然变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随着季节的延伸,绿树、鲜花、果实环抱着校园,让人恍如身处植物园之中。  相似文献   

13.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同志1956年6月作诗武汉,对未来三峡工程的酝酿,今天,这一思维已爆出了火花。在三峡筑坝,把长江扼断,世界上首例切断大江大河干流,并建成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这是一个魔方,被人们盘弄了几十年……防洪——为了长江中下游大片良田和城镇的安全;发电——为了发展工业根治贫穷,国家能源统一调配,“西电东送”;灌溉——为了挽救由于干旱和暴雨造成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航运——把川东600多公里险滩、急弯、乱礁淹掉,建立若干深水港,增强水运能力,促进大西南经济发展;南水北调——调节水源南丰北缺,改善大陆结构  相似文献   

14.
煤厂,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黑、脏、乌烟瘴气之所,若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去那里光顾的。但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市煤炭总公司一厂却景象迥异。当你走进煤厂的大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行道两旁的绿篱花带,往里去是别致的喷泉、古朴的凉亭、秀美的假山、各式的花坛、如茵的草坪……简直是一座绚丽多姿的花园。近两年多来,这个870多人的煤厂,栽种了松、柏、杉等观赏常绿树800多棵,杨、柳、泡桐等乔木5500多株,侧柏、黄杨、紫薇、玫瑰等灌木13000多棵,绿化面积达140亩,占应绿化面积的97%;建了6座喷水假山,4座凉亭,110多个花池,6幅壁画;放养了各种观赏鱼1万余尾。在绿化美化厂容的同时,还搞了喷水防尘技术革  相似文献   

15.
花木如人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树。一棵树长在另一棵树的旁边。它们从小就那样生长在一起,一直长了许多年,一直长成参天大树。它们树冠相连着树冠,伸展出好远好远,树根相握着树根也延伸出好远好远,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两棵生长在一起的树……后来,一棵树死了。过了不久,另一棵树也死了。有人说,它是追随它的伴侣而去了。还有一个故事说的也是树。一棵树生长在很远很远的南方,它的同胞和子孙也都生长在南方,也是一直生长了许多年。一天,一只小鸟偶然飞来落在枝头,无意间吃下了几粒它的果实就匆匆飞走了。小鸟跟随其他的候鸟一起迁徙到了北方,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闹“非典”那会儿,北京某小区有人把垃圾乱放在楼道口,臭味弥漫、蚊蝇翻飞,脏不堪言。小区物管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有关规定,在垃圾小山旁贴出处罚告示,可这不仅没起到警示作用,而且警示牌的出现,似乎为乱扔垃圾者指明了更准确的坐标。没辙,有人想了一招,把处罚警示语换成  相似文献   

17.
在教师进行有关环境知识的教学时,经常将学生作为听众,把知识记忆当成是目标,但这样做,很可能丧失了更富有教育意义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态度,而这些宝贵的东西也正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实现的。下面介绍的案例教学法无疑为大家开启了一扇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角色转变和参与方法训练的新窗口。  相似文献   

18.
每回回乡下,看到家里的老房子,就忆起许多的往事。就想起了我的奶奶和母亲,就仿佛听到了咿呀……嘭咚,咿呀……嘭咚那遥远而清晰的织机声。听到织机声,心就有些酸楚与黯然。我不知道也无法再弄清楚,我家里那台织布机从何而来,打造于何时,不知是我奶奶、太奶奶、太太奶奶带来的嫁妆,还是我爷爷、太爷爷、太太爷爷留下的家传。我只晓得打记事起,就看到堂屋里摆放着一台很古老很古老的木架子,后来才知道是织布机。在我童年的眼里,它有牛车的车身那么大,但却比牛车要高,也许它像一座小房子,或者更像一只小船。它的构造并不复杂,机头的横杆上套一块精致的可以转动的座板。机台中央的机筘,像一把很大的篦子。机尾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是人间的乐园,草原、河流和山谷,……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人们真快乐。”这是环境教育课开始一分钟的“名牌节目”──《环境之声》正在“直播”,台下的“超级铁杆”听众们听得有滋有味。亲爱的读者,您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出,这只不过是我们环境教育课的一段内容。为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教师坚持把创造教育思想渗透于环境教育课中,使环境教育课更有趣、更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   1.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否   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  相似文献   

20.
正星期六是我在文化中心上声乐培训班的日子。文化中心,是个建造时间并不太长的地方。那里环境优美,每次都让我流连忘返。大门口有一座不高的土坡,我们叫它"小山"。小山上,披着一层人工种植的草皮,每到春天,一棵棵小芽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我们忍不住在上面奔跑,嬉闹。这座"山"的山顶还种着各种各样的树木,高高矮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