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防震减灾事关国计民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和依靠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
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4%,其中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分布在洪涝灾害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带,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防灾能力却十分脆弱。因此,加强城市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事故、灾害、环境破坏等危害的共同对象主要是人身生命、健康安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人居环境、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用品等,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些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以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核心的安全保护体系。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的环节,应与生产建设、保护环境、劳动保护同步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4.
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典型的上下游供应链长、协调关系多、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管理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城市防灾设施建设中政府、有关企业与社会机构等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形势下,地震部门如何发挥防震减灾职能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当好“宣传员”,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抗震防灾意识。要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  相似文献   

6.
三、完善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制度 (一)强化了政府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职能。 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恢复重建工作的职责。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紧迫、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是一项关系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防震减灾工作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开展。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对防震减灾各项措施的落实、规范防震减灾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总结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经验,建立了政府、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三、完善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制度(一)强化了政府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职能。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恢复重建工作的职责。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紧迫、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领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科普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震减灾工作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传播地震和地震灾害知识、防震抗震技能和方法,增强公众抗震防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减轻地震灾害能力的目标,是非工程性震害防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体分级的社会救援资源分类及结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康昊  孔慧珍  肖甜 《灾害学》2012,(4):122-127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从资源供给角度出发,给出社会救援资源的概念,并综合"社会"和"应急救援资源"范围的研究,界定社会救援资源的范围,继而阐述了社会救援资源的普遍特点和特殊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资源分类方法———基于主体分级的资源分类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将社会救援资源提供的社会主体分为3类共10个主体,即第一类主体(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级慈善社团)、第二类主体(其他公有制企业、其他慈善社团、相关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自组织形式)、第三类主体(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般社团、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人);在主体分级的基础上,从救援资源的角度将不同社会主体的供给力度分为强、中、弱三级,初步构造一个矩阵网状的社会救援资源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