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CO2排放数学模型计算2000—2009年中国电力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CO2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十年间中国电力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人均CO2排放量由2000年的231 kg增加到2009年的509 kg,平均增长14.01%。单位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263 kg/(kW·h)下降到0.228 kg/(kW·h),平均下降1.56%。每万元GDP CO2排放量由295 kg下降到200 kg,平均下降3.54%。电力工业十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航空运输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航空运输安全监管的现状,应用博弈论建立航空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的博弈模型,探讨航空运输安全监管制度的内在机理,对航空公司与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博弈关系的策略集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博弈模型的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求解与分析,最后给出了航空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航空运输安全监管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为我国航空运输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航空安全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民航持续安全得到了保证。通过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狠抓资质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应用、增加安全投入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航空运输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南航等38家航空公司运输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4家航空公司没有发生公司责任的事故征候。  相似文献   

4.
电力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耗量和CO2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由于燃煤电厂CO2排放总量大,且单个点源排放量大,燃煤电厂将是CO2捕集的重点。本文将以MEA化学吸收法为例,探讨我国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的应用对污染控制技术及管理政策带来的挑战。首先对碳捕集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识别,其次结合我国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探讨该过程引起的燃煤污染和二次污染,最后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目前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温室气体CO2的排放现状,提出了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述了湿地系统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机制及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温度升高使得湿地植物生长季节延长,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温度升高可改变湿地系统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源汇转换,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并对温度变化形成一种正反馈影响.温度升高使得湿地CO2排放增强,降低湿地土壤碳汇的能力,甚至转变为净碳源.温度升高可增加湿地CH4排放量,夏季温度升高对CH4排放通量没有明显影响.温度升高使湿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增强,促进N2O的产生与排放,湿地成为N2O的排放源.同时,温度升高使得湿地水位降低、土壤水分减少,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强度.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LNG-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城市道路行驶排放性能。以一辆LNG-电混合动力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公交线路上开展实际道路车载排放测试,通过PEMS(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和CAN总线实时采集排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和扭矩等数据。结果表明,公交车发动机运行工况主要分布在中低转速和负荷区,不同于ETC循环工况主要分布在中高转速和负荷区。计算发现公交车城市道路运行NO_x质量排放率远高于CO与HC,CO质量排放速率约为NO_x的1/100,HC质量排放速率约为NO_x的1/9。采用基于ETC循环功的功基窗口法计算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比排放值,发现发动机平均输出功率偏低,测试样本功基窗口持续时间为ETC循环时长的1.4倍。测算结果表明,在全部有效功基窗口中,CO和HC比排放低于排放限值(征求意见稿),而NO_x比排放高于排放限值。研究表明,功基窗口法能有效分析LNG-电混合动力公交车排放,分析车载测试数据,得出的比排放数值能够反映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实际作业的叉车排放特征,基于VDI2198循环,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基本型配备非道路国Ⅲ柴油发动机叉车进行前进、后退、货物举升、货物下降4种作业工况下的实车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各排放物的排放速率在前进、货物举升和货物下降工况下处于较高水平,在后退工况下处于较低水平。CO_2、NO_x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前进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在前进工况下发动机处于合理转速工作区,进气充足,燃料燃烧较为充分,达到了高温富氧条件;CO、PN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货物举升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举升工况下发动机转速过高,进气不足、喷油量增加导致大量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退工况下较低的CO_2基于时间排放因子,使得各污染物基于CO_2当量排放因子在后退工况下较高。与美国NONROAD模型中同类叉车排放水平对比,试验叉车的CO排放水平远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远高于Tier4排放水平;NO_x的排放水平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稍高于Tier4的排放水平。适度超载对排放影响较小,冷起动对排放影响较大。坡度增加对排放影响显著,坡度从0(平地)增至10%,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54%、19%、100%、27%;坡度从10%增加至15%,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41%、50%、51%、56%。  相似文献   

9.
使用热重一红外光谱分析仪联用(热红联用)技术棚4定了马尾松凋落针叶热解燃烧的起始温度、烟气成分、排放量及其达到峰值时的温度等。结果表明,针叶在250℃时气体排放开始大量增加,当升温至600℃左右时,有氧条件下其气体排放基本结束,而无氧条件下则继续排放气体,甚至在950℃时仍然有CO2和CO排出;针叶释放的无机烟气以CO2和CO为主,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气态有机物在种类和排放量上均有较大差异,无氧条件下气态有机物的排放量最高。实验还发现,无氧条件下,CO和气态有机物排放量出现了多峰值现象,表明针叶在无氧条件发生了2—3次热解排放高峰。  相似文献   

10.
煤田火区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由于影响因素而存在差异,本研究在对目前气体排放通量研究基础上,采用空气动力学法对神府矿区活鸡兔火区排放CO2、CH4气体和风速、温度以及气压等环境参数进行原位监测,测试结果表明,CO2和CH4通量的变化规律一致,火区内CO2、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3.88~30.46 mg/(m2·s)和0.12~1.36 mg/(m2·s);通过相关性分析,环境因素对两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很大,火区CO2、CH4的排放与风速、温度以及气压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风速>温度>气压,论证了所建的浓度梯度模型对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适用性,进而为煤田火区有害气体污染治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重型货运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车辆碳排放与车速、装载率、货运周转量等的关系。选取20辆重型货运车,通过油耗测试装置与GPS装置等采集了货运车辆连续6个月的油耗、行驶里程、平均速度、货运周转量等数据,根据碳平衡原理计算出车辆的CO2e排放因子,得出了车速与装载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重型货运车辆行驶速度主要分布在50~70 km/h范围内,其行驶时间占比达67.2%;0.4~0.8之间的装载率占比达到75.25%;单车月度货运周转量主要分布范围在10×104~40×104t·km;CO2e排放因子主要分布在1 000~1200 g/km,其平均值为1 120 g/km,而平均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为52g/(t·km)。本研究得出了装载率与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的拟合关系式,发现车速提高时CO2e排放因子降低,装载率自0.2提高到1.0时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降低70%以上,货运周转量提高时吨千米CO2e排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方法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2排放的8个影响因素,考虑了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从生产投入、转换、传输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并分析了2001-2016年影响京、津、冀各地区CO2排放的各因素贡献值。结果表明,1)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2排放总体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出现负增长;河北省电力部门对京津冀电力部门CO2排放贡献最大,2001-2016年累计CO2排放变化量为145.70 Mt,但河北省电力部门的减排潜力巨大;2)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促进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2001-2016年累计贡献值分别为261.86 Mt和36.47 Mt;3)用电效率效应和电力输入输出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抑制作用,2001-2016年累计贡献值分别为-49.40 Mt和-47.93 Mt;4)造成京、津、冀电力部门CO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  相似文献   

13.
1991~2000年中国森林火灾直接释放碳量估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前的研究表明生物圈的燃烧产物对大气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植被燃烧会直接排放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气体,包括CO2和CH4等影响全球变化的温室气体,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物也会引起空气污染和影响天气。该文根据1991-2000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生物量研究结果,计算出我国森林火灾年均消耗森林地上生物量5Tg-7Tg,直接排放碳20.24Tg-28.56Tg,释放CO2和CH4分别为74.2Tg-104.7Tg和1.797Tg-2.536Tg,排放烟雾颗粒物0.999Tg-1.410Tg。1991-2000年森林火灾每年平均排放CO2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按2000年计算)的2.7-3.9%,CH4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3-4.7%。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水泥行业产能与产量数据进行调研,对不同的工艺采用不同的CO2排放因子系统地计算了2000—2009年各点源企业水泥生产的CO2排放量,在点源企业排放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各省份及全国总排放量的年度增长趋势。其次利用ARCGIS绘制了全国水泥行业排放点源年度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分析了我国水泥企业CO2排放源点源分布与变化规律,对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北京市工程机械排放清单,测算北京市工程机械气体污染物排放,在获得北京市工程机械保有量、功率分布、排放阶段分布和使用强度等数据之后,通过对不同机械类别、不同排放阶段的工程机械进行PEMS排放试验获得机械排放因子,最终依据《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中的方法,测算北京市2019年工程机械排放总量.结果显示:NOx排放因子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相比国I排放阶段,国Ⅱ、国Ⅲ、京Ⅳ阶段挖掘机排放因子削减比例分别为51%、65%、74%;叉车削减比例分别为29%、54%、62%;装载机削减比例分别为29%、60%、79%.CO排放因子削减比例没有显示出持续下降或上升趋势.相比国I排放阶段,国Ⅱ、国Ⅲ、京Ⅳ阶段挖掘机排放因子削减比例分别为18%、28%、21%;叉车削减比例分别为8%、12%、31%;装载机削减比例分别为52%、29%、73%.2019年北京市非道路工程机械NOx、CO、CO2的排放量分别是6 222 t、1 635 t、56.7万t.按机械类别划分,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对污染排放量贡献最大,此三种机械污染物之和在NOx、CO、CO2排放总量中占比分别达到94.7%、93.8%、95.4%.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CSU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认识,并对CCSU所包含的各种捕获技术、储存技术以及利用技术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其适用范围、地域和经济因素。结合国外一些现有的应用CO2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CO2的捕获与利用的联用作出分析和展望。尤其是CO2的化工利用具有广阔的研发和发展前景,CO2EOR(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新型环保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天水市境国道310线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源成分中的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为研究对象,利用公路线源源强计算公式,选取三种不同的污染物单车排放因子分别计算CO和NOX的排放强度,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三种计算方法的差异性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排放因子取值具有盲目性,导致计算得出的公路线源源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CO2排放权的分配问题不仅是构建碳交易市场的起点,还是排放权交易中最具争议和最为核心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实施企业CO2排放权初始分配,从经济最优性、分配公平性、生产连续性三方面的综合决策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以企业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CO2减排费用和综合基尼系数及CO2排放方差最小化为目标的CO2排放权初始分配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既定企业的CO2减排任务分摊中,对环境决策者的目标决策选择行为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减排成本较小、经济发展规模较好及公平性指标值较高的企业更有可能承担较大的减排任务;企业决策者对不同目标的选择,有利于挖掘具有高减排潜力的企业,以实现整体减排分摊的优化;该分配方法既克服了单目标分配的缺陷,又兼顾了各企业的实际差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力行业的环保要求,地方政府、电力企业纷纷提出"超低排放"的建设或改造要求。"超低排放"使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选取2×1 000 MW、2×6 00 MW、2×350 MW 3种典型机组规模,东北、华北、华东、华南4个典型地域,80℃和46℃两种典型排烟工况,分析"超低排放"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的影响,对新形势下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降低柴油机排放、提高热效率,将体积分数为10%、20%、30%和70%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掺混于柴油中制得PODE/柴油混合燃料,标记为P10、P20、P30和P70,在一台四缸增压中冷电控共轨柴油机上开展了PODE掺混比对混合燃料燃油经济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并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混合燃料的蒸发性能。结果表明:随PODE掺混比增加混合燃料的初始失重温度、终止失重温度和峰值失重温度均向低温区域偏移,峰值失重率增大;随PODE掺混比增加,柴油机的排气温度降低,有效热效率显著提升,混合燃料的HC、CO和烟度排放逐渐降低,而NOx排放有所增加;在ESC试验循环下P30的HC、CO和PM排放量较柴油分别降低了25%、16%和51%,均低于国V排放限值,且CO2排放量也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