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2001年公布的《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制定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并于2002年5月1日施行.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对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完善,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职责,解决了因诊断资料不全而无法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问题.这些充分体现了方便劳动者、简化程序、制度设置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等特点.为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根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组织对《办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办法》已于2013年2月19日公布,于2013年4月10日实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安全生产》2013,(4):51-5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于3月18日公布了新修订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全文。新办法简化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流程.规定了诊断与鉴定时限.完善了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体现出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的特点。此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已经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完善,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职责.解决了因诊断资料不全而无法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作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  相似文献   

5.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对劳动者工伤认定管辖权的确定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相似文献   

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 2 0 0 3年 9月 2 3日颁布《工伤认定办法》 ,并将从 2 0 0 4年 1月 1日起施行。根据这个办法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 ,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日内 ,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由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申请时限为 1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 ,应派 2名以上执行公务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并在 6 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在调查核实过程中 ,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  相似文献   

7.
正舆情2018年2月,职业健康相关信息受到舆论关注,职业健康监管政策、职业病防治是本月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其中,涉及职业健康的热点话题主要围绕职业健康监管新政策、职工健康权益保障、职业健康法规落实等展开报道;涉及职业病防治的热点话题主要围绕省市职业病防治规划、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使得受害劳动者维权乏力,笔者在分析探讨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所存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的相应建议,同时对新出台的《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有关修订内容做出评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渐进式立法等因素影响,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明显受到劳动法相关理论和制度的强力制约。本应纳入保障范围的人员,受劳动法上劳动关系制约未予保护;本应通过行政程序即可解决的事实争议,要先进行劳动争议之民事程序,后接行政程序,甚至再接民事程序;本要透过保险法律关系体现社会保险属性,权利人身份却至今未明。滞后的理论不能发挥相应指导作用,必须依据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属性进行调整;要明确其社会风险理论基础、承认其雇员认定要件和扩张其保护客体等,彰显其社会保险属性后,再通过保险人、被保险人、保护情形和因果关系等要件的矫正,对工伤保险相关制度进行相关的废、改、立。  相似文献   

10.
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将首次审议《<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据有关专家透露,此次《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业病诊断规定,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在职业病诊断制度"看到曙光"的时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你好:我的一位亲戚受了工伤,但公司迟迟不去申请工伤认定,我想问一下,个人或者其亲属可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吗?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背景:2月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等。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劳动保护》2021,(3):79-81
笔者认为,劳动者在寻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时,应当有行政判定与劳动仲裁两种不同程序的选择权,作为法定的职能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有对劳动关系的监管职责,从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社会保障性价值出发,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更积极地介入职业病诊断鉴定中的劳动关系确认纠纷,更快捷地启动和完成这种行政判定工作,无疑是更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以及行政机关自身职能要求的。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的责任,为劳动者顺利进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和争议,本文结合2007—2018年南京市近500例职业病鉴定案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09,(4):64-64
津劳社局发[2009]46号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地贯彻《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一般应向用人单位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相似文献   

16.
正职工如果被诊断为职业病后,必须要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才能享受工伤待遇。但是,享受工伤待遇这条路走起来却异常艰难。比如,在职业病观察期内单位拒付工资怎么办?职工离职后发现职业病该如何维权?上岗前单位没有进行体检,职工确诊为职业病谁该负责……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职业病维权路上的"绊脚石"。职工不幸患上职业病后,如何让他们能够与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为加强全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的管理,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确保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的客观公正,省卫生厅于日前设立了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的职责是对全省的职业病诊断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对地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提交的疑难病例进行鉴定及承担卫生厅交付的其它任务。专家库64名专家由各医云南省设立职业病鉴定专家库@瞿国相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推动《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的科学有效实施,切实发挥作用,本文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解读。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有效手段。《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人社局近日出台了《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曾经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父系(包括退休)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且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可享受工伤相关待遇。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划. 一、职业病防治现状和问题 职业病防治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