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2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的要求,中国地震局办公室、震灾应急救援司、震害防御司,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搜救中心,北京市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村对农居抗震科普作品的需求情况,普及农居防震抗震知识,2010年8月6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河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及宣教中心、保定市地震局共同举办了防震减灾科普惠农活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保定市地震局局长  相似文献   

3.
2010年2月20日傍晚,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相继出现市民顶着寒风走上街头"等地震"的事件,起因则是源于一条网络上流传当地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透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谣言只是导火索,公众对于地震和地震预报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的大地震给老百姓心中留下的阴影,恐怕才是这场闹剧真正的"炸药包"。近期我们就此事件特别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士鋐研究员,请他们谈谈透过"山西地震谣言"看地震预报与近期地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份以来,网络上流传着关于陕西兴平市、江苏南京市等多个地区的地震谣传,谣传中发生地震的地点不同,但是主要内容基本相同,都是"据美国宇航局、美国国家地震台网预测:中国某地几级大地震于2010年几月几日几点降临,震中为某某地……"一系列地震谣言,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恐慌,扰乱了生产和生活秩序,给人民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请他谈谈如何识别地震谣言科学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于5月11-12日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尹俊士少将、消防博物馆馆长周久经大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地震专家孙士鋐教授及宣教中心同志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问题已成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9.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2,(2):4
围绕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中国地震局加强了同部委、省政府的合作,于2012年2月22日与铁道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战略合作协议》;于3月12日与陕西省政府讨论并通过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实施方案(草案)》;同时,还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特别策划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2011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准备工作安排,为加强年度地震趋势分析预测,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11月6—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震大形势会商会。中国地震局阴朝民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5月12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行第二届防震减灾公益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同时举办"亲临地震现场,感受地震救援"5·12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感受地震应急救援人、事、物。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等出席仪式的领导嘉宾共同按动启动球。本次大赛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于5月11-12日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尹俊士少将、消防博物馆馆长周久经大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地震专家孙士鋐教授及宣教中心同志出席现场,并向当天到场参观的中小学生、武警官兵及社会公众宣讲了地震基础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深受大家的好评与欢迎.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8月19-2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办,通过审核的会议论文将在中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15,(3):7
2015年5月18日,"卢套文化园"开园仪式在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卢套村举行。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黎益仕、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伺永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以及中国老科协地震分会、中国地震学会、江苏省科协、江苏省地震局、徐州地震局以及"平安中国"组委会等单位的领导与卢套村小学师生、村民代表近200余人共同参加了"卢套文化园"的开园仪式。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约44亿,年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然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是地震灾害频发区域,地震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的连锁反应,因此,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工作,尤其是加强防震减灾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0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8.0级地震,这三次地震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震后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形式组织中国公民撤离。这三次震后撤侨事件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引起热议,当整个社会、网络、世界都在感叹"中国速度"、"中国崛起"、"大国责任"等观点时,引发我们关注的是:当国外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祖国首要关心的是震区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此引发了一个思考:当下全国都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如果此时在"一带一路"沿线某个国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的国家将首先关注着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6.
正河北省廊坊市地震流动科普馆是全国地震系统首家流动科普馆,为做好地震流动科普馆的推广应用,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于2016年5月10日上午,在廊坊市第二十三小学举办地震流动科普馆开馆暨"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韦开波、宣教处处长金雷、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高景春、河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王立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出版社、防灾科技学院、"平安中国"组委会等相关单位的负责领导、学校师生等200余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进一步推进应急指挥系统工作,推进对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服务保障能力,8月10-11日,中国地震局举行了2010年度全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演练,震灾应急救援司黄建发司长、苗崇刚副司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潘怀文主任、张晓东副主任和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协调组顾问聂高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的2010年"世界水日"主题是"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意在强调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威胁。"世界水日"来历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是"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年。自中央决定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以来,全国地震系统各单位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中国地震局的工作部署,加强领导,制订规划,强化措施,积极开展普法活动,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为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做好2010年的普法工作,中国地震局按照中央的要求,对2010年防震减灾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5月15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经批准发布,通常称之为"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该标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什么是区划图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动参数或者地震烈度不同将国地划分若干区域,表示地震危险性水平的差异。地震区划图是表达划分结果的技术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