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阳光 《环境保护》2011,(12):20-23
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全国环境宣教工作一方面要力促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一方面要有效化解因环境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与环保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2,(9):2
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社会的响应.众志成城,国家的环境政策方能自上而下得以落实,公众的环境诉求也才能自下而上得以实现.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走向政府、民众、企业的同台大合唱.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保社会组织积极进行环保宣传、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升民众环保素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现状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可提高政府的环境冶理能力和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保障公众参与权在环境领域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种人权,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高效率推动,更需要公众的普遍参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是公众的愿望,也符合公众的利益,必须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权益,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环境信息公开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特别是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个主流。受其影响,环境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要发展机会:强调扩大公众参与,倡导企业与公众采取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倡导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公众是环境保护不竭的动力,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满足公众环境知情、参与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包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参与行政立法听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通过对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律保障机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笔者以为,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程度最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众参与贯穿于战略环境评价(SEA)的主要过程,是提高SEA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公众参与SEA的内涵和理论依据;解析了公众参与在SEA整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参与内容;对公众参与SEA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方法及参与方式进行了探讨.将为公众成功的参与SEA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环境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与此相对的是环境行政所管辖的事务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环境本身“外部性”的特点,以及政府在面对经济利益时的“利益冲动”,如何防止“政府失灵”的发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针对这种情况,在此试通过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倡导环境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目前中国法规在公众参与环境行政执法的制度缺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是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近年公众参与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本身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公众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特点,在梳理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公众参与相关工作基础上,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应进一步明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中政府与社会各方权利和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治理工作;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应综合考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社会参与的各种要素;三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加强交流和互动;四是应定期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和效果进行评估,使公众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点谈环境执法和监察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公众参与已成为当前环保战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4,(23):12
近年来,"邻避效应"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厦门到大连,再到什邡、启东、宁波等地,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已成为各地民众最大的心病,公众日益高涨的环境权利主张与地方政府发展上的失衡及治理上的滞后引发激烈冲突,严峻的现实表明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必须提高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新修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最有力的支持之一,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的发育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从公众参与的内涵及法律依据着手,说明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并分析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的现状:虽然环保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还很低.通过分析其原因,指出只有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才是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环境执法从内部分析,面临着法制困境、体制困境和机制困境三方面不足;从外部分析,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强势和社会公众参与乏力的缺憾.本文提出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管理作用,从明确目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众参与等方面多管齐下的建议,希望抛砖引玉,促进中国环境执法工作早日破解执法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广泛、深入和积极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在中国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作用;继而探讨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主要存在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技能严重不足,参与形式单一、范围较窄,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环境资源NG0s较薄弱等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应积极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构筑公众参与的平台,并通过宣教、规制、激励等措施来提高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公众参与、辅助政府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公众参与程度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由于一些环境问题的潜在高风险性以及部分公众环保意识的迅速增强,使得政府充分发挥民主作用,鼓励和引导更深、更广层次的公众参与成为迫切要求。本文将在充分认识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现状的前提下,研究其特殊性与局限性,并重新明确、界定公众参与的对象,最后在识别已有条件和潜在机遇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市场化条件建立、完善各种公众参与渠道,进而创造生动、务实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公众对“空气”这一公共资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在当前及未来必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共同的强烈意愿。尽管我国区域性的灰霾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但这并不能掩盖“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其带来的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调查是环评编制的必需内容,江苏省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环境保护是实施的重点领域之一。分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环评公众参与二者之间形式上的相似性,以及在主管部门、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编制单位上存在的不同之处,提出分析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时,需两者兼顾,才更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近年来,厦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以普及生态文明为着眼点,以推动公众参与为抓手,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环境宣教格局,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对于保障人体健康、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引领和良好的公众参与基础。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涉及"无废城市"建设的全部任务领域,是决定"无废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危险废物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日趋完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逐渐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但仍然存在利用处置不均衡、资源化产品标准缺失、部分类别准入门槛过低等问题。在构建"无废城市"过程中,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环境风险控制,需要通过顶层制度引领、模式创新、试点示范等,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危险废物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