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
本文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一些地区儿童血铅调查和研究成果,证明儿童血铅(BL)与土壤含铅量(SL)直接相关,土壤铅已经成为儿童铅暴露的主要来源。当土壤含铅量超过500–600 mg/kg时,长期暴露在这种土壤环境下的儿童血铅浓度超过10μg/dL是可以预期的。中美儿童血铅模型(IEUBK模型)的实际计算结果也表明,当表层土壤含铅量超过600 mg/kg时,其土地利用不适合任何儿童活动。为了更好地预防儿童高血铅,我国土壤修复的标准可定为居住用地Pb≤250 mg/kg,非居住用地Pb≤600 mg/kg。  相似文献   

3.
根据济南市2010—2017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近年来济南市空气质量状况、颗粒物(PM_(10)、PM_(2.5))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以及重污染天气特征,并利用MARGA离子在线分析仪ADI 2 080分析2016年12月16日—12月30日重污染期间济南市PM_(2.5)组分谱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7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至2017年济南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6.95,但重污染比例依然很高,且颗粒物(PM_(2.5)和PM_(10))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高达81%,颗粒物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仍是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污染因素,尤其是在冬季采暖季,重污染天气仍在频发,重污染过程中硝酸盐、硫酸盐为主导贡献组分。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通过高效的个性化广告推荐策略引导在线消费者做出绿色购买决策是加快构建绿色消费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在线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理论和偏好不一致理论,通过2×2的被试者间因子设计实验(在线实验方式)分别发放370份和700份实验问卷,共收集有效实验问卷340份和660份。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消费者在不同的个性化广告推荐类型影响下对线上绿色购买两阶段决策过程(包括筛选考虑和支付购买两个阶段)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个性化广告推荐类型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筛选考虑阶段没有显著影响。(2)个性化广告推荐类型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支付购买阶段有显著的影响。(3)在个性化广告推荐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支付购买路径上,绿色涉入度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在个性化广告推荐类型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支付路径上,产品属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果的对策建议:(1)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阶段不同,线上购物平台(企业、在线商家等)应当在消费者决策的支付购买阶段向目标消费者适度推送根据他人推荐类型的产品。(2)线上购物平台应采用大数据手段将自己的目标用户进行合理细分,着重对高绿色涉入度用户进行绿色产品的个性化推荐。(3)要采取产品属性与推荐类型相匹配的个性化广告推荐类型方案。  相似文献   

5.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开展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省级BSAP的全面编制与实施,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电话反复沟通,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辽河自然保护区的BSAP编制进展进行了调研,并选择已经(或即将)发布省级BSAP的省份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对省级BSAP编制进展、过程以及存在问题、挑战与经验等进行了详细了解,研究提出了推进省级BSAP编制的需求和推广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极端降水事件具有小概率和高风险的特征,采用高分辨率数据有助于了解极端降水真实情况。采用1961~2013年中国小时降水数据,从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次特征出发,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诊断中国小时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重现期下的中国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具有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百分位数下的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阈值也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不同百分位数下的1961~2013年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主要以增加趋势为主,且随着百分位数的增加,增加趋势趋于减小并向长江流域地区集中。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频次波动特征则呈东南波动小-西北波动大的空间分异格局,且随着百分位数的增加波动大的地区从西北向东部和南部地区扩张,同时西部地区逐渐呈现出波动大小镶嵌的格局。(3)90%和95%分位数下的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频次EOF分析表明,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频次具有明显不同的时空变化模态,且前两个模态可以反映中国小时极端降水频次的主要时空变化模态。两种超阈值取样方法均反映了长江流域呈增加趋势的时空模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引导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环境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国际环境学前沿发展,2011年11月27日至30日,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NESCO)合作主办,SCOPE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  相似文献   

8.
专  论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研究平台及切入点初探虞孝感 ,姜加虎 ,贾绍凤 (6:485)……………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张京祥 ,崔功豪 (1 :1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研究张永勤 ,缪启龙 ,彭补拙 (1 :8)……………………………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周万村 (1 :1 5)………………………………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宗臻铃 ,欧名豪 ,董元华 ,杨林章 (1 :2 2 )………流域问题的本质与长江流域的适度开发周运清 ,熊 瑛 (1 :2…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的政府规制变迁历程进行回顾,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加强资源保护的规制建立阶段(1978-1984);完善资源保护的规制强化阶段(1985-1998);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规制完善阶段(1999至今).在对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每一阶段政府规制的内容及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文章指出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政府规制变迁的特征是:规制内容重点从注重保护向促进开发变迁,规制的绩效受到政府管理体制的制约;政府规制变迁的规律是:规制变迁的动因是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资源经济价值的日益凸显;政府规制变迁的瓶颈是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法分离;政府规制变迁的趋势是:更加关注景区(点)资源的社会价值,在法律上界定景区(点)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构建起了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和自愿行动型"四维一体"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针对不同政策类型工具的有效性,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学者只关注其中某一种工具的治理效果,同时考虑所有政策工具效果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首次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政策工具在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下的相对贡献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工具和市场激励型工具仍然是当前中国治理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公众参与型工具和自愿行动型工具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基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首先,中国政府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大环保执法投入,提升环保执法的主动性;其次,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型工具,建立更加弹性化的排污收费标准和更为严格的排污惩罚制度,推动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广泛地实施;再次,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降低社会公众的参与成本,使得社会公众能更加便捷地参与环境治理;最后,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发起自愿性环保项目,对于推动环保标准的提升和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居民、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运用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公众参与、自愿行动等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治理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提升所有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指出了2015—2030年全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然而,该项议程的执行和落实却面临着重重挑战,执行进展也饱受质疑。基于此,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对2016年和2017年已经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的64个国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依据在SDGs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为主体区分了四种执行模式:政府主导、社会主导、共同治理与执行阻滞模式。文章以中国、瑞典、日本和博茨瓦纳为例,重点比较和分析了这四种执行模式的实现形式和治理特点。研究显示:(1)不同国家SDGs执行模式的选择与其资源条件高度相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支持环境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2)国家层面的SDGs执行模式仍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政府主导模式与社会主导模式都出现一些向共同治理模式演化的趋势;(3)参与意愿和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可能陷入SDGs执行阻滞。观察和比较不同SDGs执行模式有助于我们拓展对于公共管理视角下全球治理的理解,促进国际社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SDGs执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国推动进一步落实SDGs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将对21世纪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区域经济走势带来深远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有潜力和条件参与较高层次国际竞争的地区之一,但是该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突出,中国加入WTO对其发展既带来机遇也构成较大冲击。因此利用加入WTO后壁垒尚未完全拆除的缓冲期,进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1 产业协同调整的必要性(1)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市场和竞争因素尤显突出,在新的背景下,为提高区域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必须进行协同…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中长期规划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学术文献,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新技术研发和投入使用周期,利用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base,CHRED),自上而下(基于中国中长期排放和强度目标并参考IPCC-SSPs排放情景)和自下而上(基于CHRED 50 km网格分部门排放,利用空间公平趋同模型),建立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2020—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路径(CAEP-CP 1.1)。CAEP-CP 1.1表明,中国2027年左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106亿t,达峰后经历5~7年平台期,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5亿t。CAEP-CP 1.1空间格局(50 km)在2030年和IPCC排放情景基本一致,但2060年差异较为显著,主要由于CAEP-CP 1.1是基于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相比IPCC情景减排力度更强。2060年排放格局下,中国基本实现超低排放,绝大部分区域(50 km×50 km)排放量都低于100万t,而在IPCC的情境下,中国2060年仍有不少区域排放量超过1 000万t。CAEP-CP 1.1空间化排放数据可与IPCC-SSPs(0.5°网格)比对和分析,路径数据可实现部门、区域对标分析和横纵向比较,国家-区域-部门-网格数据联动和双向反馈,可追溯性强(可分析每个50 km空间网格分部门排放和相关参数),便于根据实际发展、国家重大决策变化和认知提升等动态调整和迭代升级路径数据,有利于决策者在国家-区域-部门层面模拟和推演不同政策措施下的排放情景,为二氧化碳排放管控科学化、精准化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56 250 2.7 32 3780 1560 2.910、男女睡异(X 100%)13、食物保障 8劳动力” .土识字率197011985平均 受教育年限1980撬196D中学、学闯987尸1988大学、孕减1987~88,轰:t物进口依搜率(%) 82中国123印度所有发展 中国家西方国家1046人均t物生产指数〔1979 81哭IDO)农业生产‘占DP%l公召吕人均每日热供给t(卡)1986196斗11匀86谷钧进口(1000公吨)1988食物援助(百万美元〕198公︸一二划幻1006 43 50 32 50 97 56 47 34~71谷物实物扭助(占谷物进口之 比)l匀87~88155172嘿杰戮ID凌。4 546口53已2 91 7D 54砂l7621702240每日热供给,(占必须的百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11日,中意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合作项目第一次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IMELS)、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华能集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共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中意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合作项目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主要围绕中国燃煤电厂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识别PM_(2.5)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空气污染治理的关键。以国测点日均PM_(2.5)浓度为数据来源,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_(2.5)浓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13~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PM_(2.5)年平均浓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城市间的差异,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一年中,12月份的PM_(2.5)浓度最高,8月份的PM_(2.5)浓度最低。1~12月,PM_(2.5)浓度先减后增。(3)2013年,PM_(2.5)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2017年,PM_(2.5)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徽省。5年间,PM_(2.5)浓度的空间重心,向安徽省转移72 km。(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_(2.5)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存在PM_(2.5)浓度高-高值区、低-低值区"扎堆"现象,且集聚程度趋于增大。(5)影响PM_(2.5)浓度的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中,降雨与PM_(2.5)浓度显著相关。社会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能源消耗。其中,能源消耗的影响程度最大,工业排放次之,交通排放最后。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变局在四大古文明中 ,华夏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代的文明。由于对本文明充满了自信 ,中国人几乎没有意识到 184 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历史上其它变化有何本质上的不同。陷于灭顶之灾的中国人 ,直到二十年后百园之园圆明园被洋鬼子一把火烧毁 ,才认识到 19世纪西人东侵是“史无前例的事件──天下的大变局”(王韬 1864年语 ) ,是“亘古未有的奇变”(张之洞语 ) (费正清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 0 - 1911(下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170 - 2 36页 )。“变局”在客观上意味着当今之天下已非往日 ,主观上则意味着往日保…  相似文献   

18.
为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首先,文章采用2003—2018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共同前沿技术和Hybrid-Dynamic-DEA模型测算了中国城市层面的PM_(2.5)减排效率。其次,在考察了不同城市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PM_(2.5)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PM_(2.5)减排效率整体偏低,年均值仅为0.126,大气污染减排压力巨大。(2)样本期内中国PM_(2.5)减排效率呈现出缓慢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区域间PM_(2.5)减排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东北部,再次是西部,中部地区最低。(3)从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PM_(2.5)减排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角度来看,在10%到90%分位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PM_(2.5)减排效率的影响随着分位点的升高而升高。在考虑了PM_(2.5)减排效率的指标更换、外生工具变量的构造等方面后,结果依然稳健。(4)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会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到PM_(2.5)减排效率。因此,各地政府要结合各自城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制定适应的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政策,不能纯粹依靠政府的行政化管理手段,避免采取"一刀切"或"照搬照抄"的环境治理方式;要实施差异化的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政策,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应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中西部地区城市应加快引进沿海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或工艺的改造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住房发展60年所走过的道路,就是逐步完成从"房住人"到"人住房"、从住宅非商品到住宅是商品转变的过程.在这个期间,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住房研究力量的持续增强,中国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60年来住房发展的主要历程.把中国住房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1)学习苏联和探索实践(1949-1957)阶段;(2)极端简约和缓慢发展(1958-1978)阶段;(3)艰难起步和逐步发展(1979-1991)阶段,以及(4)快速发展和体现公平(1992-至今)阶段,并潮述了备阶段的发展成果.其次,把当前世界住宅科技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可持续",即可持续建筑设计、可持续建筑设计规范及评价指标的研制和实施、大量可持续/生态住宅实践等.最后,展望了现代住宅及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未来,认为符合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物种群最好原则的"三最住宅"是现代住宅和住宅科技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PM_(2.5)引发的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探寻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PM_(2.5)的影响规律,有助于对PM_(2.5)"源""汇"景观的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配置,也可以为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和景观指数,探讨了该区域1995—2015年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并使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和水体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在行政区尺度和外接圆尺度上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95—2015年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北高南低"和"南缓北急"空间分异特征。②长三角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大幅上升,且呈聚合状发展,而林地和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并呈破碎状分布。③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是PM_(2.5)的"源"景观与"汇"景观,耕地对PM_(2.5)的"源""汇"作用交错,水体对PM_(2.5)无明显的净化作用。④相较于行政区尺度,外接圆尺度下林地PLAND、ED与PM_(2.5)浓度的负相关更为显著,可见对城市周边地区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研究表明:控制建设用地合理有序增长并采用多中心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主城区的环境压力;提高城市周边区域林地的比重和聚集度或加大林地与建设用地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PM_(2.5)浓度;对耕地进行整理使其形成连片化景观,并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减少耕地上农业生产所带来的PM_(2.5)前体物,有助于发挥其对PM_(2.5)的"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