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垃圾堆填区周边土壤的性状变化及其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京西郊某垃圾堆放场周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垃圾渗滤液的浸蚀影响,垃圾区周围土壤酸性增大,养分含量增高;垃圾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土壤,表明垃圾区周围土壤已受到渗滤液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性状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受垃圾渗滤液影响,垃圾场周边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态铁锰含量增大。垃圾场周边土壤中渗滤液有机物和金属铁锰共存时,大量的有机物质能活化土壤中的铁锰,增加其有效性,增强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从而造成垃圾场地下水较严重的铁锰污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汕头市贵屿镇电子垃圾拆卸区重金属对周围空间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中,重金属的铜、锌、铅、镉的含量是土壤重金属含量本底值的的2到200倍.汞和铬的含量也比汕头市土壤中含量高出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分布和迁移特征,采集贵州遵义市3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场的进场垃圾、渗滤液、飞灰、底渣和烟气样品,采用ICP-AES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各组分中Cu、Pb、Zn、Ni、Cd、Cr和Hg重金属含量,研究其重金属的分布和迁移特征,为实现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生活垃圾渗滤液中Zn、Ni、Cu和Pb含量较高,各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为垃圾场二垃圾场一垃圾场三,各组分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为ZnCuNiPbCrCdHg。(2)底渣中Cu、Zn、Cr含量较高,Cd和Hg含量较低,飞灰中Cu、Zn、Pb、Cr含量较高,Hg含量较低。(3)底渣和飞灰重金属浸出含量均未超标,其中Pb和Cu属于潜在污染,烟气排放含量低于0.2 mg·kg~(-1),Cr、Cu、Ni和Zn重金属在烟气中均无检出。(4)重金属向渗滤液的迁移相对较弱(低于1%),底渣、飞灰和烟气等与焚烧相关的产物是重金属的主要迁移途径,Cu、Ni、Cr、Zn主要迁移至底渣中,Pb和Cd主要迁移至底渣和飞灰中,Hg主要迁移至飞灰和烟气中(27.1%~34.6%随烟气排出),综上可知,生活垃圾中Hg的治理和脱毒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活垃圾向土壤释放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张辉  马东升 《环境化学》2001,20(1):43-47
以南京为例,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对堆放环境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总含量、各形态含量)的影响及其量比关系。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受其从垃圾中释放率的影响。自垃圾堆放环境土壤中释放的重金属含量与其有效态部分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集漳州市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冬夏两季的地表水(包括渗滤液)、土壤以及植物样品,分析9种重金属总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地表水中Zn和As,土壤和植物中的Cd和As的含量均大于夏季,而夏季波动性强于冬季;夏季渗滤液中总Hg的含量明显高于冬季,其余变化不明显.地表水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限值,渗滤液中所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污水排放二级标准限值.土壤中重金属Cd、As和Pb的污染最重,已达到重度污染,冬季的污染明显高于夏季.冬季植物富集能力强于夏季,细叶芒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7.
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上空心菜的毒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垃圾拆解区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电子垃圾拆解区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体系中有一定迁移性,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深入探究作物的积累重金属的机理,可为调控食物链的重金属传递,减少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广东省梅州市贵屿岛某电子垃圾拆解区为中心,沿半径方向2、20、40、50 m采集土壤,同时以未受电子垃圾拆解区的土壤作为参照,在室内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对电子垃圾污染的土壤中重金属Cd、Cu、Pb、Zn、Cr的毒理响应。结果表明:受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中栽种的空心菜,五种重金属的含量在空心菜体内的分布为根>茎>叶,根部的富集系数最高,同时空心菜根部对Cu,Zn的生物积累作用最强烈,在水稻土上空心菜对重金属的富集最为明显;空心菜的生长高度受重金属的污染不明显,重金属对空心菜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叶面形态上;受到污染胁迫后,空心菜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距电子垃圾2、20、40、50 m的土壤和水稻土壤上种植的空心菜的叶绿素量平均是对照汕头土壤的44.0%、74.2%、75.4%、88.7%、74.1%;空心菜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有较好的自身调节能力,其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的相似,土壤受重金属的污染越严重,空心菜的CAT和POD的含量相应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垃圾渗滤液、填埋场周围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采集山西省太原市某垃圾填埋场和中转站冬夏季渗滤液、填埋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样本,测定其中重金属含量;分析渗滤液中金属污染的季节性变化;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估计不同暴露途径下填埋场附近重金属污染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夏季填埋场渗滤液(陈年渗滤液)中重金属检出的种类较冬季多.夏季中转站渗滤液(新鲜渗滤液)中检出重金属种类比填埋场中的少,但其金属浓度(除Cr外)较高.(2)土壤重金属平均浓度的顺序为Cu>Cr>Zn>Pb>Ni>As>Hg,地下水中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为Zn>Ni>Cu>Cr>Pb.(3)重金属污染对成人的非致癌总风险在安全阈值内,但对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接近安全阈值.重金属污染非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为经饮水摄入.有潜在健康风险的重金属主要是As、Pb和Cr.(4)重金属污染对人群的致癌总风险在安全阈值内,主要暴露途径为土壤口食摄入和呼吸吸入.垃圾填埋场和中转站渗滤液中重金属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填埋场附近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种类和浓度也有差异.填埋场附近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对成人和儿童没有健康风险,但有潜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张磊  宋凤斌  王晓波 《生态环境》2004,13(2):258-260
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三废”排放,金属采矿和冶炼,家庭燃煤,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排放。重金属在城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郊区,人类活动密集区和交通拥挤区重金属含量较高;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土壤剖面重金属污染特征不明显。应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综合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并加紧制定我国的城市土壤健康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上海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从资源化利用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的角度出发,将堆置多年的垃圾堆肥应用于土壤改良.为了研究在此过程中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垃圾堆肥施用量:0、7.5、15、22.5kgm^-2.在其上分别种植了大叶醉鱼草和紫菀,经过1个完整的生长季节,研究土壤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化:Pb、zn、Cu、Cd、Cr、Hg和As.结果表明,垃圾堆肥对土壤的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垃圾堆肥施用剂量的增加,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在本实验的垃圾堆肥用量下,重金属的含量指标均符合国家三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大部分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重金属在水稻土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内,对20~40cm土层影响较小,没有出现重金属下渗问题.植物的生长量指标为确定垃圾堆肥的施用剂量提供了1个有效的参数,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水稻土对垃圾堆肥的最大负荷量为15kg/m^2。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成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北京市3处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与1处正规垃圾卫生填埋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与正规垃圾填埋场陈腐垃圾物理组成相近,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有机物含量更低,同时垃圾分布不均匀;以建筑渣土为主的区域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5%;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区域有机质含量与正规垃圾场相近,一般高于10%,内部最高温度可达42℃左右。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约10%的速度迅猛增长,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客观评述城市生活垃圾常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在收运、处理以及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与措施:首先,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施分类收集,加强源头控制;其次,创新管理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再次,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健全垃圾收费体系;最后,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同时,还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焚烧处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气化熔融焚烧技术是一种高效资源化、污染物接近零排放的新型焚烧技术;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可减少渗滤液处理量、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堆肥技术可作为焚烧或填埋之前的预处理手段;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集多种处理技术的优点于一体,在节约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未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乡镇工业的污染现状、特点和原因以及污染控制现状。通过对废物最少化的简介和乡镇工业实施废物最少化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我国有关废物最少化法规、政策的分析等,充分证明废物最少化是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4.
Landfill sites have been the most common way of eliminating solid urban waste, as well as that of public and mining wastes. Landfill sites are a constant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i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 to air pollution, due to the erosion which it produces over the landfill site surfaces, transporting dust away from the source point. This causes serious risks for human health and general dir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landfill site. The result of dust air pollution produced in a landfill site is analysed through CFD3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by joining the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technique and Ansys CFX 10.0 software. The CFD simulations determine the wind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the landfill site surface and the different particle threshold friction velocities which determine the dust emission in multiphase simulations (air-particles). These simulations are validated from field data obtained in three measurement programmes for each type of landfill site surface treatment which has been studie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superficial landfill site treatment with the lowest air pollution is tall grass and bushes. The methodology used can be applied to the dust emission calculation in the design or evaluation of other landfill sites.  相似文献   

15.
垃圾堆肥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通过模拟土培试验,研究垃圾堆肥对铬污染土壤中有效铬含量的影响、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垃圾堆肥可显著减少铬污染土壤中有效铬含量,垃圾堆肥主要是促进水溶态铬向结晶形沉淀态铬转化;垃圾堆肥用于修复铬污染土壤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流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垃圾渗滤液回流处理后,CODcr去除率最高达95%,在半好氧状态下NH3-N质量浓度降低至10mg/L几以下,渗滤液水质得到改善;渗滤液回流增加了湿度,使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加快;渗滤液同流处产甲烷速率是不回流处产甲烷速率的2倍多:渗滤液回流处的总沉降幅度可达填埋场深度的20%,而不回流处仅为8%。回流处理技术分为直接回流至垃圾层、表面喷灌或浇灌至填埋场表面、地表下回流或内层回流技术。在填埋场处于产酸阶段早期,回流的渗滤液量宜少不宜多:在产气阶段则可逐渐增加。应将稳定化程度高的垃圾层区(产甲烷区)排出的渗滤液回流至新填人的垃圾层(产酸区),将新垃圾层所产生的渗滤液回流至老的稳定化区。通过控制垃圾的组成、回流的时间、渗滤液的pH值等手段可改善回流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duce changes in a series of soil features. For example, continuous contact between soil and municipal solid waste leachates can encourage weathering processes as well as other mineral transformation reactions; consequently, the soil loses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induced changes i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of soils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calcareous soil located at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sposal site in central Mexico were studied. Soil characteris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mesoporous size, particle surface area and crystallinity of collected samples. Comparis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as made between soil in continuous contact with leachate flow and soil not in contact with leachate. The characteris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X-ray diffraction, thermal analysis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at 77 K. The presence of Pb, Cd, Zn, Ni and Cr was examined in both soils. Leachates in contact with this soil showed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liquid produc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pH, dissolved oxygen, redox potential and alkalinity).  相似文献   

18.
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中山市一个关闭了5a左右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土壤、填埋气和植物自然定居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偏碱性,场内土壤的盐分、含水量、有机质和重金属等含量远远高于场外的对照土壤。填埋场的植被自然恢复得很好,总盖度达到98%,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为辅,另外还有少量的藤本植物和乔本存在。本次调查共记录高等植物74种,隶属63属30科。优势种为狗牙根,亚优势种包括苦楝、胜红蓟、蟛蜞菊、加拿大飞蓬、小牵牛、鸭跖草、少花龙葵、鸡矢藤、红斑一品红、牛筋草、类芦和田菁等12种植物。其中类芦、加拿大飞蓬和胜红蓟是本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场内的填埋气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样方,但与其它垃圾填埋场相比,其填埋气的含量较低,因此填埋气对植被恢复的限制作用也相对较小。影响本填埋场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土壤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和填埋气。最后,提出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图1表5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