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1980年2月在新西兰惠灵顿将要举行第5届冈瓦纳专题讨论会,不过看来对于冈瓦纳大陆的重建,仍然不会有满意的答案。Du Toit(1937)推测冈瓦纳大陆是由5个主要组成部分——非洲、南美洲、南极州、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的一个整体。除了印度的位置(有的人把它放在东非旁边,有的人把它放在西澳大利亚附近)以外,当时建立的这个格局似乎是合理的,而且现在已为大家所公认。不过,根据这样的组合,平面上就还缺少不少东西。 要解决冈瓦纳大陆完整拼合的难题,第一个先决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国际冈瓦纳会议(属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于1977年2月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举行。会议由印度地质调查所主持。会上将提出的论文和讨论的议题有:1.古地理学;2.冈瓦纳动物化石;3.冈瓦纳植物化石;4.煤矿床的环境和成因;  相似文献   

3.
南极科学考察的项目很多,生物监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南极开展生物监测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1)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清洁区”,其生物污染物含量水平可作为全球生物监测的清洁对照值;(2)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深化,人类活动对南极大陆环境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特别是海洋石油污染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已波及南大洋和南极大陆。因此获取当前的生物监测资料,可与将来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研究南极大陆的污染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南安第斯—南极半岛对比研究是探讨冈瓦纳古陆最终解体的关键环节。“锐角”、“钝角”、“连接”、“叠和’和“校正加利福尼亚湾”模式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南安第斯、南极半岛的古地理关系,然而,上述模式未对两者分离的动力学机制、分离过程作定性描述,而“楔子”模式从构造—地层单位、走滑断裂系、地震、火成活动等八个方面探讨了南安第斯—南极半岛古地理格局和分离过程,提出两者分离,即冈瓦纳古陆最终裂解是太平洋板块的一小部分—斯科舍微板块楔入两者之间所致的论点,代表了本地区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总而视之,包括“楔子”模式在内的上述6个模式都有不足之处,可视为今后在该地区从事南安第斯—南极半岛对比研究的重点。其中不可避免而又最明显的问题是:冈瓦纳古陆最终解体的动力来源,斯科舍微板块的归属,南安第斯南部、南极半岛北部走滑断裂系的运动方向,岩性建造的详细对比以及南设得兰群岛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南极的化石     
<正> 据1982年春季号《Earth Science)杂志报道,1981年冬天,一个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极地研究所的W.J.津斯麦斯特领导的考察队在南极发现了有袋目动物化石,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大陆漂移学说。  相似文献   

6.
季靖 《环境》2015,(3):63-65
<正>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有人不免担忧,南极的生态是否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但结果表明,南极还好,不用过分担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这块地球最南端大陆的最佳旅行时节。就在几年前,中国游客前往南极大陆的人数还寥寥无几,短短两三年,这个数字却骤然猛增——2011年中国游客登陆南极的数量第一次以单列形式被计入"国际南极旅游业者行业协会(International  相似文献   

7.
<正> 1981年12月8日—10日,大约70名地球化学家、谱学家、冶金学家、物理学家、岩石学家、化学家和火山学家在卡西斯(法国罗纳河口省)聚会,讨论液体硅酸盐问题。这次会议是由“硅酸盐液体”组组织的。这个小组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的学科研究计划(火山喷发测报学科间研究计划)的几个工作组之一。大多数与会者来自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或与该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8.
扬子板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北)胶(南)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9.
1973年5月,在苏联基辅举行第四次全苏砂矿地质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古砂矿和埋藏砂矿问题。共听取和讨论了约40个报告,分以下三方面内容:(1)砂矿形成的一般理论问题;(2)古老和埋藏金、锡和钛—锆砂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区域规律及找矿准则;(3)金、钛和钛—锆砂矿石的选矿工艺状态及重矿物  相似文献   

10.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到去年为止称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缩写保留原名)1999年7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世界科学大会,来自150多个国家的约1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副题是"21世纪的科学:新的承诺",它不是一个纯学术会议,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联合国政府间会议,而是一个讨论科学和社会的会议,会议代表有科学家、教师、工业界人士、资助机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还有约80名政府科技部官员.会议涉及问题广泛如科学教育、科学与发展、为和平民主的科学以及科…  相似文献   

11.
秦大河     
正秦大河,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长期研究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创建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现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工作的秦大河,受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参加由中国、法国、美国、原苏联、英国、日本6个国家的6名科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这次南极考察中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主要承担南极冰盖现代冰川冰面特征、雪层剖面观测和采集雪样等  相似文献   

12.
<正> 全美第一届矿物包裹体研究学术会议于1987年1月4日至7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罗的新墨西哥州采矿和技术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约130余人,除美国和加拿大学者外,还有中国、英国、西德、墨西哥、秘鲁、挪威、瑞典、新西兰的学者。会议分三个方面进行:(1)宣读论文(包括两个特邀报告);(2)论文张贴和仪器展览;(3)专题报告和讨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现就主要的两个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16×10~4m~3LNG储罐安全阀泄漏问题,从阀门结构角度对泄漏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种可能:(1)导阀失效;(2)上阀腔漏气;(3)阀座密封不严。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故障排查的方法以及操作步骤;结合阀门解体检查情况,建立了阀门失效的故障树,从投产、阀门运行维护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自1957年日本开始南极研究探险以来,许多日本地球化学工作者对南极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生了兴趣。他们的活动大多集中东昭和基地周围,对水、雪、矿物、蒸发盐和海洋沉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地貌特征,他们根据湖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讨论了海岸地区盐湖的成因和演化。同时沿考察路线对南极海域进行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杜布龙(Duobblon)位于瑞典北部瓦斯特卜顿西北,临近加里东前缘的一套前寒武纪岩石中。这个地区位于波罗的海地质构造中一条重要的分界线附近;是斯韦考芬时期(即前寒武纪中期,年龄值为1700—1950百万年)北部大陆和南部海洋之间的一个过渡带。该区上地壳岩石超复于板块边界之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湖沼水环境学会、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及国家科委海洋组环保分组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在杭州联合召开了测试质量控制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卫生系统、环保系统以及国家海洋局等四十一个单位,共六十六名代表。代表中既有从事教育、科研多年的老专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大会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会议开得生气勃勃。  相似文献   

17.
位于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过渡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具有华南地台陆缘区的特点。该区中生代不同成因类型侵入岩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岩浆起源,演化方式及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有别于大陆边缘区的侵入岩而日益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注意,特别对岩浆活动与板块运动和板内深断裂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试图探讨其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intheGreatestWilderness南极作为荒野无以匹敌。大自然寒冷、风、冰和雪统治着这个巨大的陆地及其周围海域。大陆本身是荒芜的(光秃秃的),南极野生动物的存活依赖于来自海洋的食物。人类只有凭外界的支持才得以在那里生存。在这样一个地方,很多国家决定建立人们能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尽管他们这样做出于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探索的愿望。南极研究带来关于地球的重大问题,如地球物理、地质、生态系统、大气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的新认识,给许多充满和平,信任和理解的民族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  相似文献   

19.
<正> “毫无疑问,这块陨石来自月球”。说话的人理直气壮,听众当中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意见。在1983年3月17目于约翰逊空间中心举行的第14届月球和行星科学讨论会上,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和陨石冲击坑专家的意见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无论是用地球化学方法还是岩石学手段,看来都不能把这块去年年初从南极阿兰丘陵冰层采集的高尔夫球大小(重31克)的陨石与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高地带回的岩石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构造演化,自1200Ma以来曾发生过两次碰撞、三次裂解。并有向东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资料表明:①从中国大陆向东至日本、台湾均为人陆型地壳;②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板块的各微板块之间地壳结构不同;③裂解带的形成是由于热点和地幔对流导致大陆解体;④裂解带均显示出高重力正异常,上地幔顶部波速低、具低速层、高热流区的“裂谷垫”性质;⑤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与洋中脊玄武岩的性质有较大差异,裂解带的岩浆为大陆地幔的特征;⑥上地幔特征及岩浆分融、分异均显示出横向不连续。也显示山化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不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