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学风格要返璞归真,反映学科教学本质。我们要通过挖掘、整合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多维呈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修炼教学气质,以阳光的风采带给学生充足的正能量等方法策略促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方面的建设。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些与品德有关的知识和规范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懂得如何做人。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怎样和生活有效接轨展开论述,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品德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与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教师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品德教学才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总的看法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还可以引起联想、启发思维,从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景的创设。其方式有三:其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新知引入教学情境;其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色彩斑斓的新知学习情境;其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知识小结情境。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为本,德育先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主观认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生活中提升品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就表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要在课堂中看到学生态度的转变,习惯的养成,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问题的解决。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使之生活化,明晰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正>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和越来越新,这就要求所有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地营造跟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熟悉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得以实现。本文从把握时代生活的脉动、把握儿童生活的脉动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时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力求追求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活力无限。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德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技巧,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将一些书面的语言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编写的。要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和质量,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2009年,我们山城区第八小学确立了"每一个学生都很优秀,让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育人,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养成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其是集历史、地理、品德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现对此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状态。良好的课堂状态是建立在平等合作、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其具有一个特征:师生间的交流和谐,热情饱满,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目标明确;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等。结合教学实践,就良好课堂氛围的特征,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