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区域性战略环评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更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关键切入点,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将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作通讯》2009,(4):I0031-I003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项目启动会议,标志着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刚才,项目领导小组集中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部重大财政专项"区域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环境评价"2012年的主要任务,是继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  相似文献   

4.
从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分析了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出本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承启之时,正是我国解决发展与环保矛盾的关键时刻.由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对我国宏观经济战略重要指向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共五大试点区域开展的区域战略环评也在"十一五"规划即将收官时完成.  相似文献   

6.
赵卫  沈渭寿  张慧  孙明  孙俊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789-1800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密集,环境风险点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累积性、叠加性和潜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特征,选择3个典型流域(区域)(即重化产业最密集、人口最密集,重化产业布局性矛盾最突出的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域;重大调水工程下游减水河段与涉水产业重点发展的汉江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与磷矿资源开发强度高的乌江流域)进行分析,并识别流域重化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及其演变趋势.基于保障“清洁长江”与“安全长江”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调控思路,提出长江经济带典型流域重化产业绿色发展的优化调控对策和差别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风险防控建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实施精准治理提供支撑,主要包括:①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域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各类工业园区为抓手优化布局,提升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制定长江沿岸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②汉江流域以流域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从国家产业政策战略高度调整汉江中下游的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耗水和水污染产业的持续发展;③乌江流域以保障下游库区水质为目标,严控喀斯特地貌区域新增磷化工产能,研究喀斯特地貌区实施磷化工产业废水特别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8.
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其特点,回顾了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研究概况,重点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土地承载力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更准确有效的动态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将研究应用于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做到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资源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实现土地生产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2,(10):11
继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在参与综合决策、防范布局性生态环境风险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后,2012年,环保部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这是处理好开发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重点区域开发与生态安全格局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 ,将该区土地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 ,即 :低承载力区、中等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 ,分别代表土地承载力演替从低层次的均衡发展阶段较高层次的不均衡发展阶段高层次的系统协调均衡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以矿业、能源和重化工业粗放式开发为主的低端产业结构,对水资源消耗巨大,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下,进行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磷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磷矿开采的磷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磷超标排放;存量磷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磷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磷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磷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资源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资源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断流的态势、成因与科学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从70年代以来,黄河持续断流,且断流情势日趋严重,它不仅发生在下游而且也已在源头出现。滔滔黄河缘何断流?70年代以来流域引黄水量剧增、到达下游水量锐减是主因;输沙需水量巨大和中游工程调节能力不足居次。归根结底,断流是人类活动所致,是人类对黄河水土资源过度利用的结果。流域降水量的丰枯波动对断流影响不大。为了缓解黄河断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增加生态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黄泥沙;流域外调水是缓解北方省区缺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应从长计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山东省17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于资源限制、城市化进程迅速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过高,山东省17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瓶颈问题.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结合山东省的实际,从发展度、支撑度和生态弹性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7城市之间的生态承载力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差异,辨识了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要素.结果...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问题突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挑战。本文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全流域视角入手,分析黄河流域荒漠化现状及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与全流域绿色发展的五大策略,即上中下游协同攻坚,打好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总体战;创新突破,建立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特区;积极布局推广荒漠化治理重大先进技术工程模式,多途径破解荒漠化治理难题;建立黄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多渠道融资,构建荒漠化治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本文旨在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统筹协调防治荒漠化,实现全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张义  周心劝  曾晓敏  冯娇  刘玉荣 《环境科学》2022,43(4):2062-2070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之一,高度密集的工业活动正加剧该区域的环境压力.工业活动是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但长江经济带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及典型行业污染特征仍不清楚.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公共数据库获取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3个工业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Cd、Cr、Cu、P...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运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河川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对径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黄河径流的变化规律、开发利用管理黄河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